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_国企论文

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_国企论文

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国有企业论文,国有经济论文,原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济结构处于严重不合理的状况,这直接导致了整个国有经济的低效运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决定性一环。如果调整这一不合理结构,使国有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或依据进而明确国有经济合理的行业领域分布,只有这样,结构调整才有明确的目标。而过去关于国有经济改革的种种举措之所以难以奏效,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在理论上科学地阐明为什么要搞国有企业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现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本文试图从世界各国举办国有企业的动因的比较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一、典型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分析

在一些典型发达国家,与国有企业涵义最接近的概念是公营企业。一般说来这些国家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有:

(一)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要求,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率。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能够拥有巨额生产要素的企业组织,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国有制可以大规模地动员社会资源。例如在英国,随着19世纪产业革命的兴起,在最发达社会的工业部门中,大规模生产单位开始占居主导地位。技术发展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而产业革命需要大量的金融投资和其他创新,所有这些不是私人所有者能够轻易达到的。政府接管这些产业以提高其效率推动其发展是必要而且可能的。在1945年7月—1951年10月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中电力行业的国有化,主要就是考虑到国家控制是在电力工业中实现大规模资本扩张的最佳手段,同时国家垄断可以冲破以往地方企业之间的壁垒(由于利益冲突限制相互协作也降低供电安全性),按成本最小化的合理方式建立地区供电网络。这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在只有一家公司有效地供应一个市场的地方就出现“自然垄断”)首先在英国实现了国有化。因为在拥有分配网络的行业中,如电话业、煤气业、电力业和供水业等,重复的分配网络就是浪费。

(二)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影响。

在欧洲一些国家,当标榜“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执政时,往往扩大国有制的比重,而信奉自由主义的政党执政时,则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主张“社会主义”的工党认为企业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如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和铲除不劳而获现象的手段,因此在其执政时经常倾向于实行国有化政策。又如,80年代初出现的法国第三次国有化高潮即与当时以密特朗为代表的社会党政府关于“法国式社会主义”的思想主张密切联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80年代初法国国有企业部门一度迅速扩大。1936年—1937年法国第一次国有化运动也与当时人民反对大垄断组织的斗争有关。

(三)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

一些行业如果不加限制地任由私人垄断经营,就会剥夺市场力量,存在着让它们完全自由地牺牲消费者的利益去追求利润的危险性。使其国有化便成为政府常用的一种手段。这也是许多国家对一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实行国有化的重要原因。在荷兰,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政府接受了电力的生产与销售和煤气的销售,并提供唯一通过市场法来管理的通讯服务,运输也因此而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另外煤也由政府统一管理,因为可靠的能源供给被认为是公众利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西兰,政府创办公营企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其遏制由私营煤矿公司和私营保险公司造成的过高价格和保险费。

(四)为规避政府所受的预算、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法规限制。

美国公营企业多半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而建立起来的。在美国,那些反对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也不拥护把公有制作为控制经济制高点或达成现实政治目标的工具的财政保守派通常支持把公营企业作为一种手段,以将政府的成本从由一般纳税人分担转而摊到某种服务的使用者头上。公营企业被看作是这样一种可供选择的组织,它既允许在公共部门内部提供服务,同时又避免被说成是或者确实成为僵化的政府官僚主义机构。主张建立公营企业的人多半着眼于避免传统政府实体所受到的预算、财政、人员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就国家一级的公营企业的建立而言,主要是基于预算和行政的考虑。通过建立新的一系列“政府赞助的企业”,可以提供预算外的资金,避免受人员限制,以及其他涉及政府资金、合同、官员和雇员等方面的限制。

美国人认为公营企业具有一系列区别于政府机构功能的特点,如政府不是作为统治者而是以商人身份与公众打交道;作为资产的使用者,而不是一般纳税人,公营企业被期望提供很大一部分的产品和服务;支出费用的多少必须与消费者需求波动相吻合,并且不能受年度拨款的实际限制;具有根据市场支配力量的变动而变化的灵活性,这是一个公营企业不可缺少的。然而事实上这些功能由于种种法律和制度上的原因并未得到很好发挥。对于国有企业,美国人传统的观点是,政府只应该提供那些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却是整个社会迫切需要的服务,而不应该去从事许多具有商业性质的活动。

