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中小型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教学·教材
[摘要]从信息社会要求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共享的角度论证了高校中小型图书馆走出困境、推进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图书馆自动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发展战略问题。高校中小型图书馆要结合馆情做好规划,认真实施。要注意MARC格式的正确使用,建好特色化的馆藏书目数据库;边建设边见效益,使自动化建设呈良性循环。
[关键词]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资源共享
0 引言
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我国高校图书馆正积极进行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网络化,加速图书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化。
当今,由于各高校在规模、人力、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差距,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型图书馆,在进行自动化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些在数量上占有一定比例的中小型图书馆大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图书馆,它们的自动化程度如何,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水平。因此,重视并尽快促进高校中小型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应成为当前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1 更新观念,提高自动化建设的自觉性
高校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费有限。由于中小型图书馆规模小,经费预算也少,有的院校虽然也想尽快实现自动化,但在目前图书、报刊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连满足日常必须的资料补充和书刊订阅都很困难,很难拿出一笔进行自动化建设的经费。
(2)人才缺乏。一般中小型图书馆的人员构成是难以与大型图书馆相比的。许多中小型图书馆工作人员少而且结构不合理,特别缺少计算机方面的专门人才,要开展自动化建议,需要培养或调入相应的人员,而这往往不是图书馆单方面所能解决的。
(3)领导重视不够。图书馆的发展与院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有些院校领导由于工作太忙或认识上的偏差,对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4)思想上缺乏紧迫感。有些图书馆的负责人仍满足于现有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虽然面对知识和文献迅速膨胀的信息时代,已体会到单个图书馆无法将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即使是重点学科的资料),单个图书馆对读者需求信息的满足率越来越低。为此,他们也感到困惑,但又觉得无能为力。对开放办馆,走资源共享、自动化、网络化道路是现代图书馆的必由之路,对不搞自动化将被信息社会所淘汰的危机认识不足。
在上述几种原因中,观念的落后是关键原因。如果领导认识到图书馆自动化是院校走向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图书馆给以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如果图书馆负责人的认识上去了,那么就不会被困难所困扰,就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争取领导和群众的支持,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促成本馆自动化建设。
观念的转变依赖于对形势的清醒认识。虽然不少图书馆负责人都知道,世界上发达国家已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组成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网络,每所图书馆成为网上的一个节点,并以整个网上拥有的文献信息为读者需求提供充分的保障等,但却认为这种既能提供馆内文献,又能提供网上文献的没有围墙的电子图书馆与自己本馆的实际相去甚远;对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的形势也认识不足。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不仅联结了校园网,而且与中科院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或电话网可以互相访问;上海公共图书馆(市、区、县共30所)为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在1995年1月全部实现电脑化,并将在1996年和1997年逐步实现图书馆联网,这些事实说明无论是大型图书馆还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都在积极进行自动化建设。
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如果不搞自动化建设,将面临无法参与社会信息网络的运转而有被遗弃的危险。图书馆自动化可以说是图书馆的一场革命,是图书馆质的飞跃,是现代化所必须的。不论图书馆大也好,小也好;搞自动化的困难多也好,少也罢,不搞图书馆自动化就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不搞自动化就不能提供快速、便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将难以担任信息传递的社会使命,图书馆的衰落将不可避免。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图书馆要存在,要发展,对自动化建设就不能迟疑,更不能迟钝。
2 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自动化进程
目前,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工作在我国主要是在大中型图书馆进行。客观条件较差的中小型图书馆处在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的阶段。因此还没有一套高校中小型馆自动化建设的模式可供参考。但这并不妨碍中小型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有利的外部环境,抓住自动化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本馆的实际,促成内部条件的成熟和转化,克服困难,做好规划,把自动化建设尽快搞起来。
从本学院图书馆和有些院校图书馆自动化起步阶段所走过的路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推动中小型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进程。
2.1 广泛宣传,争取支持
自动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相关的技术力量,为此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关心、帮助。因此,图书馆首先要做好宣传,提高大家的信息意识。不仅要以多种形式介绍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和展望,介绍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我国的“三金”工程等与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关系,更要结合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宣传。例如,本学院在与企业联合,实行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通过下厂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科研活动空前活跃,对信息的需求不仅量大面广,而且要求提供信息的速度要快、要准。但学校图书馆落后的手工服务及文献信息量的局限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使很多教师不得不到北京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所等单位去获取信息,由于距离及经费等原因往往有很多不便之处。如果学校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实现与社会联网,那么,教师就可以不出校门,甚至不出家门,坐在计算机终端前通过计算机网络即可检索并获取所要的信息……。结合实际的宣传更容易使大家对图书馆必须搞自动化、网络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共识,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也就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会得到领导的支持,无论在资金的倾斜上,还是在计算机人员的分配上,都会给以考虑和照顾。同时,在我们进行自动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全校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部门和教师的热情帮助。
2.2 做好规划,少走弯路
图书馆小,经不起反复、失败所带来的损失。因此预先做好规划、加强组织是多快好省地顺利实现自动化建设所必须的。首先,图书馆自动化不是一个单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发展战略问题。自动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拟定规划时,要从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共享的视野来构筑自动化的框架而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其次,拟定规划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自动化起步晚,不等于跟在别人后面无所作为。要广泛借鉴国内外、馆内外,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和闭门造车。第三,要和本馆的实际相结合,从校情、馆情发出,无论从组织上、从技术力量上还是从经费上都要全盘考虑,使自动化建设步步展开,健康发展。
