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教师职业论文,压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职业压力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例如,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也呈上升趋势。据《北京晚报》报道,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日前完成的《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本市城区和郊区随机进行的360份教师调查问卷中,93.1%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在回答“有机会是否调换工作”时,50.8%的教师表示,如果有机会,会考虑调换工作;有31.7%的教师表示无所谓;只有17.5%的教师表示喜欢这一职业,愿意终身从事教师职业。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客观上存在着很强的压力。压力本身并非是一件坏事,关键是要有一个度。因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与此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现象。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过强的职业压力,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压力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
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研究人员也开始探讨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以便寻求对策,解决问题。对于压力来源的分析,国内外学者在他们设计的问卷中多有涉及,只是分析的角度和结果不尽相同。综合这些研究,不难看出,导致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
(一)社会因素
第一,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待遇给教师带来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等都使得教师产生一定的潜在的压力。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2日)。另外,农村拖欠教师工资严重,城市学校也有不能全额发放的现象,即使能够全额发放,教师的收入也基本上属于中等,与付出的劳动相比,单位时间收益并不算高。
第二,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且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验型”的教师、素质较低的教师将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教育变革的需要。另外,目前小学阶段的生源减少(将来要波及到初中和高中),教师的需求量和教师编制也就相应减少。
第三,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太高,让教师感到压力。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着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将教师看作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要博大精深,无所不知。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就会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和冲突。
(二)学校因素
第一,教师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和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和价值观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二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二,学生的品行、学习情况与教师的压力密切相关。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教师所关注的,也是评估教师的标准之一。但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易为教师所控制。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都是教师每日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一过程常常使他们产生厌倦感、压力感。
第三,现在的教育教学和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查过多,评比过多。频繁的论文评比、竞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让教师应接不暇,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第四,学校的人际关系影响教师的心态,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对于教师而言,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同事、上级的关系。影响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同事、上级与自己之间的相互认可、评价和支持,但要相互给予肯定的认可、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支持并不容易。自古以来,我国的知识分子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文人相轻”现象,随着学校内部各种竞争现象的出现,如评优、晋级、升学压力的竞争等等,进一步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教师个人因素
如果把教师职业压力中的“教师”当成是中心词,那么可以把上述社会和学校的因素当成是外在因素,而把个人的因素当成是内在因素。教师职业压力来源的内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感受力。
第一,教师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做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过分责备,对他人怀有敌意,以致产生对立情绪。因此,教师只有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第二,教师过低的能力素质。前面我们提到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使教师缺乏足够的职业安全感及教师难以适应变革的需要,都与教师的能力素质差有关。
第三,教师过强的感受力。教师是否感到有压力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感受力。而这些又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个别差异性。不同人的表现是不同的。
以上这些诱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教师。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外,家庭因素虽不是教师职业压力的直接原因,但却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二、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压力的缓解也不能只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还需要靠组织、社会等各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共同去努力解决。
(一)教师自身的努力
第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深刻,才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解除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所致。他们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就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造成的。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就会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首先,应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这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挑战。如家长和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教师只有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其次,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国外研究发现,在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二)学校的措施
第一,改进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系统。改进学校内部教育评价系统,应在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功能的基础上,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首先,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即变原来的上级对下级的鉴定式单向评价为上下级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式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减少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冲突,有利于形成学校管理的民主氛围。其次,学校内部评价应以自我评价为主。在自我评价中,“我”是评价者,同时又是被评价对象;“我”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客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标准和目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不受外界的控制和约束,同时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更能充分地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再次,学校内部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在工作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随时掌握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便于及时改进。形成性评价要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第二,改进管理方式,对教师要进行科学考核。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对中小学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应突出教师的特色,抓住重点,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三,增加对教师的支持。这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两方面。具体表现在优化学校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通过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等方面。多数教师在寻求减轻压力时,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支持,其中学校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
(三)社会的支持
除了学校之外,社会这个大环境所采取的某些措施对缓解教师压力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往往得不到与其他专业人员同等的待遇,这使得教师心理失衡,失落感由此而生,压力也随之出现。对此,较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加大对教师的物质鼓励力度,在经济上对他们的工作予以肯定。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同时,还会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并且也可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
第二,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这主要针对公众对教师的误解而言。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与事实中的自己不相吻合,这样就出现角色认同上的偏差。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公众对教师的印象。方法是通过媒体对教师进行积极的宣传报道。其次是重塑教师职业形象。通过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团体有效性的发挥,教师的地位才会提高,形象也才会随之改变。良好形象有助于社会的支持,从而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各种压力。
第三,提高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质量。高素质的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培训的内容包括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应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
以上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方法和措施表明,教师本人、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只有教师职业压力减小到最低程度,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和最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