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恩格斯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哲学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10)05-0004-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有一个众说纷纭且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哲学思想关系。对这一关系的探讨促生了各不相同的观点,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发展。笔者不想对各家观点发表评论,而是把问题铆定在事实的层面,以事实为据地说明问题。研究表明,从1859年开始,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入了恩格斯化的演化过程,结果是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一、历史
马克思1859年7月18日和23日两次致信恩格斯,请他为刚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书评,恩格斯7月25日回信说,“我保证下星期内一定写好这篇文章”[1]。这篇文章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的过程由此起步,此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改变了方向。第一,这里第一次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提法。恩格斯在此及后来以这一提法为标识,不断充实和系统化其内容,使它成为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半内容,即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严格区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规定历史唯物主义的适用范围,为自然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名称及其内容的提出搭建了平台,是把马克思哲学思想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早的思想源头。第三,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定性为“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为后人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作狭义理解和使它从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开了先河。第四,以历史感为核心评价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性成分,这种评价成为后人梳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哲学思想关系的固定模式,二人之间的真实思想关系被片面化。[2]597;598;599;602;603
上述四条根据说明,恩格斯的书评意味深长,对此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重大,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关注和研究它,不如此,就不能从历史脉络上理清这一关系。历史脉络不清晰,理论逻辑难免混乱。
19世纪60年代的马克思恩格斯都处于哲学研究和著述的沉寂期,这由社会历史情势和个人情况所决定。就后者言,马克思和家人饱受疾病的折磨,承受物质生活极度困乏的冲击,倾心领导第一国际,还要费神与巴枯宁等“捣乱分子”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以别人无法相比的毅力、精力和才智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写出了《资本论》四大卷手稿,其中的经济哲学思想到目前为止仍是鲜有人挖掘的丰富宝藏。他再也没有像写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那样,回到相对集中系统地研究和著述哲学思想上来。此时的恩格斯同样处于哲学研究和著述的沉寂期。
19世纪70年代及其以后,马克思在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同时,还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研究数学、人类学和世界史,并对俄国问题下大力气研究。[3]恩格斯的情况与此有别。他秉持1859年书评中的哲学思想倾向,哲学研究和著述的速度突然加快,书评中的观点被逐步地细化、深化和系统化,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性轮廓被构筑出来。在这一体系中,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部分被保留,但其他部分则淡出于冠以马克思之名的哲学思想之外。
1.《自然辩证法》。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致信马克思,通报使自己兴奋不已的“思想发现”:“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4]385这个早晨醒盹时突然闪现的思想来到他终未完成的《自然辩证法》中,变成了辩证法思想的典型概括:“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5]463人们一看便知,这一思想后来成了冠以马克思之名的哲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之一。
马克思如何看待这一思想?第二天,马克思给恩格斯回信说:“我没有时间对此进行认真思考,并和‘权威们’商量,所以我不能冒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6]86-87此后的10年时间里,马克思至少还有四次在私人通信中涉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及其思想,基本态度仍是“不能冒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一次出现于马克思逝世前的几个月。1882年11月23日,恩格斯致信马克思通报自己的电学研究成果并说:“这是由我首先表述出来的运动的普遍自然规律。但是现在必须尽快地结束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于四天后回信说:“你对于平方在变换形式的能的传递中所起的作用的论证非常好,为此向你祝贺。”[7]恩格斯预告要尽快结束的自然辩证法呢?虽然马克思知道他进行这一研究已有10年时间,但仍是未置一词。如果比照马克思对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屡次大加赞赏的态度思考这一问题①,结论不难作出。虽然自然辩证法的提法及基于此而来的辩证法内容的概括成为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马克思并未认可这种提法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哲学思想。
2.《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5月至1878年6月。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用实际内容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及基于这一形态而来的发展走向,此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恩格斯化的哲学。第一,这里第一次出现马克思主义体系一总三分的划分方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划分方法后来成为正统的提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范围被严格限定和大大缩小,马克思的大部分经济哲学思想就消失于这种划分方法中哲学的范围之外。第二,在恩格斯理解的哲学范围内,起码有四个方面的思想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一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二是辩证的认识过程论,三是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论,四是认识论意义上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论。[5]47;91-96;121-122虽然它们都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但要说它们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完全一致,显然不符合实际,起码在哲学本体论问题上,马克思所持有者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而非物质哲学本体论。
