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发展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2)03-0015-07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确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本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2006年1月,经有关专家评审,最后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共确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①、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44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3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点3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博士点1个)[1]。2011年前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审核了增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13家、一级学科硕士点78家,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科在理论上博士点达到了34家、硕士点达到了185家②。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拥有的博士授权单位数量与整个中国110个一级学科所拥有的相应数字比较是比较高的。2010年全国法学(法律)一级学科拥有的授权单位只有12家,到2011年猛增至36家,这个目前国内最热门的一类社会学科所拥有的相应数字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本持平。作为二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所占的位置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其现实应用性很强,其师资储备相对雄厚一些。该学科目前所拥有的博士点约在50家左右、硕士点200家以上,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这个学科现在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学术传统还没有形成,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认真地研究这个学科面临的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学科师资知识背景分析
衡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情况,考察其研究水平,从事该学科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一个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专业性强、研究水平高,自然是这个学科成熟的基本条件。当然,如何界定其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研究水平的高低,恐怕是个不好简单回答的问题,但身在这个学科的人是应该能够感知到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人员而言,回答这个问题更难。因为该学科在关于本学科研究的对象、方法、规范等很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对于具体的研究领域尚不明朗,其研究水平的高低自然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加以衡量了。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这个学科设立时整个师资的学术知识背景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师资的学术背景的差异,不妨先了解一下整个马克思主义学科师资的背景情况。
据有关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博士点在2005年正式被批准设立时,其师资的专业背景十分复杂。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带头人中,专业背景为哲学的占50.6%,政治学占10.6%,经济学占9.4%,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各占7.1%,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工类专业各占3.5%,其他专业(包括历史、法律、管理、教育、文学、心理学等)共占8.2%;二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中,专业背景为哲学的占26.1%,政治学占19.3%,理工类专业占20.5%,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占8%,经济学占6.8%,中共党史占5.7%,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占3.4%,其他专业占20.5%[1]。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师资的知识背景,目前还没有看到全面而可靠的资料。本人曾在2010年年初对于首次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20家单位(除南京政治学院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情况进行了一点调查:本材料中选取的博士生导师的名单是根据上述20个单位的2010年和200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的导师来确定的(个别学校的2010年博士生招生简章至2009年11月份还未公布),共有43位;博士生导师已发表的论文是从三个渠道来搜索,分别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2009年11月)、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09年11月)、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09年11月),都是在三个检索目录: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以“作者”的检索项进行检索;这些成果发表的起止时间为1994年1月至2010年1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的著作是在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中以“著者”检索词段进行检索,检索到是该老师的全部著作(这些著作已详细标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那些没有具体标明这些项目的书目是从该老师单位网站上老师的简介中收集到的);没有明确作者所在单位的,出于可能同名同姓的考虑,没有列入收集范围,特别是一些老师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的文章,除了可以肯定是该老师的成果外,不列入收集范围;考虑到一些导师单位的变动因素,作者以原来单位发的文章,特别是其早期的文章就没有列入收集范围;同题目的文章同时发几个刊物的,只选择级别最高的一个刊物发的文章。从这些资料大致可以给我们了解这个学科的师资知识背景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表1可知,在43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博导从1994年1月至2010年1月总数2064篇文章中,数量最多的类型是中共思想政策类,超过一半。中共思想政策类在一定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名词,无论是陈独秀、李大钊,还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物的思想,还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所实施的各种政策,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毫无疑问是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或探索性结果。这也表明,在这个学科界,很多研究者还是倾向于把中共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中共开创革命和建设的思想、理念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研究内容或研究对象。
关于科研成果分类说明如下:(1)中共思想政策类,包括中共领导人的思想,中共各方面的政策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关于中共历史上各种思想、政策等的阐述都放入该类;关于党建方面的也归入此列。(2)凡是按照实证的思路、方法来研究中共历史问题的,都放入中共历史类,如研究中共成立问题、三大战役过程等,因为这种研究必须遵循历史研究的学术规范。(3)凡是研究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问题,但又不直接涉及中共历史的都将其列入中国近现代史类,这其中很多是民国史的,也有中共诞生之前的革命史内容。这里比较难以把握的是国史的归类,因为很多内容与党史重复,本文把与政治生活或与中共的思想、实践关系不大的历史,都归入近现代史范畴;凡明显涉及中国共产党问题的历史,则将其归入中共历史类。(4)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修饰词的成果,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妇女观、文化观之类的就列入马克思主义具体学科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类,其中,凡是明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标题的都列入哲学类。(5)马克思主义类,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按照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从马克思主义学科设立以来,我们一直试图打破这种三大片的理解方式,而是强调整体性、基本原理。(6)凡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高校学生工作问题的,基本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类,甚至涉及青年问题、恋爱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的也列入此类,这与目前我们现实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基本吻合。(7)凡是西方政治学色彩浓厚的成果,归入政治学一类,但不包括我们习以为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8)中国社会发展类,主要是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又不好归属到哪一个具体学科的成果,如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问题,如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相互交叉角度来研究中国发展问题的,但专业色彩不是很浓的就列入此类。此外,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研究的成果,即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相关的成果也列入此类。(9)学科建设类,主要指关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方面的。(10)其他需要指出的是,有个别导师的著作类科研成果很多,有的近百部,故而没有全部收入,只将其独著、合著的著作收入;有的作者的文章重复发表的(名称一致)也没有计算;教辅类的按照其内容进行归类,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就列入中共思想政策类。
