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雷”论文

【语言学研究】

释“雷”

孙伟鑫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阳 550025 )

摘 要: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其字形、音韵、含义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通过对原始字形的梳理和历史上对“雷”字造字的不同说法考查发现,“雷”字是从一个组合象形字发展为指事字的,“田”部为鼓的象形。通过对“雷”字读音的梳理发现,辞书中存在漏收读音的现象。在“雷”字意义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其本义之外,还衍生出了形容词以及动词的含义。

关键词: 雷;田;本义;读音和意义;象形

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形义声也会发生变化。“雷”字在现代汉语中常常作为名词以及形容词使用。但是通过文献梳理,考察“雷”字在历史过程中的含义,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名词含义、形容词含义之外,“雷”字还被赋予了许多别的含义。而在现代汉语中,“雷”字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在动词、形容词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字义和语义。本文从字形、语音、字义三个角度对“雷”字进行解释,让我们对“雷”字有全方位的认识。

五防系统控制规则按原理可分为基于正向控制式和基于闭锁式两类。但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综自系统时,如果采用闭锁规则,无论利用脚本或标准规则库, 语句实现的复杂度都大于正向控制规则;此外,正向控制规则更便于五防、综自系统技术人员进行核查:因此,一体化五防系统采用目前各主流综合自动化厂家和五防厂家采用的正向控制规则。

一、“雷”字字形和本义

经过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雷”字主要有32种写法,如下图1:

“雷”字的历史由来已久,始见于甲骨文。许慎《说文解字》云:“,阴阳薄动雨,生物者也。从雨,声象回转形。,古文,古文,籀文。间有回;回,声也。”[1]即认为“雷”指事字,“回”为其声。段玉裁认为:“二月阳盛,雷发声。故以象其回转之形,非三田也。”[2]段玉裁也认为“”是象雷回旋转动的形状,因此是指事字。朱骏声认为“雷”为指事字:“田,尤地也。在地中转也。汗简引作,籀文又加雨头。说文雷间有回。回,雷声也。”[3]《字源》认为雷为会意字:“甲骨文像闪电之形,中间四个点先变为两口,又变为两个田,表示闪电后发出的声响。”[4]《汉字源流字典》认为“雷”为指事字,同时认为:“甲骨文从申,像闪电伸张,两个圆圈象征雷声滚滚。金文加出雨旁,圆圈变成四个车轮,更突出雷声滚动之意。”[5]《汉字源流》认为:“‘雷’的初文是在的基础上加上数个‘田’形表示雷声,作等形,又加雨作,小篆作三‘田’之,后省为一‘田’之‘雷’。”[6]

从各家的说法看,“雨”表示意符之说争议并不大,主要是对于“”的解读有差异。因此我们需要从“田”字上寻找其根本含义。

“田”字的字形演变如下图2:

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这是恕道,也是夫子大力倡导的仁。相比之下,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显得冠冕堂皇,不好拒绝。上可以欺骗领导,下可以愚弄百姓,把自己的多欲与机心巧妙遮蔽,其危害远大于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综上所述,“雷”字最初的字形并非会意字或者是指事字,而是一个合体象形字,“田”字的含义为鼓的象形字,鼓声为其引申义。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慢慢成为会意字。“”是初文“雷”字的省略,后再加上“雨”部表意符,“回”为“”的讹变。因此,许慎将“雷”认为是成字部件“雨”加非成字部件“”构成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段玉裁认为“”为雷声转动之形,显然错误。朱骏声认为“田”即“田地”之意,现在看来,同样错误。从甲骨文可以看到,“雷”之所以由“”与“田”组成,其原因在于雷电发生的时候,只可见电,雷声仅能闻声,而其声又如鼓声大作,因此造字者用鼓形附之以电,成为“雷”字。因此,“雷”的本意为打雷的雷声,并非许慎所说的“阴阳薄动‘’雨。”同样的,《汉字源流字典》将“田”字解释为车轮,也有偏差之处。

二、“雷”字读音和意义

“雷”字从雨,示出自声响。“田”为表义。“田”字为鼓的象形,而“雷”字又由“雨”“田”组合而成,故“雷”字本义当为雨天如鼓声的声音,是名词性质。《诗·小雅·采芑》:“戎车啴啴,啴啴焞惇,如霆如雷。”郑玄笺:“戎车既众盛,其声威如雷霆。”《吕氏春秋·贵生》:“故雷则揜耳,电则揜目光。”吕温《凌烟阁勋臣赞二十二首序》:“鼓元气而雷域中,腾百川而雨天下。”

(一)《广韵》鲁回切,平,灰韵,来。微部[14]1613

根据《广韵》的记载可知,“阳平”是“雷”字最基本的意义的读音,共有10个与本义有关的字义。

1.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因放电发出的强大声音

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汉字也不例外。在汉字漫长的历史中,存在着大量的假借、形借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字多音的现象出现。《类篇》记载“雷”字“文八重音三”[13]《类篇》成书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是一部以《说文解字》为体例,按照部首编排的字书。《古代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只收录“雷”字一个读音,《汉语大字典》收“雷”字两个读音。经查阅统计“雷”字共有三种不同的读音,现按照读音的不同将其义项整理分类如下。