(五)出于满足战争需要,反经济危机及恢复和重建经济等应变性的考虑而组建国有企业。

无论哪一个国家,国有企业的建立都是经常与战争和危机等事件相伴随的现象。这是与国有制具有快速集中动员资源的特性分不开的。如一战时英国政府把铁路收归国有,政府投资兴办几百个军工厂。二战期间政府对工业累计投资达10亿英镑,其中一半用于建立军工厂(但这带有暂时的性质,如二战结束后,军工厂又卖给了资本家,铁路也退给私人经营)。英国两次国有化高潮(1945年7月—1951年10月和1974年2月—1979年4月)的出现虽然带有英国工党进行“社会主义”试验的色彩,但都处于英国经济困难时期。如第一次高潮的背景是,英国在二战期间损失惨重,经济亟待恢复,而资本家也无力进行新的投资。国有化偏重于燃料、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部门,这些领域资金周转慢,经营不景气,需要大量投资,收归国有后可利用国家大量资金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第二次高潮时正值英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进入滞胀阶段,造船、航空、宇航、汽车制造、电子等工业陷入困境,亟需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技术改造和生产现代化。

(六)为了充当实施政府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工具。

当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再分配、稳定通货、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增强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时,国有企业常常被用来充当政府的政策工具。如战后初期,意大利失业极为严重,伊里公司不惜雇员过剩,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以后在它的一些企业不得不关闭时,也须待劳动力市场可以吸收劳动力时再解雇这些企业的雇员。又如当私人企业陷入困境,濒于破产时,国有企业承担着接管或挽救这些病态公司的任务。1971年成立的工业管理和控股公司起着“企业病医院”和“企业疗养所”的作用。再如,政府为了消除南北经济的差距,推行南部地区开发政策,指令国有企业必须保证和扩大对南方的投资。1957年的一项法律规定,国家参与制企业必须把自己新建工业企业投资的60%和总投资的40%投向南方;1971年又规定这两个百分比上升为80%和60%。意大利工业复兴公司通过发展经营业务和建立制造业工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改善了工业环境,创造了减少对南部地区其他工业发展不利因素的条件,是南部地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为了加强国民经济中薄弱的能源部门组建了埃尼公司,使整个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上较为协调,尤其重要的是在能源供应上保障了国家安全。此外,政府还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抗衡外资企业,增强本国经济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由于意大利食品工业部门结构落后,一些外国大公司到意大利投资设厂。意大利是一个经济开放程度很高的国家,不能以法律形式禁止外资进入,只能利用国家参与制企业与之抗衡,斯麦集团是伊里公司下面的一家次级控股公司,60年代初,该公司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按照比例经济原则,建立一个足以对付外国大企业向意大利渗透的多部门集团”。意大利国有企业提供的廉价钢材,大大增强了意大利制造业方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七)为了弥补私营经济不足,填补市场空白而建立国有企业。

例如在爱尔兰,许多国有企业的建立就是为了填补私营企业在经济中留下的缺口。国家在空运、海外远洋运输服务以及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等方面创造新企业的活动都是私营企业无兴趣涉足的。又如在新西兰,铁路、邮政和电信、电力等部门公营企业的创办,其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创办吸引了移民,但其巨额的投资费用,以及这些企业创办后对其取得利益的某种约束,便迫切需要由国家对这些公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实行垄断。在新西兰,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工业或创办振兴一个企业也是政府常常运用的策略:(1)建立一个发展机构;(2)或最初阶段创办一个企业,然后,当企业正常运营后出卖给私营企业。

在荷兰,高风险部门包括核燃料生产、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煤气公司等,如果其发展被认为是具有全国性的重要意义,国家就给予援助或直接进行投资。

