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转机,推动经济转型——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几点论文,转机论文,经济转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转机
(一)总量矛盾缓解、企业状况改善是经济转机的主要表现
进入2000年以后,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经济增长率提高、各项需求增幅提高、一些物价指数止落转升、企业经济效益好转等等。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总量矛盾缓解。随着各项需求增幅的提高,特别是出口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需求约束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对供给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对“五小”生产加强了管理,使供求间结构性的矛盾也有所缓解。第二,企业状况好转。从产销率和实现利润情况看,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好转。从典型调查的情况看,一部分国有大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较好。这表明至少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状况好转了。经济增长率提高是以上两方面变化引起的必然结果。这些变化表明,宏观经济形势确实出现了重要转机。
(二)经济转机标志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种新状态
当前的经济转机对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在国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转入需求约束下的持续回落状态: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突出,企业经营面临很大困难,经济增长率持续回落。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这一经济运行状态基本结束了。主要因为:第一,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本消失,外需重新成为内需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第二,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我国宏观调控体系方向性的转变已初步完成。从抑制需求扩张,到刺激需求增长;从治理通货膨胀,到防止通货紧缩,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在新的总量环境下开始发挥新的作用,并在缓解总量矛盾中收到了明显成效。第三,经济转机的出现,标志我国供给层面开始发生积极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使供求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战略性重组使部分国有大企业焕发生机,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使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我国经济在调整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源泉。
在国际因素、需求政策因素和供给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经济运行开始转向以优化结构、突出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的平稳增长状态。这是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重要变化。
(三)经济转机是初步的、有限的,需要继续巩固
从目前情况看,经济转机只是表示了经济运行状态转变的趋势,还不意味这一转变已经完成。主要由于:第一,供求总量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据统计部门分析,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首要因素是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大约占到生产资料全部涨价部分的5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的回升主要因为服务收费价格的提高;商品零售价格回落幅度减小,主要受鲜活农副产品价格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在工业品市场,供大于求仍然是商品供求关系的基本状态。需求约束在未来仍然是影响企业预期、限制生产投资活动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工业保持稳定增长的供求关系格局还未形成。由于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第二,企业状态的好转是有限的。据有关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油价格上涨、银行降息等外部因素相关,部分国有大企业和民营经济好的发展势头,也缺少产业升级和制度、机制转变的支持,尚不稳固。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既缺少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持,也缺少经济激励机制的支持,总体上仍然是不适应的。第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存在严重隐患。粮食供给从长期看,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由于农产品价格问题、乡镇企业发展问题、农民工就业机会减少问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大困难。第四,国际经济仍然存在不稳定因素。目前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已经对欧美、日本、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经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美联储实行的紧缩政策在抑制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东亚国家的经济恢复仍然是表面的,基础还很脆弱,爆发新的金融危机的可能仍然存在。总体看,国际经济中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仍有可能出现。以上分析表明,在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和政策性因素支持下出现的经济转机,还是不稳固的。
二、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199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比1980年翻了两番,提前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在“九五”期间已步入小康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局也已初步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都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内企业之间展开了全面竞争。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阶段,与温饱阶段伴随的物资匿乏和普遍的供给短缺现象也随着消失了。物质供给的丰富和短缺现象的消失,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市场开始由商品的买方来决定了,在争取买方肯定的过程中,企业间展开了全面竞争。第二,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融合程度提高,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开始越来越多地传导到国内市场来。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相互间的竞争,而且面临来自国外企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全面竞争的环境,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面对这一新的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机制表现出多方面的不适应,这是1998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系列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本克服经济运行方面的困难,最主要的还是要完成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方面的转型,形成适应竞争环境的新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模式。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转向竞争力提高中的整体升级
温饱状态下的消费需求主要拉动了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发展;与其伴随的商品和服务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则导致以数量扩张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进入小康阶段后,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消费需求开始拉动加工过程更为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业产品生产的发展,例如从吃、穿、用方面的需求转向住、行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温饱阶段的短缺状态也消失了,产业发展开始面对全面竞争的环境。这些变化要求各产业必须在不断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完成整体升级,即在从较低产业竞争能力提高到较高产业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从较低的加工制造水平升入较高的加工制造水平,从比较简单的加工制造业结构转向比较复杂的加工制造业结构。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过程比较,产业发展条件的变化主要是:第一,消费品市场水平提高,结构层次更加丰富。一方面,对消费品功能、质量、款式的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部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消费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点,80年代排浪式的追求新产品的消费模式已经改变,新的消费热点的扩张空间缩小,扩张速率减缓。第二,竞争空前激烈,不仅出现在国内企业之间,而且出现在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第三,新一代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资金技术含量比较高。第四,产业升级过程受到国际新经济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
