心理健康教育应做什么:解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和任务_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应做什么:解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和任务_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该做什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目标与任务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中小学论文,纲要论文,该做什么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其中,总目标是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形式,主要任务解决的是该“做什么”的问题,而工作中的一些方针则涉及“怎么做”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纲要》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第一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对两个版本《纲要》的比较可以对总目标进行深入解读。

1.对保留部分的解读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两个版本的《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一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二是培养学生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三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首先,“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全体学生”的表述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群体——全体中小学生;二是“心理素质”的表述则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培养学生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中的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塞利格曼(Seligman)认为,保持乐观的态度既有助于避免抑郁,又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乐观品质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善。最后,之所以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一是因为学生的潜能是普遍存在的,二是因为潜能的充分开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三是因为潜能的开发能够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

2.对修改部分的解读

《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作了如下修改:一是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修改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将其列入具体目标的范畴中;二是增加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表述。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指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相和谐。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造成各种心理困扰,而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常会通过生理疾病体现出来。“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应该以自我最高的发展为目标、放眼未来,而不是呆滞的、不连续的、局限于当前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表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变化,从以消除学生的缺陷与不足转变为关注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幸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纲要》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全体学生;二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1.针对全体学生

一是学会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协助他们排除学习心理压力等,即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此外,尽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也应当享有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二是正确认识自我。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的发展,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自己,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人。三是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中小学生的大部分心理问题是发展性的问题,即在某一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功能。四是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环境适应不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造成挫折感,这就要求中小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而如何应对挫折则涉及调控自我的能力。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品质的集中体现,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格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一,《纲要》将“心理障碍”修改为“心理问题”,一方面体现了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中小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多是发展性的问题,随着心理的发展,这些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心理问题”的表述更为恰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用“问题”的表述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顾虑,也可以防止他们被贴上“心理障碍”的标签。第二,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中小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遇到一些应激事件后难以自我调节,需要心理辅导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第三,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核心工作是补救性的心理辅导,其作用是帮助危机中的学生稳定情绪、恢复平衡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危机。第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对保留部分的解读

以下几个方面在两个版本的《纲要》中保持一致:一是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是强调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强调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四是强调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纲要》之所以强调这些内容,是出于以下思考。第一,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继续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前提不动摇。第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即充分考虑德育工作与学生特点的匹配程度,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即将德育工作的效果落到实处。第三,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容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的时期,因此要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法及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所在,而创新和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对修改部分的解读

《纲要》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了如下修改:一是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修改为“吸引力”;二是将“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修改为“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三是增加了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四是“四有新人”的表述被修改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修改为“吸引力”,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已经从“要求主动开展”转变为“思考如何开展”。第二,将“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修改为“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的转变,即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第三,增加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第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比“四有新人”更为丰富,既包含了“四有”的内容,还强调了“四有”里面没有涉及的“体”和“美”,即强健体魄、身心健康、审美能力等。

四、工作方针

《纲要》规定,在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各地各学校应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面推进

该方针体现了以下五方面的内涵: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阶段是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加以巩固,进而继续深化。二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心理辅导室建设。三是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联系机制。四是科学发展,就是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五是要在中小学普遍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并进一步形成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2.突出重点

该方针将地方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加以突出。一是强调将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的利用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各地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二是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针对大部分学生,心理辅导室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辅导室可以起到咨询与治疗的作用。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人员基础。

3.分类指导

该方针充分考虑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平衡性,不搞“一刀切”,要求各地按照实际情况,分类开展工作。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较早开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因此要继续推进和深化工作。农村和边远地区要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硬件设施的投入,通过好的人才政策来稳定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

4.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指的是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滞后地区的支持,逐步改变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性。一是政策支持,即坚持优质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二是区域合作,即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由此可以使领先地区保持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迎头赶上,逐步完善全国各级各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标签:;  ;  ;  ;  ;  

心理健康教育应做什么:解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目标和任务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