2.比喻迅疾

形容词。根据雷的本义而衍生出的引申义,形容迅速。柳宗元《晋问》:“河渔之大,上迎涛波,罗壅津涯,千里雷驰,重马轻车。”《宋史·田况传》:“亦当霆发而雷逝,往来轻速,以掩其不备。”

6. 汉诸侯国名

转向原理:梯形转向机构可简化为一个等腰梯形,即图2所示的梯形ABCD。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支臂绕支臂座的O点转动,同时带动左右两拉杆端的B、D、E、F 4点产生位移,最终通过转臂轴使两车轮分别绕A、C 2点转动,从而实现架车的转向。架车在满载状态下进行人力牵引时,操作费力不易实现;机动牵引时,过小转弯半径易使梯形转向发生拉杆损坏。

由“雷”本义雷声引申而出的似雷大的声响。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

比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静夜思》时,便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程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制作教学课件,并将其通过家长微信群传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工作[2]。

由“雷”本义巨大的声响又引申出的名词含义。如地雷;水雷等。清郑观应《盛世危言·火器》:“水雷则用棉花药,较火药猛加数倍。”

尽管翻译行业已经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中国相关的质量要求实施了接近十年,至今未作改变。又鉴于中美在翻译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将对两国笔译行业标准中涉及质量控制的项目流程和质量要求进行比较,借鉴较为成熟且先进的美国经验,将其运用于我国笔译项目的质量控制环节,并为我国翻译质量要求的重新制定带来启发,促进我国笔译项目质量标准的与时俱进。

4.一种爆炸性武器

5.名词,通“罍”

回到旅店,服务台内,老板娘留神在看办事处制作播放的节目,是办事处请居民商讨对流动摊贩如何管理。迟恒饶有兴趣地驻足观看,电视里争论激烈,老板娘按捺不住地为反对派帮腔,迟恒想一个地方频道能如此吸引当地人,如何做到的,这倒是一篇文章。

我专注地开着车,沉默,占据了整个车厢五分多钟,直到她在后视镜里看了我一眼后,整个空气开始循环流动起来。

古酒器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补》:“雷,叚借为罍。”顾蔼吉注引《六书正讹》:“古者酒尊画云雷之象,故借雷为尊罍字。 ”

3.像打雷似的声响

《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雷。”司马贞索隐:“在东海。”

7. 古州名

我们可以看到,“田”字为象形字,且历代变化不大,字形稳定。那么为何“田”会成为“雷”字的组成部分?通查材料我们可以发现,“田”字在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中有三种意思:(1)种植作物的土地;(2)耕田,种地;(3)同“畋”,打猎[7]783。在这三种意思中,并没有和“雷”字有关的字义。根据甲骨文的字形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雷”字并非由“雨”“田”两部分所构成。于省吾《殷契骈枝》三编中认为:“之初文。”[8]“田”作为“雷”字中的一部分,在战国时期才慢慢出现。而根据《汉语大字典》中对“田”字的解释,“田”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大鼓”之义。《诗经·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9]毛传认为:“田,大鼓也。”郑玄笺:“田当作朄。朄,小鼓,在大鼓旁,应鞞之属也。声传字误,变而为田。”[10]林义光在《文源》中也认为:“皆像云气。象鼓。鼓在云中以状其声。”[11]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还是“”字,皆为鼓的象形字,无论是许慎、段玉裁、还是朱骏声,对于“”的解读都是臆测,误解了其初的含义。“田”作为“雷”字的一部分,是古人认为雷乃天神击鼓的声音,是后世学者附会所致,与“田”的意思无关。同时,董莲池认为:“籀文‘雷’字中之非‘回’,乃表闪电之‘’、‘’之讹。”[12]

唐代置州,今广东省雷州市。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图经》云:‘雷州境内,有雷、擎二水,雷水贯城下,遂以州名。’如此则雷自是水名。言‘多雷’乃妄也。”《新唐书·地理志七》:“(岭南道)雷州海康郡,下。本南合州徐闻郡,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海康、隋康、铁杷置。贞观元年更为东合州,八年又更名。”

8. 姓

“纍”《广韵》力追切,平,脂韵,来。微部[14]3696。来母为次浊声母,反切下字为阴平,因此今音为阳平。“纍”“雷”二字同为开口,“纍”为脂部,“雷”为灰韵,今音混同,但古音“雷”为一等,“纍”为三等,读音并非一致,二者通假。因此《康熙字典》将其单独列出,记载为:“《楚辞·九歌》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晋语》:青阳,方雷氏之甥也。注:方雷,西陵氏之姓,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实生青阳。雷、纍同。按《晋语》注,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15]1362

9. 通“纍”

