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角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_1敖群 2肖丽丽

以生为本视角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_1敖群 2肖丽丽

1敖群 2肖丽丽

1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陶育实验学校 2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

摘要:近些年我国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范围扩大,中学教育中对信息技术应用也提出了较多较高的要求。在教学理念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教材处理中,要对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全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进行培育。在教学评价阶段,要重视以生为本,全面推动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生为本;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培育;虚拟机器人

引言

在中学时期信息技术教学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要掌握的重要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通过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知识与信息,便于对信息进行处理,提高信息素养。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属于综合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具有技术性、工具性、应用性特征,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教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当前要依照信息技术教学特点,设计出最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在教学中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国新课改进程逐步加快,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基础就是以生为本,确定以学生为根本的发展目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基于以生为本视角进行教学,各类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能重点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严格掌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变化基本特征,认识到学生在参与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比如自主学习积极性较差等。将教学活动全面建立在个性化教学基础上,突出以生为本教学理念。从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各类新奇事物接受与领悟能力较强,教学可结合各种现代化科技产品,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将各类知识点与之有效结合,让学生将被动化学习模式转为主动学习,对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升教学任务具有推动作用。比如在3D虚拟机器人教学中,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机器人总动员》表演节目,从视频中能观看到各类造型不同的机器人在表演舞蹈,让学生思维意识方面初步认识机器人,之后再引出3D虚拟机器人教学内容,让师生共同学习虚拟机器人是如何接受与执行各项任务的。

二、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思维理解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式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要重点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此类理论就是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是主动建构知识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1]。其教学重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从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得出,教师全面建立真实性较强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深化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引导学生能积极探究各类知识,全面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较多,比如将生活中的认知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知识点牵引过渡来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全面探究更多新知识。比如在3D虚拟机器人直线和转弯、避障等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可以对比观察生活中汽车、自行车运行视频,感受3D虚拟机器人是如何模仿汽车的运动轨迹;展示现实家庭生活中的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躲避障碍物视频,吸引学生主动探究3D虚拟机器人如何探测障碍实现避障,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其次是通过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通过各类生动形象化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对思维能力进行培育。在此类教学情境中,大多数学生都愿意主动开展教学活动,便于其对信息技术各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比如在3D虚拟机器人校车接人教学中,学生完成直接进入车站接人的基本任务后,教师提出新问题:如果机器人校车高速行驶,校车就特别容易越站无法停到指定地点,如何倒车回到车站?"机器人与人一样控制车倒车吗?"因此解决倒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校车转弯幅度,深入分析校车与现实中汽车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更易理解综合考虑机器人校车前后轮参数、运行时间等的设制,反复实验中找寻最优化解决方案。

对于机器人此类新奇事物,大多数学生都充满好奇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也接触过"电子狗"、"家庭用机器人"等,学生生活中经历过、了解过,通过案例真实展示,引导学生全面探究讨论,积极性较高。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分析自己熟悉的机器人以及主要组成结构。这样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思维能得到有效激发,学习关注度较高,学习思维始终保持在良好的兴奋状态。

三、通过问题与教学任务有效驱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各类不同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可行性较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整合重点教学内容将其隐藏到各类典型性教学任务中,学生在任务学习解答过程中能全面分析与探究,明确教学知识涉及基本范围,通过任务教学能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完成各类学习操作[2]。

1、以生为本,设计支架式教学任务

在各类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要始终能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因材施教基本原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支架式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能适应学生基本认知规律。支架式任务就是将不同教学任务全面分解,强化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确定不同学习小任务,就是各个支架部分,引导学生通过支架循序渐进。在支架式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学生要对自身现有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将总体任务分为不同组成部分,在不同任务中不仅要包括新知识也要融入旧知识。让学生获取任务要求之后思考任务完成方式,合理解决各类难题。比如在学习3D虚拟机器人过程中,其中虚拟机器人软件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建立虚拟仿真场景、模型拼装、机器人仿真。对于此类软件学习,要能清楚认识不同工作界面、虚拟机器人安装与启动,启用各类程序等。将上述知识点分别融入到对应的学习小任务中,不同任务在确立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

2、以支架任务、合作学习进行探究学习,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确定支架任务之后,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学生基本学习现状适度提示,让学生确定各个支架任务完成阶段要掌握的关键知识,分析不同之间任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能通过5至10分钟教学时间,对教学任务演示过程进行引导,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对应的练习活动。学生在任务实践中,自主学习探究,能保障任务有效实现。在合作学习中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在教学中展示优秀作品。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相互监督、检查,让学生在思考基础上相互激发,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3]。

3、结合设计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思维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能有效解决各类问题,思维主要源于各类疑问,疑难问题能引导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全面拓展,在学习过程中解答各类问题。所以当前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习课程内容以及教学内容设定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思考。比如在虚拟机器人教学中,让学生表述什么是"机器人",紧接着引入机器人的"大脑"与"感觉器官"相关知识教学,知识概念层层递进,这样能引导学生思维上升到更高层次。

四、通过科学化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思维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实际学习现状,对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优秀表现要给予高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客观公正。主要以表扬与激励为主,对学生给予充分鼓励。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参与到各类实践项目创作解答过程中,各类作品在课堂展示是学生较为关注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各类优秀作品展示中,要注重发现每位学生的学习亮眼表现。比如有的学生作品设计理念良好、有的学生颜色布置效果丰富等都能进行表演,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不断突破原有思维限制,提升思维能力。

五、结语

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个性。基于以生为本视角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培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摆脱惯性思维限制,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敏.以生为本,增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2012(58):108-109.

[2]周玉,李玲,吕芳平等.动中求乐乐中求学--试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7(22):5543-5544.

[3] 马井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3):41-42.

论文作者:1敖群 2肖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以生为本视角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_1敖群 2肖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