2.3 积极引进,避免浪费
在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中,高校中小型图书馆由于人力、物力及技术力量的不足,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全部自行开发和从头做起。要积极学习和利用社会上,特别是其他高校图书馆比较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和成果,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进行选择、改造、配套,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自动化建设的模式。在引进中,一要注重调查研究,避免盲目购置,致使设备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二要特别注意标准化、规范化问题。标准化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硬件设备的配置还是管理软件的选择都要从最终实现网络化、资源共享的目标出发,选择那些先进、成熟、规范化程度较好,兼容性、通用性强的软、硬件设备和技术,以保证发挥各种高新技术的优越性,保证自动化系统的实用、经济、高效和具有发展前途。
3 努力实践,使自动化建设呈良性循环
高校中小型图书馆有自己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其自动化建设与大中型图书馆有许多不同。因此要结合本馆实际,认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解决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推动自动化的整个进程,并以自动化推进各项业务工作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在读者服务上见效益,使自动化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3.1 选好突破口,以点带面
突破口选得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见效快,而且可起到龙头作用。带动其他环节,推进自动化的全面开展。
首先,突破口应选在自动化实施条件较充分而影响面较大的环节上,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如有的馆先开发读者反应较大的流通系统,以造成较大的影响;本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选定编目环节作为自动化建设的突破口,这不仅因为编目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环节,图书馆的其他工作环节,如采访、典藏、流通、阅读指导、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项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编目工作。计算机管理在编目系统的首先实现必将带动其他环节的自动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因为编目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一是目前已有多家信息单位开发有比较成功的计算机编目软件;二是有比较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源。这样,我们在择优引进编目软件后,可以把主要工作和精力放在计算机的使用和应用现成的软件系统和标准数据源编制本馆的机读目录上。重点学好机读目录格式,组织好机读目录,而不必再研究计算机的原理和计算机编程,从而使工作人员容易进入角色,随着自动化的逐步开展和深入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其次,在突破口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经验,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图书馆自动化对多年从事手工作业的馆员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是对他们长期工作习惯的一个冲击。因此,在计算机管理的新环境下,要优化业务流程,调整部分岗位工作内容以适应计算机的运作规律;要注意使图书馆从管理书刊向管理信息转化,要通过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图书馆由对书刊藏与用的管理和研究,转变为对信息的寻求和信息的有效利用的管理和研究。
通过计算机在突破口的实现,既能培养和锻炼队伍,又能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计算机管理给工作带来了高效率和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会大大激发全馆人员进行自动化建设的积极性,为全面进行计算机管理做好准备。
3.2 建好馆藏书目数据库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有5个要素即:硬件、软件、数据库、人员和管理。数据库是自动化管理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核心,没有数据的管理系统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计算机和管理软件等都可以从别处买到现成产品,唯独书目馆藏数据是没有现成的。无论哪一个图书馆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处理,使本馆的馆藏信息完整、准确地储存到计算机中,并通过公共检索服务充分地反映给读者。因此,建好馆藏书目数据库是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3.2.1 建库工作中一定要把质量控制放在第一位。图书馆系统中的数据非常复杂,不仅数据量大,数据种类繁多,处理复杂,而且数据的积累又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连续过程。从长远上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可以不断地换型升级、更新版本,而数据一旦形成规模,就要不断扩充和长久保存。数据的积累要高质量,一步到位。与传统手工作业相比,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要大得多,高得多。从建库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和数据库质量控制等方面看,并无大馆与小馆的区别。为使数据库系统达到机读书目数据的交流与共享的目标,必须规范数据格式。当前国内多数系统采用了中西文两种格式的做法。中文采用北图CNMARC,西文采用USMARC。对没有标准数据源的文献进行原始编目时,要特别注意MARC格式的正确使用,以保证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2.2 建库中要突出本馆的专业特色。高校中小型图书馆藏书专业特色明显,重点学科的文献收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机读书目数据库建设中,要注意突出自身专业特色,建好馆藏书目数据库,使每个馆不仅是数据源的输入者,又是数据源的输出者;不仅为本校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也可为其他的企业、厂矿提供服务,而且能为社会网络服务,确实做到资源共享。
3.3 边建设,边见效,使自动化呈良性循环
计算机管理使图书馆业务工作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以本学院图书馆为例,计算机编目不仅提高了编目质量,规范了目录体系,使读者通过文摘及多检索点提高了检索速度和查准查全率,而且机编速度快,解决了新书积压问题,使读者能及时利用新文献。这使受益的读者更加支持图书馆搞自动化建设,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使自动化建设日臻完善。院校领导也因自动化所带来的效益而对图书馆自动化予以更大的支持,增加了对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投入,使自动化建设不断完善和升级。
收稿日期:1995-06-16
On the Automati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Li bra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ao Shuqin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BUU,Beijing,100009)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at the informatic society demandsnetworkization and resource-sharing of libraries,and proves that the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stitutions libraries'getting out ofdifficult position and promoting automation construction.And it pointsout that the library automation is not only a technical problem,butalso a strategy-developing problem.All the small and medium sizelibrar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ould better make goodprograms based on their own situations and put themselves into execution.A correct use of "MARC" format and setting up a special bibliographicdata base must be paid attiontion to make the library automationa benign circulation.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size libraries; automation; resource-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