居于第二位的是中共历史类成果,占11.58%。其实从广义来看,中共思想、政策也是属于中共历史类(以往习惯于称中共党史),本文的调整,主要考虑到以往大党史内容包含太多,不容易使人看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学科研究成果的具体情况。当然,本类研究成果与第一类成果只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差异,其共同的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类居第三位,占8.72%。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发展问题的,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很大的重合性。这一类成果往往从多个视角来考察中国社会问题,但中心是探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其运用的知识往往是综合的,有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单独归入哪一类学科都不合适,属于应用性研究。这些成果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非常注重经世致用。
中国近现代史和学科建设类居于第四位,各占4.80%。中国近现代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场域,无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包括当代史)的了解,都谈不上真正了解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之所以占有这么高的比例,主要是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学科的设立,感觉到在很多问题上需要开拓思路、达成共识。
此外,社会学类也有一定比例。这其实反映,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大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是致力于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宏观社会学。至于现在利用社会学的一些原理、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完全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丰富和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性的需要。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著作类成果类型结构跟论文类成果类型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上述分类统计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学科在设立之前,相关教师及研究人员在知识背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即多数对于中共党的理论、政策有一定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具有大致共通的兴趣。而且,他们关于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学术传统上已达成了一种共识:即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策为中心,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宗旨,以理论阐述为主要特点,在形式上更接近于思想史。当然,这个成果调查也显示出该学科研究和教学人员在知识背景上还存在着杂的特点,有些人员的成果完全可以列入其他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大问题,的确需要研究和教学人员具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知识背景,如果研究者依旧沉浸在这些知识、方法所主要依托的其他学科之中,而没有将不同的知识、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学科的研究必然要延误。同时,在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共思想政策这个大方面时,一定要防止研究的低水平,尤其是简单重复已有的理论观点,不能简单地诠释党的历史理论和创新理论,更不能把其跟党史、党建学科雷同。
二、本学科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情况
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也是学科发展具体情况的重要标志。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研究方向会比较多,设置的课程也会比较多,而且在不同的研究地域、单位往往会形成优势研究领域,即身为这个成熟学科研究机构的一员,一般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当然也有不少是相似甚至相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毕竟一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是有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老问题,却是一个新学科,如何确定其研究方向分布的科学性确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因为没有科学的研究方向,该学科就不能抓住前沿问题,就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要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方向,也不妨先来看看国内相关博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参见表3)。
从表3来看,这15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些研究方向的确立,一方面反映了该学科界对于其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在过去长期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共识,另一方面也与该学科先确立的研究内容有关。毫无疑问,很多申报单位在临时申报的时候,从各种因素考虑,往往直接从国务院关于设立这个学科的文件中直接确定研究方向,至少这样做不会被人视为离经叛道。事实上,从宏观看,这样的设置也未尝不可,毕竟无论从基本经验、基本规律,还是具体理论形态和历史进程来研究,涉及内容都很多,可供研究的领域很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方向的设置很能体现本学科的特色。但问题主要有两点:其一,容易使学术研究与一般性宣传混淆。现有的这些方向设置基本沿袭了中央文件的相关概念、文风、思路,这容易使得缺乏一定学术修养和思想境界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陷入狭隘的从中央文件到中央文件这样的学习误区中,其结果无论是对深化思想水平还是开阔知识视野都是非常不利的,极容易陷入简单复制和诠释党的思想政策的境地。如此,这个学科怎么能够承担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驾护航的思想资源?其二,研究成果容易雷同化。由于研究方向相对单一,又主要来自于中央文件的官方用语,如果对于具体的研究问题不加以细化的话,极其容易造成研究成果的雷同化。这种雷同,不仅仅是研究的题目,甚至连方法、结论都可能是同一的。这两种倾向的存在对于本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当然,其中也有个别的看起来是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如政治文明和政治管理、国际关系研究。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深化、拓宽本学科的研究,的确非常必要。但在实际研究中要注意从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尤其是立足于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立足于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而不能完全按照已有的学科取向和规范开展研究。否则就会最终背离这个学科的学术传统。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程设置状况,我们也可以从下表得到一些认识:
通过上表4可知,多数博士点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具有共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中国社会发展。这个课程设置情况与前文对该专业教研人员科研成果所体现出来的知识背景的判断,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即在对于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上、研究对象上有着大致的共识。但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即专业课、能体现出自己特色的课程太少;基本是过去已有的课程,新的有开创性的本学科课程严重缺乏。这是个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到底在围绕本专业学科建设之间存在怎样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如果这些课程体系之间缺乏一种围绕共同目标、又能互相支撑的关系,那么这些课程设置很容易变成一个大拼盘,会严重地影响本学科的学术性。