在以上条件下,转型期我国产业的发展将表现出以下特点:
1.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两种相互联系的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提高产业竞争力主要依靠创新技术和降低成本。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我国目前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而劳动力供给充裕,劳动成本较低。因此,依靠国外技术和国内劳动力资源结合成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第一种模式,也即是通过引进的方式发展新产业。80年代家电产业的发展和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很好的例证。但依靠国外技术,使产品增加值里国内生产的比重很低(电脑增加值里国内生产的比重仅为10%左右),因此,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市场空间的支持;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那些加工工艺简单,劳动密集度大的行业中表现最为突出。随着消费品市场需求特点的改变,产品更新带来的市场扩张空间缩小了,新产品供求达到饱和点的时间缩短了。而新一代产业(包括机电工业、汽车工业、材料工业等对我国目前阶段而言的新一代产业,也包括与新经济联系的信息、生物产业)的资金技术含量明显提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明显提高。这就既限制了引进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也限制了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引进产业中的发挥。使得以国外技术和国内劳动力结合获取产业竞争力的模式受到很大限制。随着这些变化,一方面,引进产业面对国内外同类企业的激烈竞争,完全依靠国外技术,开始限制产业竞争力的继续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能发挥,提高竞争力的出路开始集中到创新技术方面来。这表明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引进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须转向第二种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模式:即努力形成自主的技术开发体系,通过加强管理、减少职工、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模式。目前家电产业中已出现这样的观象,未来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某类产品来说,两种提高产业竞争力模式的转变取决于以下条件:
第一,该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已基本饱和;第二,该类产品的技术在国外已进入成熟阶段;第三,该类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在具备这些条件时,也可以把这类产品的生产行业视为成熟产业,即已经有比较充分发展的产业。目前看,轻纺、食品、家电等产业都可以归入成熟产业的范畴,其提高竞争力的模式已开始发生变化。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这两种模式在时间上是继起的,首先是第一种模式,当国内市场饱和、国外技术成熟以后,开始转入第二种模式。实际上,这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必然出现的两种获取产业竞争力的模式。从引进、学习,到形成独自优势的加工制造能力,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必然过程。
2.通过增加产品序列和提高加工深度两种方式扩大产业规模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拉动工业制造业结构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因为新一代的消费产品要求更复杂的分工协作。因此,工业规模的扩大开始通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和产品加工深度不断提高实现。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主要依靠同水平规模扩张的形式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竞争的环境迫使国内产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支持体系,这必然会推动成熟产业的国产化过程,即不断提高引进产品的加工深度,从而建立自己的加工制造优势。结构的复杂会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例如汽车工业、建筑业的发展就蕴含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产品国产化程度提高,也会形成新的发展空间。例如关键零部件制造、材料制造、机器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同样蕴含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表明转型期及以后我国产业发展空间仍然是十分广阔的,供求关系的变化仅仅标志了发展环境阶段性的变化,并不意味发展空间的缩小。
3.产业发展受到国际新经济发展的多方面影响
经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准备,世界经济进入了依靠信息和生物技术支持的新一轮结构调整和升级时期。新经济的发展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改变了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新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扩大了产业发展空间。新经济使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与新经济联系的产业在我国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达到15%左右,这类产品出口占到全部出口的25%左右,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占到全部投资的18%左右。第二,改变了产业的技术体系。信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产业技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生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材料工业的面貌。新经济引起了产业技术体系的整体变化,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受到了深刻影响。第三,使产业处于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新经济是在竞争中加快技术创新的产物。它的出现,一方面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手段(例如电子商务),另一方面,带来了更加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和更快的企业新陈代谢速度。新经济在信息化基础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统一、规则更完善的大市场,也形成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综合以上情况,新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缓解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过程中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幅度;改变了传统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方向;也改变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模式(例如已不完全类似于日本和韩国产业升级的模式)。
总体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已进入一个全面转型时期。在新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和开放型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沿着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线索,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与新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多的融合,成为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主线。
(二)农村经济发展从离土不离乡转向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