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于1884年3月至5月。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言,书中的如下观点极为重要。第一,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经济决定论解释,这对实证性地验证和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变迁的观点具有生命攸关的意义。第二,相对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两种生产的理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典表述中缺乏的内容。第三,对国家问题作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说明。第四,提出“适用于自然界的,也适用于社会”的观点。[8]38;15-16;95;125-193;194前三种观点是对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第四种观点应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它相对于恩格斯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基于自然辩证法而来的一般辩证法怎样才能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如何弥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逻辑鸿沟?恩格斯用未经事实验证的上述逻辑假设解决问题,但问题仍然存在。
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初,它标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过程的基本完成。第一,提出和论述涵盖整个哲学史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使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明确宣示出来的哲学分析框架。第二,对什么是唯物主义的问题作出彻底性解释,这种解释是对洛克“白板说”的回归,但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相关思想不一致。第三,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它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关系作出像1859年书评一样的解释。第四,提出与马克思哲学观相比较而言的刚性哲学观,即真正的哲学只有形式逻辑和辩证法。[8]277-279;297;298;312上述四个方面内容是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但要说它们都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相符合,确实缺乏根据。
论述至此,该是得出结论的时候了。第一,1859年的书评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的“导言”,马克思虽未曾就“导言”中的观点提出异议,但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完全同意它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概括和阐述。第二,后来的恩格斯写了一系列哲学文献,这些文献都可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名,但它们是1859年书评中的观点,也可说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观点的细化、深化和系统化。第三,从1859年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的36年间,是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时期,结果是恩格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二、立场
如果恩格斯地下有知,会对上述第一节的结论表达极度的愤怒,他始终认为,捍卫、宣传和系统化阐述马克思的思想是自己的责任。恩格斯从来没有想过要创构一个有别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体系。下述事实可资证明恩格斯立场的真诚性。他生前正式出版的三部哲学著作,每一部都意在捍卫、宣传和系统化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写作《反杜林论》的目的是反击杜林对马克思思想的攻击,消除杜林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有害影响。恩格斯自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写作动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马克思的遗愿。[8]1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具有相同的性质,按恩格斯的说法是“还一笔信誉债”[8]266,即接续1845~1846年间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理清马克思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不仅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在二人之间哲学思想关系上的立场,还在诸多场合直白地宣示这种立场。马克思逝世后的恩格斯至少有10次谈到自己的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稍加梳理是六种情况。
第一,评价二人之间哲学思想关系的方法论。1887年,有人写信给恩格斯,说他是“记述经济学的创始人”。恩格斯回信说:“我觉得我的功绩被许多人估计得过高了。谁有幸在40年间同一个比自己高大的人物合作并能够每天与之相比较,谁就有可能学会正确地估计自己个人的功绩。”[4]564恩格斯的表白具有方法论意义,即如何做才能正确地评估马克思恩格斯各自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尤其要警惕这是由于偏爱生者而使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被埋没。这里的方法论虽是针对经济学问题而提出,但它完全适用于研究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哲学思想关系问题。
第二,对自己的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关系的总体评价。恩格斯说:“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示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1845年春天当我们在布鲁塞尔再次会见时,马克思已经从上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阐发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形成的世界观了。”[8]232注意恩格斯的用语“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示出意见完全一致”。“一切理论领域中”当然有哲学,“意见完全一致”则说明,二人之间的哲学思想关系中没有任何意见不一致的地方。
第三,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创建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1884年他在一封信中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4]525两年后他又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时期,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8]296-297恩格斯的论述透露了大量信息: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自己从事的工作和发挥的作用属于“第二小提琴手”的性质且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二是自己“第二小提琴手”的工作做得还不错,根据是既没有“跑调”,也没有另搞一套,而是始终跟随马克思这位“第一小提琴手”的“主旋律”。三是马克思逝世后自己不得不担当“第一小提琴手”,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四是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以及在专门的领域如军事思想和自然科学领域做了工作。五是凡是自己能做到的,马克思都能做到;马克思能做到的,自己未必能做到。
第四,为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工作。恩格斯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也可以向您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4]593他在另一封信中又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你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4]647“最为详尽的阐述”和“起源”之说,需要我们谨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除恩格斯“最为详尽的阐述”的内容外就没有其他内容了?这样说有绝对化之嫌。“起源”之说也需思量。如果把恩格斯的话理解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作了说明,“起源”之说便符合历史实际;如果把意思理解为这部著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显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事实相悖谬。