三、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和价值取向
一个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稳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否则就无法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就无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学科的未知世界。同时,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这使得经过这门学科学习的人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才。学科的知识性不可否认,学科的专业独特性很容易辨别。在这方面,就全国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尤其是还缺乏独立的系统的知识基础,该专业目前培养的学生的专业性还有待进一步地彰显。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首当其冲的紧迫任务要在整合本学科的知识基础上下工夫,努力使得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人员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学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从宏观上看是明确的,就是有关文件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但问题在于,当该学科被确立为一个二级学科时,对于其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学术规范却有着不少的困惑之处,最大的困惑是从事这个学科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知识背景差异性很大,尽管研究的问题较为集中于党的思想政策方面,但仔细分析,作者的知识背景、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差异是存在的。这种差异对于一个成熟的学科可能是好事,但对于新学科的建设恐怕在短期内是不利的,容易使得大家各自视自己为本学科研究的正统。从哲学角度谈中国化的,可能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就是哲学中国化,搞经济学的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就把经济学中国化视为中心,搞历史文化研究的可能强调文化中国化的意义。
更为要害的问题在于,研究者可能缺乏改变这种差异以打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学科特色的共识,因而在这个学科设立之后不少人依然各行其道,且都认为自己过去所从事的研究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内容,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最为严重的后果是无法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研究取向和学术传统,结果导致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学,最后成了各种不同学科知识的拼凑。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学科研究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或者说其追求是什么?显然,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主导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实践,肯定不会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如很多外来思潮一样,只是近现代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更多的是具有学术和思想史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其中科学性、批判性更强的一种理论而已。正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大地上才发生了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自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也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思想武器,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现当代中国的显学。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因为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地发挥其改造中国的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就必然发生中国化的问题。所以,如果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改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而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哲学的中国化、经济的中国化或者任何其他既成的某种学科知识的中国化,实在是不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和实践旨归。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清楚了马克思理论学科的上述研究取向后,自然就能明了其学科性质了:它属于基础性研究极强的应用性学科。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我们就不难对其知识体系,或者其知识基础做出大致的规划。从宏观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的知识体系,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国国情。主要涉及中国历史、政治、地理、民族宗教,即关涉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不懂得这些知识,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中国国情,不懂得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之一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其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研究者,注重本学科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就必须解决如何从卷帙浩繁的马列主义著作中学习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的那些知识。其三,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主体,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就无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历史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不熟悉中共党史去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容易陷入空谈的境地。其四,近代世界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她必须能把握世界大势,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否则就无法保证其必须具有的先进性。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了解世界历史、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类历史,肯定无法胜任。
如果这个专业的研究者具备了上述这些方面的知识基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上就打下了一个扎实的根基,就能在基本的问题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国情、什么是世界发展趋势。当然,有了这方面的基础,也不是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就一通百通、迎刃而解了,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借鉴各种知识、思想,尤其是面对新的实践、新的时代时,这种需要对于本学科的人们来说更为迫切和重要。
①这21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当时归属单位分别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南京政治学院。2011年前后新增加的13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都师大、山西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福建师大、郑州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师大、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②这个数据理论上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因为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单位由于研究力量的限制,无法招收全部六个方向的研究生,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方向则基本都可以招生,因为过去各高校的马列教研部门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理论的教学,在这两个学科上具有人才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