(八)为了给私营部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例如在意大利,铁路、公路、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中,国有企业居重要地位,在这些行业领域投资比重很高,为私营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如全国电力公司为支持国内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对大企业实行低费电价政策。再如意大利中小企业众多,单个大型企业的行业垄断或控制必然阻碍技术进步,而意大利没有制订反垄断法。这样,国有企业在推行政府的反垄断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国家碳化氢公司建立的大型化肥厂,打破了以前化肥生产被私人资本垄断的局面;通过工业复兴公司建立的南方阿尔法汽车制造厂,为巨大的私人公司菲亚特树立人为的竞争对手,防止了国内汽车工业出现私人企业独家垄断的局面。国有企业还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大力投资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技术的进步。

二、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

1.作为实施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的手段以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并创造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如印度、印尼、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家,历史上都曾受殖民主义长期统治、剥削和掠夺,经济落后,私人资本薄弱,市场不发达,只能利用国家的力量集中动员资源以尽快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印尼在争取独立后接管了该国所有的荷兰国有化企业,国家拥有大量的资本并将其作为发展的一种手段刺激增长,为国家增加收入并在不损害效率的前提下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

2.把国有企业作为捍卫民族经济、抵抗强国经济入侵的手段。落后国家要自立于世界经济之林,除了利用关税手段(或在无法利用关税的情况下),利用建立国有企业相对集中地掌握资源也是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本国经济抵御能力的一种选择。印尼就是把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增强和提高民族企业家地位的手段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则提出“加速实现公司的控制权由外国人掌握转向本国地方控制……”“在经济的关键部门,不允许存在完全由外国所有的公司”。

3.取得适当的投资收益,以此为发展提供资金来源。如印度、孟加拉国建立某些国有企业时就带有这样的目的,但实践证明,南亚公营企业在创造剩余用于新投资方面表现很差。

4.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公平的再分配。南亚和一些号称搞“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如坦桑尼亚把公平分配收入和财富等社会目标当作建立国有企业的主要理由。从南亚来看,公营企业作为反贫困的手段没有成功。但在70年代的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公营企业在抑制富人的权力和财富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开发落后地区,实现地区平衡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私营企业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兴趣不大,只能由国家出面。

6.创造就业机会。

7.为私营部门创造发展环境。即为了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必须提供一系列社会服务,即使亏损,国有企业也得干。如泰国建立国有企业首先是为了专门的社会利益,其次才是为了利润和促进工业,其基本目的就是提供社会产品、控制自然资源、公平竞争的控制、预防内部不经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则注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政府鼓励创新的作用。

8.作为社会手段服务于政治目的,实施社会变革。如六七十年代坦桑尼亚曾把国有企业作为实现其社会主义发展蓝图的重要手段,该国很多思想家认为国有企业主要着眼服务于分配或社会目标,盈利则是次要的。印尼和尼日利亚也把国有企业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

9.其他因素,如历史传统等。如传统上非洲地方自治主义包含着通过联合的冒险事业以促进社会成员生存发展和提高福利水平的非洲公有社会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尼日利亚国有企业的建立。

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比较

综合世界典型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建立和发展的原因,我们看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资源状况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不同,简单地说,国情不同,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动因也就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除了资源状况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他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的变化也势必影响到国有企业存在范围、比重、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因此,不存在一个世界各国任何时候都普遍适用的国有企业模式。故而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国国有企业的变化趋势来说明另一个国家国有企业的走向。同时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也有着某些共同的东西,找出其中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正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任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国有企业这一事物的存在有着极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许其中某一因素在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所起的作用较大,在另一国家同一时期所起的作用较小(而在另一时期所起的作用却同样大),但可以肯定,不能单单地以某一个因素来说明一切。