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它成为在农村领域实现产业非农化主要的和非常有效的形式,并因此形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模式。由于农村工业水平低,基础设施和市场条件差,资金短缺,因此不具备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条件。这就决定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从那些加工过程简单,资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起步。而改革开放以后以消费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一般加工工业补课型的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的支持下,乡镇企业出现了持续的超高速发展,并因此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二元经济在两个层面上平行发展的格局。当发展环境改变,产业发展模式开始转型的时候,乡镇企业发展的条件也发生了改变。产业发展对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要求提高了,产品的资金技术合量提高了。在竞争的压力下,乡镇企业必然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农村转入城市。城市化开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这两个层面开始通过城市化过程越来越多地融合起来。
拥有近9亿人口的农村,其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融合,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主体部分之一
农村非农经济主要是民营经济,在农村领域发展时,由于其水平较低,还不能成为加工制造业的主体部分。但随着其改造升级和向城市的转移,依托城市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民营经济将在加工制造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并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2.民营经济将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主要依托城市发展,民营经济在农村发展时,难以大量进入第三产业。而当其进入城市以后,就具备了大量进入第三产业的条件。特别当民营经济进入加工制造业以后,需要各种产业服务组织、市场组织、金融保险机构等第三产业的支持,在制度特点上,民营企业更能适应其要求。根据这些情况,当对民营经济的产业进入障碍消除以后,民营经济将很快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城市职工的构成将发生重要变化
随着民营经济越来越多的进入城市,城市职工中在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人们的择业观念将发生巨大改变,并会推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
4.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将发生重要改变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和部分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逐步形成,但非农产业对农业的支持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小农生产方式不断减少,城市文明对农村的影响不断扩大。这些将对农村经济社会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引起农村经济社会模式的深刻改变。
应该说明的是,城市化具体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既可以是农村非农产业和人口向大中城市的转移,也可以是在非农产业集中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城镇。总体看,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其水平最高的部分开始加快融入城市经济,这标志了城乡二元经济开始从两个层面的发展逐步转向一个层面的发展,二元经济开始转向一元经济。这一过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全面转型提供了非常重要、非常难得的条件。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从放开搞活转向建立和明确规则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首先是破除传统体制的束缚,增强经济主体的活力。因此,放开搞活必然成为这一时期改革的主线。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加入WTO使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接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开始发生变化。主要因为,市场竞争越激烈,就越要求有明确的规则和良好的秩序;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后,还要求各种规则和秩序要与国际接轨。比较形象地说,放开搞活是促使企业参加经济活动的比赛,而当比赛开始以后,最重要的则是建立规则和完善秩序。
这些规则的核心是明确损失责任的承担。因为参与竞争的企业不可能都是胜利者,市场机制对社会生产的调节是事后的,是通过一部分企业的破产倒闭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推动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一方面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哪一个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面临这一行业的竞争压力,任何一项选择都伴随一定的风险。同时,一个企业的一项选择,也同时会给其他企业带来挑战,增加这些企业的风险。市场竞争越激烈,破产倒闭和新企业的建立就越频繁,就越需要明确损失责任的承担。竞争中的损失对所有者是财产损失,对职工是丢掉工作。这两个结果对于对应的主体都是关系其切身利益的。如果损失责任不明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则或者会限制经济主体参与竞争活动,或者会延缓过剩生产能力的淘汰,或者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明确财产损失的责任,就需要明确财产的从属关系;承担失业的结果,就要改变就业的模式。这就必须明确产权,建立市场化的就业方式。这些活动包括构建国有产权的实现模式、明确和保护个人产权、建立和完善人才劳动力市场,改变择业观念等,这些活动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形成明确和严格的经济责任承担体系。
与责任体系紧密联系的是权力体系,这里指生产经营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社会大生产条件下,财产所有者和生产经营管理者一般是分离的,财产损失责任既与所有者联系,也与管理者联系,相应地,对生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也由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共同行使。其中所有者是从财产保值增值方面出发行使权力,生产经营管理者是从生产的最佳组织和发展方面出发行使权力,所有者拥有最后的决策权。建立与责任体系一致的权力体系,核心是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形成所有者、经营者、职工相互制衡的生产决策体系。这将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深刻变化。
与责任体系、权力体系紧密联系的是利益分配体系,三者必须相互对应。这涉及到所有者、经营者、职工等不同主体与所承担责任、行使权力相一致的利益分配。随着责任体系、权力体系的形成,必然会影响和调整收入分配体系,承担责任的大小将成为参与收入分配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收入是形成财产的主要渠道,收入分配体系的调整,对于财产格局和产权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
以上分析表明,明确损失责任涉及到产权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因此,明确规则的活动,将使我国经济体制在更深层次上发生变化,也将是更深层面上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的实践和探索。由于这些变革涉及到社会各方面根本利益的调整,会改变人们的谋生方式,因此改革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触动增大了,难度增加了。这也决定了这一改革是一个审时度势,循序渐进的过程。
产业发展模式、城乡经济发展格局、经济体制改革主线等三方面的转变是密切联系的。以产业升级为主导,带动城市化进程;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机制的支持;而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推进带来的经济新发展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保障和动力。
三、把握好经济转机,积极推动经济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是深刻的,经济转型是全面的、深层次的,需要较长时间。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全面转型,带来了短期经济运行的诸多困难,特别叠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困难更加突出。这也成为人们接触发展环境变化和经济转型的一个起点。当短期经济运行的困难被逐步克服以后,标志的是经济社会各方面对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经济转型的过程开始由不适应到适应,经济开始进入转型过程中的常态运行。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出现的经济转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经济转机只是表明经济进入了转型过程,而不意味这一过程的完结。从前面分析可以发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诸方面的条件都已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也随着发生了深刻变化。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开始主要来自于经济转型活动,来自产业升级和城市化,来自激励和规范竞争的体制和机制。由于转型过程的深刻和艰巨,因此为经济增长提供的动力是平缓的,但又是长远的,经济开始进入质量效益型的平稳增长状态。面对这些变化,在以需求政策缓解总量矛盾的同时,更主要的还是加强关于供给方面的政策,包括产业政策、鼓励城市化的政策、深化改革的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积极推动经济转型活动,为当前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民营经济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新经济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