本文将专有知识成员定义为CPIKN中掌握专有知识的协同成员。协同成员pi是否为专有知识成员UKPi,本文使用布尔变量(pi,K)进行判定:如果协同成员pi是专有知识成员,则(pi,K)=1;反之(pi,K)=0。(pi,K)=0的判定规则如下:

《通志·氏族略二》:“雷氏,方雷氏之后。”《广韵·灰韵》:“雷,姓。后汉有雷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尤其是湖南省,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其中女性为数不少。政府对于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是目前很多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意识不强,这就需要我们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传统媒体等多种宣传方式来让农民工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可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

10. 通“擂”

动词,捶,击打。郭茂倩《乐府诗·横吹曲辞·钜鹿公主歌辞》:“官家出游雷大鼓。”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雷鼓大震,北军大坏。”[7]459

(二)《集韵》庐对切,去,队韵,来。微部[14]1613

古代作战时用以击敌的大石。又作礧、壘、礌、檑,皆从雷声。《埤苍》:“推石自高而下也。”《周礼·秋官·职金》注:“枪雷,椎椁之属。”《释文》:“刘音诔。沈云当为礌,郎对反。”《前汉·晁错传》具藺石注:“如淳曰:‘藺石’,城上雷石。师古曰:‘雷,来内反。’。”[15]1362

(三)《集韵》鲁猥切,上,贿韵,来。微部[14]172

音“壘”,动词。《康熙字典》解释为:“推石下也。”[15]1362

三、“雷”字的意义发展

通过全面考察“雷”字的字义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首先“雷”字本义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即云层因放电而发出的强大响声。其次,由名词“响声”变为名词“像打雷一样的声响”,进而引申为形容词“千里雷驰”“雷逝”,再转变为动词“捶”“击”。

在现代汉语中,“雷”字已经作为一个常见的构词语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了四个义项: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3.使震惊;4.姓[16]785。《现代汉语词典》中“雷”字下列20个常用词语:(1)雷暴(2)雷场(3)雷池(4)雷达(5)雷达兵(6)雷打不动(7)雷电(8)雷动(9)雷公(10)雷管(11)雷击(12)雷厉风行(13)雷鸣(14)雷区(15)雷声大,雨点小(16)雷霆(17)雷霆万钧(18)雷同(19)雷雨(20)雷阵雨[16]785。在这20项义项中,“雷”字用作名词有13例,作为动词有3例,作为形容词有4例。可见在现代汉语中,“雷”字的词性并没有发生多大的转变,主要当作名词使用,形容词、动词皆是名词本义的引申义。

《汉语大字典》是一本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形音义收录完备的大型汉语字典,全书约有2 000多万字,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在《汉语大字典》对“雷”字的释读中,收录“雷”字两个读音及其相关义项[10]4325。在字音方面,《汉语大字典》可以补充“雷(liè)”(《集韵》鲁猥切,上,贿韵,来。微部。)在字义方面,《汉语大字典》在已经收录的9个义相以外,还可以增补(1)像打雷似的声响。杜牧《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2)通“纍”。《楚辞·九歌》: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晋语》:青阳,方雷氏之甥也。注:方雷,西陵氏之姓,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曰纍祖,实生青阳。雷、纍同。按《晋语》注,雷有纍音,非止叶音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汉字自身的演变,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现代汉字记号化,这就导致了许多构件的功能也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最后消失。一部分汉字构件的表形功能逐渐推线,表形构件在汉字系统中消失。“雷”字由最初的“”演变为“雷”字,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假如不清楚最初“雷”字的古文字形,是很难了解其本义、造字方法、以及其引申义的发展和变化的。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对“雷”字进行释读,不仅可以考镜文字最初的源流以及造字的方法,指导我们认识文字的正确含义,还可以在辞书的编撰和古籍的校勘整理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K].长沙:岳麓书社,2006:241.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K].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71.

[3][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K].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591.

[4]李学勤.字源[K].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2:1022.

[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K].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47.

[6]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61.

[7]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说文解字今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616.

[9]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761.

[1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1]林义光.文源[M].上海:中西书局,2012:9.

[12]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455.

[13][宋]司马光.类篇:十一卷下.九[M].四库全书影印本.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1.

[14]王力.古汉语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康熙字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K].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Explanation of “雷”

SUN Wei-xin

(School of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China )

Abstract :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a long history; therefore, their pattern, phonology and meaning may change more or less. In this study, the primitive pattern and views on the coinage of “雷”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雷”developed from a pictographic character to a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 and the part of “田” was a drum glyph. Besides, som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aracter was missed in dictionaries. Furthermore, the meanings of adjectives and verbs were derived besides its original meaning.

Key words :雷;田;original meaning;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pictograph

DOI :10.14168 /j.issn.1672-8572.2019.06.13

收稿日期: 2019-08-10

作者简介: 孙伟鑫(1994—),男,广东湛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献。

中图分类号: H0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6-0080-05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  ;  

释“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