过去我们曾经把国有企业仅仅与生产社会化程度联系在一起,认为国有企业等于社会化大生产组织(直到现在也还有很多同志认为国有企业是与大规模生产相联系的)。现在看来这种认识并不准确。应该指出,马克思所说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所有制只存在于非商品经济社会,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国有制。而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国有企业固然与生产社会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之并不是唯一的联系。国有企业却并不必然只存在于社会化大生产的领域,政府基于其他政治和社会原因(不与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非经济因素)也可在其他社会化程度较低的领域建立国有企业。国际范围内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导致国有企业建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国有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多重的。一般说来,政府建立国有企业时都有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方面的考虑,这正是国有企业区别于非国有企业的最根本的特征。虽然从世界范围国有企业的改革趋势看,其商业目标正越来越得到重视,有的甚至在特定时期主要追求商业目标(即当双重目标不发生冲突时),而且一些非国有企业也逐渐承担起一些社会职能(以至于国外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但是从根本上说,既然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或主要所有者是国家,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国家意志的左右,而国家意志中永远少不了非商业目标的考虑。每当商业目标与非商业目标发生冲突时,非商业目标(政治、社会的目标)必然居于压倒一切的地位,这是由国家维持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天职和本性决定的。国家这一组织区别于其他任何非国家组织和个人的特点,就在于它握有公共权力,执行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公正,制定和实施法律规则,确保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等一系列职能,这是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所无法行使的,而且须臾不能中断的。而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行使一般经济主体所行使的老板职能,则须服从于前者,两者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前者为重。除了非国家介入不可的情况,尤其当国家作为商人的商业利益与国家作为社会正式代表必须全力维护的社会利益不一致时,国家作为老板的职能不是不可以让给其他组织和个人去行使的。

从国有企业存在多重目标出发,我们看到,不能以同一的财务尺度来衡量比较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实绩的优劣。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价值取向不一,衡量的价值标准也应不同。如果说衡量非国有企业的主要指标是财务盈利率(因其以盈利最大化为唯一目标),那么衡量国有企业的指标则更为复杂(因其不只是为了追求盈利,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实现其社会目标不能不以损失利润为代价),对大量国有企业进行实绩评价还必须看其为实现政府为其规定的非商业目标作出了多大贡献,看其给全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都不是财务盈利率所能说明的。只要国有企业很好地完成了政府规定的任务,一般就应该认为其实绩是不错的。从世界银行对13个国家公有制工业企业所做的调查看,公有制企业的财务盈利率一般都远比私人企业要低。

如果我们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建立和发展的原因作一个对比,可以看到:

1.一些发展中国家把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实施,希望通过国有制集中动员资源,创造利润,快速积累资金,虽然有的效果并不如意(如南亚)。而发达国家则很少把国有化作为一种较长期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实施。像法国社会党一度实行的以广泛国有化来“重振工业”的战略也只限于有限的范围、目标和特定的时期,并且随着右翼政府的上台而很快改变。发达国家也并不把国有企业作为创造利润提供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而更多地是作为实施国家经济政策的手段。

2.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因素等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较发达国家强,国有经济比重较发达国家高得多,有的国家甚至国有企业在全社会中占居主导地位。如在埃塞俄比亚,国有企业提供产值占GNP一度达90%,在索马里这一比重曾达80%,在喀麦隆也曾达40%。非洲是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大陆。而发达国家(无论信奉何种意识形态的政党执政时)国有企业从未曾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充其量是对私人经济起补充作用。

3.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都把建立国有企业作为增强民族经济实力,对抗外国竞争的手段,但发达国家更多地是把国有企业作为进攻的手段,即作为一支经济打击力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是把国有企业作为防御手段,当关税等传统手段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拒敌于国门之外”时,以国有企业来抵挡外国资本的入侵。

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当国家面临战争、政治经济危机、衰退和结构失衡等突发事件和严重困难时,国有企业都无例外地被用来充当政府实施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工具以促进经济恢复,稳定社会并且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为非国有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提供市场不能不提供的社会服务,进入私营部门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填补私营经济空白,补救非国有经济不足等方面,各国国有企业都具有同样的功能。

