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的体会论文_周兰芳

浅谈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的体会论文_周兰芳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中医院;甘肃白银730600)

摘要 目的:观察了活血通痹、补肾壮骨类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足跟痛患者采用验方进行熏洗治疗,鸡血藤30g,透骨草30g,川芎20g,川乌20 g.元胡20g.川牛膝30g,川断30g,川椒20g,威灵仙30g,木瓜20g,乳香20g,芒硝(另包)50g,没药20g,食醋250ml。结果:本组30例,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0例,占66.7%;有效8例,占2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补肾壮骨,活血通痹的功效,中药治疗足跟痛见效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治疗足跟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药;熏洗;足跟痛

足跟痛以40~60岁之间的患者较为多见,原因与跟骨骨刺、跟部脂肪垫损伤及退行性病变与跟骨下滑囊炎等有关。主要表现为足跟着力部位疼痛,尤其在不平的道路上行走时疼痛明显,休息后症状减轻。检查可见局部微肿胀,压痛明显。中医认为多为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致筋脉失养,气血凝滞,络脉失和;多为足跟痛。我们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3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0岁,平均56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3.5年;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足跟部X光检查发现20例跟骨结节处较粗糙或有刺状突,10例无明显改变;全部患者均曾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2. 治疗方法:鸡血藤30g,透骨草30g,川芎20g,川乌20 g.元胡20g.川牛膝30g,川断30g,川椒20g,威灵仙30g,木瓜20g,乳香20g,芒硝(另包)50g,没药20g,食醋250ml。将前12味药加冷水3000ml浸泡1~2h,煮沸30min后倒入盆中,加入芒硝、食醋。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后可再加热。每次熏洗1小时,早晚各1次。每剂药可用2日,每次熏洗均应将药液加热。

3.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行走自如;有效:疼痛基本消失,较远步行及负重物时有疼痛;无效:疼痛无缓解。

4..治疗结果:本组30例,经过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0例,占66.7%;有效8例,占26.7%;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典型病例:患者,女,60岁。因右侧足跟痛8个月,活动受限、行走不便2个月而就诊。查X线片示:右跟骨骨质增生;经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再用1个疗程症状消失,功能恢复,随访至今无复发。

5.体会:足跟痛,即足跟部局部性疼痛,足跟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因肾气亏虚所致。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大部分患者由慢性损伤引起,常伴有跟骨结节部的前缘骨刺,给生活及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足跟痛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每当行走着力时足跟或足底部酸胀作痛,或呈针刺样疼痛,可连及小腿酸痛,行走困难。足部外观正常,不红不肿,发作时间不定。足跟为肾经所过之所,此处作痛,乃肾气亏损,肝失所养。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血行瘀滞;或肾亏髓空,气血凝滞,络脉失和,发为足跟痛[2]。

西医一般认为本病与跟骨骨刺、跟后滑囊炎、跟骨脂肪垫萎缩等有关。西医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包括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药物、外用药膏、物理疗法等,往往见效慢,疗效差,易复发。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是一种非细菌性的骨膜炎,使之局部充血、粘连、跟骨内压力增高而引发疼痛。中医认为是肾气亏损,肝失所养,加之风寒湿邪内侵,留滞于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筋,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治疗以滋补肝肾、祛风散寒、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为主。中药能改善微循环,使药物有效成分能更好地渗透吸收,药效发挥迅速,起到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的效果,从而缓解肌肉痉挛,抑制无菌性炎症反应,达到治疗目的[3]。此方法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疗效巩固,值得推广。 6.讨论: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常常无明显诱因出现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且行走负重后明显加重为其特点,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足跟痛病名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有以下解剖特点:跟部皮肤是人体中最厚的部位,其皮下脂肪致密而发达,又称脂肪垫。在脂肪与跟骨之间有滑囊存在。跖筋膜及趾短屈肌附着于跟骨结节前方,跟腱呈片状附着于跟骨结节的后上方。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素质下降,跟部组织经过长期慢性劳损,脂肪垫等组织脱水,萎缩,退变;弹性降低,同时随年龄增长骨骼渐发生脱钙,跖腱膜,跟腱等不适应长时间的行走时的紧张状态,常在跟骨附着处、因不适应牵拉而发生损伤继而轻度的血性渗出,日久激化成骨发生骨质增生并产生骨刺。此外滑膜反复摩擦亦可导致滑膜囊发炎等刺激感觉神经出现疼痛。中医认为中老年人肾气渐亏,骨萎筋弛,气血不能濡于足部,外邪趁机痹阻经脉而致疼痛。属“痹症”范畴[4]。

足跟痛,中医临床可见于风寒湿邪侵袭,留滞经络,痹阻气血引起;亦可见由于积劳损伤,经络受伤,气血瘀阻引起;还可由于肝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致足跟部瘀血阻滞引起疼痛。气血瘀阻的共同病机,故促进气血运行是治疗足跟痛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述验方功能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它既能发散在表之风寒,又能祛除入里之寒邪,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有通诸窍,散郁火的作用,外用清热止痛。中药作用于足跟局部,可通经络,温热之性可行气血,使壅塞的经脉得以温通而止,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系肝肾不足造成的。患者年老体质虚弱、皮肤阴阳俱亏、不能温照,致使跟骨劳损或风寒之邪侵袭气滞血瘀经络受阻而发生疼痛。

参考文献:[1]韦贵康,中医筋伤学[Ml.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7.

[2] 骆红剑.辗压法配合川芎行气洗剂薰洗治疗跟痛症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23(11):3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

[4]韦贵康,中医筋伤学[Ml.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7.

论文作者:周兰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浅谈中药熏洗治疗足跟痛的体会论文_周兰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