第五,针对具体著作的说明。《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都占有独特地位,只要提及马克思主义一总三分的划分方法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哲学本体论观点,人们就会认可这种评价。基于此,更应关注恩格斯针对这部著作所表达的有关二人之间哲学思想关系的看法。马克思逝世后的第2版序言中,关于二人之间的哲学思想关系表述得既肯定又清楚:“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种阐述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5]11恩格斯论述的重点是“我们”之间的哲学思想关系,意在向人们表明,书中阐发出来的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为主,以“我”为辅,并且书中的哲学思想及其表述,马克思都了解。
第六,在具体哲学观点上的态度。恩格斯在谈到自己的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时从不贪功。马克思逝世两个半月后恩格斯说:“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2]9恩格斯把阶级斗争史观的发现完全归功于马克思,这或许有点过分,但从“归功”行为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不贪功的高尚品质。
综上所述,恩格斯在如此众多的语境中和针对如此复杂的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关系的看法。首先,恩格斯认为自己的哲学观点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间“意见完全一致”,在捍卫、宣传和阐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既没有“跑调”,也没有另搞一套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这样说的意指范围既包括哲学整体,也包括具体的哲学观点。其次,恩格斯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扮演“第二小提琴手”的角色,发挥辅助性的作用。最后,恩格斯心悦诚服地认可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对自己发挥的作用感到心满意足。
三、事实
本文第一、二节的结论之间存在巨大的理论张力。这是一道难题,更是一种挑战。迎接挑战,解开难题,是后人在劫难逃的命运。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性工作是在理论逻辑层面把事实弄清楚。
就主观愿望而言,恩格斯既不想“跑调”,也不想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去,他的实际行为和立场宣示感人至深。但是,在客观效果上是另一番景象。恩格斯确实没有搞出一套冠以恩格斯或恩格斯主义之名的哲学思想体系,可“跑调”是客观事实,虽然这并非恩格斯的本意。“跑调”的比喻用于说明“恩格斯化”提法的意味,所指称者是如下事实:恩格斯阐释出来的自以为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实际情况是这种哲学思想与马克思文献中的哲学思想相比具有异质性,异质性观点的汇聚和系统化导致体系性的变化,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仍被保留,但实际内容中大部分的首创和持有者是恩格斯而非马克思。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否认恩格斯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成分,只是表明,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成分和倾向属于恩格斯而非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异质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笔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为根据,例证性地指出六个方面。
1.二人的哲学研究本体不一样
上述历史脉络梳理表明,恩格斯哲学研究的本体是物质或自然,虽然他在《自然辩证法》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两书中强调劳动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基础性作用[5]550[8]313,但在恩格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远不能与物质或自然相比,劳动具有派生性质,物质或自然才具有本原性质。马克思研究哲学本体问题的思路正好相反,在他看来,“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这里的主旨很明确,自然从属于人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马克思用抽象艰涩的哲学术语表达这一主旨是如下的命题:“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具体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9]193;210;220。虽然表述的艰涩抽象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但马克思的主旨还是表达清楚了,哲学研究的本体是劳动(此处的用语是“工业”),自然或物质是劳动的产物,是“人化自然”,所以,自然或物质从属于劳动而不是相反。基于引述和比较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各自的哲学研究本体不一样是客观事实。第二,之所以出现哲学研究本体的根本性区别,主要原因是他们各自运用的哲学分析框架不一样。第三,哲学研究本体不一样,会导致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的内在灵魂和整个哲学形态不一样。第四,把哲学研究的本体设定为自然或物质,只能在初始的结果层面坚持唯物主义,深究下去,它会面临诸多无法跨越的逻辑鸿沟,滋生出无法避免的唯心主义成分。[10]
2.二人的哲学分析框架不一样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申明自己研究任何哲学问题时所运用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8]277-279马克思研究和分析哲学问题时所运用的哲学分析框架与此有别,即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9]503马克思在批判的进程中展示自己的哲学分析框架,批判的对象中既有一般,也有个别。它们中最根本性的缺陷是什么?马克思的话切中要害:无视实践(劳动)及其基础地位。人们往往从恩格斯哲学分析框架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论述,在这种理解中,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哲学分析框架的重大区别消失了,这有助于维护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哲学思想一致的外观,造成的有害后果则是曲解马克思的哲学分析框架。
3.二人对相同思想资源的解读不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性的思想资源明显可见,如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史和德国古典哲学。尽管二人的思想资源有重合之处,但对共同的思想资源作出的是不同的理解和说明。以对黑格尔哲学的不同解读为例。恩格斯看重黑格尔哲学中的过程性、联系性和规律性思想,这一看法自从在1859年的书评中出现以来,随后又数次出现于各不相同的著作中[2]602[8]272;298[5]13;26,我们只把其中较典型的一段引述如下:“这种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完成了。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这个观点来看,人类的历史已经不再是乱七八糟的、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了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而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过程,而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11]542
同样是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眼中表现出来的是另一种面貌。他认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马克思在典型解剖的过程中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什么样的合理性成分?像恩格斯一样,也是辩证法。但是,二人解读出来的辩证法之间有重大差别:“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9]201;205
马克思恩格斯面对同一思想资源,解读结果的差别又是如此明显,以至于用不着笔者引申和解释,读者便能心领神会。