四、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主要依据

1.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2.我国综合国力虽已大大增强,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21世纪进入世界强国之列,仍然面临着发展的巨大压力,单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求得一个长时期的较高增长速度是不太现实的。首先,在我国市场仍然是很不发达的;其次,单靠市场力量通过优胜劣汰来积聚巨额资本必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市场发育不全的时期更是如此,且容易引发社会问题,政府快速集中有限资源办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骨干项目仍是不可缺少的。总之,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相结合是完全必要的。当然随着市场发育的成熟,通过政府直接建立国有企业集中资源的规模会逐渐减小。

3.利用国有企业形式能取得更佳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行业如一些自然垄断性行业,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进入的行业领域如高风险行业和无利可图的行业等,国有经济必须进入。

4.实现地区平衡发展、解决就业问题、遏制通货膨胀等政治和社会目标需要一部分国有企业。

5.在我国经济快速与国际接轨情况下,为防止外国资本控制我国民族经济,垄断某些行业,可组建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或有国家投资的企业集团。

6.为营造市场竞争环境,防止出现有害于社会利益的私人垄断而组建一些国有企业。

据此,应从总体上对我国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作如下调整。国有经济必须占领以下领域:

1.像水电气生产与供应业、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行业必须采取国有制的形式。因为这类行业为居民消费和其他行业消费提供了必需的基础性服务因而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同一地区建立其他的同类企业将导致经济上很大的浪费,由于其外部经济或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必须实行国家垄断。

2.为了公众的利益或国家安全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必须采取国有制形式如邮电通讯业、国防工业等。

3.个人资本不愿或无力经营的高风险高技术产业只能采取国有制形式,如原子能的开发、微处理机和节能设备、机器人和生物技术的研制、航天航空业的发展等。

4.一些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生产行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制高点地位的战略性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大规模的煤炭与金属矿采掘业、石油加工业、钢铁工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等以及金融业主要采取国有制的形式。

其他领域政府出于各种考虑必须保留的国有企业。(1)非国有资本无力经营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如公共运输业中的航道、港口、机场建设,大型水利设施的兴建、船舶和汽车制造、大型成套设备制造等。(2)对私人资本没有吸引力的其他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亏损或不盈利,卖不出去,只能暂时由国家拥有,但如经过改造能够盈利也可以出售。(3)政府为实施一系列政策而保留一部分国有企业。如为稳定物价而经营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的商业企业,为了扶持农业发展而经营一些低价微利的农业生产资料企业等。(4)政府出于其他社会利益的考虑而保留的国有企业。

其他一般竞争性行业除非由于特殊原因并不是非搞国有制不可的,如烟草加工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食品加工业、一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这些行业中有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如烟草加工业和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中国有资产比重占90%以上,而食品加工业以下9个行业国有资产所占比重也在50%以上。这些行业如果非国有经济有意进入,应尽量吸收其资本投入,而将置换出的国有资本投入国家急需进入和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当前我国国有经济结构的现状是,一些急需国家投资的国民经济命脉行业(这些行业中国家的控制程度真正关系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国有经济进入严重不足,而另一些完全可以由民间经营的竞争性行业,国家却介入过多,与民争利,国有资产在亏损和低效运营状态中发生着惊人的流失。这种状况表明,结构调整已是势在必行。据世界银行推测,在2000年以前的这几年时间里,我国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为2800—37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资金从哪儿筹措?通过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从不必实行国有的行业中撤出的国有资本即是来源之一。通过这种资本转移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各归其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互相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正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必须注意,在整个调整过程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类改制,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国有、独资经营,改为多元股东参股的公司制企业,采取国有民营及非国有化等形式,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优化资源配置。

以上结构调整是就可以看得见的将来而言的。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趋于更加完善,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还会发生变化。现在的高科技产业到那时可能就不再被称为高科技了,而当前可称为国民经济战略制高点的产业到那时也许变得不再具有战略意义,国有经济将向新的领域转移。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有企业的存在原因也会变化,国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势所必然。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国有企业存在原因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国有经济结构调整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