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之我见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之我见_邓小平文选论文

对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产生在重新探寻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抉择时期,是关于人类实现现代化新途径的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统一思想认识,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一、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冲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明确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对“西化”复兴论的有力回击。通过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道路,在近现代史上曾有过尝试,新中国的建立宣告了这条道路的破产。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已被历史否定的全盘西化思想又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滋生发展,干扰着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刚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上就出现了一股“西化”的思潮。针对这一思潮,邓小平的态度极为明确。首先,“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9页。)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多数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即使发展起来,在国际垄断资本弱肉强食的境况下,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跟在外国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所以他多次强调,“我们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4页。)其次,社会主义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并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可以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办大事。因此,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发展的政治保证。这就有力地回击了西化亦即资本主义化的思潮,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但是,这个社会主义已不是传统模式下的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国后,由于“左”倾思想的不断升级,我们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和苏联模式,陷入教条化、模式化的泥潭。在传统模式下我们曾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剥离开来,形成了单纯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大胆冲击“老祖宗”的框框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教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科学论断,一是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二是把发展和公平有机地统一起来,阐释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三是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建设发展模式和方法,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为全面改革,进行第二次革命确立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的发展找到了巨大的推动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内涵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系统工程。从基本内涵上看,现代化不同于“西化”,它与地理概念无关,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时间动态概念;它也不同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已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包容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经济是现代文明的推进器,它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仅是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更不等于现代化的实现。早期现代化国家,在实现了工业化,取得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人的异化,社会的失范等等。一些落后国家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各项现代化制度,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以对西方的“依附”为代价的,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并没有实现。邓小平在考察世界现代化发展轨迹及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全面发展观。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8页。)针对改革开放中一些轻视精神文明的现象,邓小平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2页。)在谈到赶超世界先进时,他又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邓小平的全面发展论实质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双重的历史任务:实现从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跨越;实现从传统人向“四有新人”的跨越。为此,邓小平设计了“物”的现代化——富强,“制”的现代化——民主,“人”的现代化——文明,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结构和发展模式,展示了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现代化工程,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面发展内涵。这是邓小平现代化理论对世界现代化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全面超越。

但是,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带动下的全面发展。党的八大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由于国内外一些意外事件的干扰,不久就从实践到理论离开了这个中心,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邓小平牢记这一历史教训,在他的现代化理论中,全面发展的内涵并不排斥经济建设这个发展中心。邓小平的经济发展中心论,一是强调这个中心不受干扰、不能动摇,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主要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6页。)二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但发展速度要适中,“计划定得过高,冒了,教训是很深刻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2页。)另一方面,“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因而他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目标。三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地依靠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许多重大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没有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三、把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既保持中国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立足点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任何一条促动它发展的思想理论,一旦忽视了它的特殊性,都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历史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破产,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成功,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模式化建设的失误,是这一结论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验证。邓小平深刻总结了一个半世纪来中国人探求国家出路的经验教训,郑重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他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页。)“中国式”、“中国特色”是邓小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贴上的特有标签,它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他提醒我们,“中国式的现代化, 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以后他又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2页。)这些精辟的论断是邓小平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正是本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邓小平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他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位和中国发展的出发点。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实际出发,规划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个步骤,确立了中国在初级阶段一百年间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把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结合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他的著名论断。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没有划清反对帝国主义与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界限,没有划清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界限,忽视了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把自己隔离在全球一体化行程之外,导致了新条件下的闭关锁国。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教训,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当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因素。因此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主张大胆引进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包括市场经济。他一再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44页。)“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就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又不排斥世界潮流,形成了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的发展思路。

四、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了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准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的新途径,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对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贡献。现代化的“原发型”和“内生型”都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现代化,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条成功的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这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而邓小平才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途径。然而,在一个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毕竟是一项前无先例的探索,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4页。)正像马克思主义不能穷尽社会主义一样,邓小平理论也不能穷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的所有问题。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才能解决好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新情况、新问题。解放思想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准则。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这是坚持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不可少的思想品质。因而邓小平强调指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充分肯定了解放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思想的解放是建立在对客观情况和具体条件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使思想认识既不落后于客观实际也不超越客观实际。过去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敢想敢干,曾使我们受到客观规律无情的惩罚。因而,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原则,邓小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这是保证探索与进取不脱离客观实际的思想准则。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因而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邓小平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才使我们看到了光辉的前景。在面临改革攻坚阶段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也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上述表明,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结合体,断章取义或者片面地强调某一点都将破坏它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都不利于对它的全面准确的把握和理解,而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关系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全面揭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内涵、发展起始点、发展中心、发展步骤、发展途径、发展动力、发展的思想原则等基本问题,指明了一条由落后农业国通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延续了中国历史的主题。

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针对思想领域长期存在的“左”右倾倾向、针对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脱离国情而又自我封闭的惨痛历史教训立论、阐发,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它不仅表现了邓小平作为历史伟人的历史使命感和敏锐洞察力,而且也浓缩了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过程和中国人民的艰辛历程。它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之我见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