4.二人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容范围的理解不一样
恩格斯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基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而来,它以经济决定论著称于世。另一部分带有恩格斯个人贡献性质,如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经济决定论解释,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史观的时间限制,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等。这两部分内容合在一起可称之为狭义或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这便框定了恩格斯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空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空间要大于恩格斯,可称之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它当然包括狭义历史唯物主义,但除此外还有其他内容,较典型者有劳动哲学本体论和劳动人道主义思想。具体说,这种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人们往往用恩格斯阐释出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内容框衡马克思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这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马克思大量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被排弃于冠以历史唯物主义之名的理论之外。还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有为数不少眼下难以归类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被忽视,如商品拜物教思想,人的活动导致的自然界限的退缩与扩张辩证法的思想[12-14],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的工艺学思想[15],等等。虽然这些思想没有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出现,但我们总不能说它们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思想。基于如上事实,作出如下结论或许不是过当之举:在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内容范围的理解上,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具有重大差别。
5.二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不一样
《反杜林论》由于不得不随杜林的理论体系构成起步,导致了恩格斯或许并非自愿的做法,把理论体系划分为三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政治理论。这种不得不如此的划分方法经过历史的演化,变成了正面和正式的提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6]从《反杜林论》的序言透露的信息看,他认可这种划分方法。虽然这是正面和正式的提法,但其中隐含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物质哲学本体论与另两部分内容之间有内在逻辑联系吗?其次,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真是如上述划分方法所意指的存在样态吗?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存在样态到底是什么?马克思曾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构成有过不同的设想,但整个思想体系到底如何构成和由什么构成,则没有给后人留下明示。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只能猜测性地基于马克思的思想实际,构划其体系性轮廓。上已述及,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本体是劳动。这一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质,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和说明它会产生出不同的学科性内容。用哲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说明劳动现象,得到的是劳动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人道主义;用政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说明劳动现象,得到的结果是政治经济学;用政治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说明劳动现象,得到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二者以劳动哲学本体论为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以对劳动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说明为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基于劳动哲学本体论而来的理论整体。这或许真的是马克思对自己理论体系的理解,否则,他就会陷于理论上不能摆脱的内在矛盾: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不能做到内在逻辑的一致。
6.二人的哲学观不一样
在哲学观问题上,恩格斯至少在三个地方表达了基本一致的观点,我们引证其中的一段话为例:“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11]543-544撮其要者,恩格斯认为真正的哲学只是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至于以往哲学中包括的其他内容,则由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收容它们。
马克思的哲学观明显区别于恩格斯。马克思说,“没有哲学就无法深入”[17]。这虽然是针对思想方法论和思维能力的锻炼而言,但由此可见他对哲学的重视。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哲学观已相对成熟:“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18]这种哲学观的思想铺垫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结果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到了经典表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502这种哲学观在《资本论》第1卷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2]22从马克思表述出来的哲学观中可提炼出三个要点。首先,哲学与时代有内在关联,仅从学科发育的层面看哲学难以直接反映这种内在关联。其次,哲学的真正功用是“改变世界”,只寻找解释世界的思维规律具有片面性。最后,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仅靠实证解决不了“改变世界”的问题。
由此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别是客观事实。面对这种差别,得出如下结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第一,恩格斯虽非情愿但结果又确实存在的是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去,这与他对哲学观的刚性理解有直接关系。第二,在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的过程中使马克思的大部分经济哲学思想虚无化,恩格斯刚性的带有实证主义哲学倾向的哲学观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恩格斯刚性的哲学观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发生了变化:貌似严整,实为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如物质哲学本体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种情况。
收稿日期:2010-08-20
注释:
① 马克思对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肯定、赞扬和引证持续一生。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卷,第112页;第2卷,第592页;第3卷,第491页;第5卷,第92、177、191、731页。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反杜林论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