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Fugl - Meyer 评分和Barthe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脑梗死;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多由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出现局限性脑软化或脑组织坏死情况,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多发于老年人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急性脑梗死发病几率不断增加,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压力,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患者压力,其中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处理中的应用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3月,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24,年龄44~69岁,平均(47.3±4.1)岁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43~70岁,平均(49.4±3.7)岁。两组患者均由头颅CT和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处于48h内,排除精神障碍和语言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专科护理,护理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活动,适当进行康复训练,若发现异常问题及时上报医生。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
1.2.1入院第1~3d,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介绍医护人员基本情况,告知其探视陪护制度和病房环境;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重点讲解临床护理路径表和疾病相关知识;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引导患者戒烟戒酒,若患者存在吞咽障碍,则对患者行鼻饲管留置,向患者详细介绍鼻饲管留置相关注意事项,引导家属配合开展有效的护理工作。
1.2.2入院4~10d,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有效预防口腔感染、压疮、肺部感染或肢体挛缩等问题的发生;注重保护静脉血管,在家属配合下对患者穿刺血管进行湿热敷;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早期以被动运动和床上活动为主。
1.2.3第11~20d,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必要时去除鼻饲管和导尿管,并指导患者进行吞咽训练,适当引导患者开展有效的康复练习,以主动训练为主;鼓励患者食用粗纤维食物,避免出现便秘问题。
1.3 观察指标
第一,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第二,肢体运动功能选择Fugl - Meyer 评分量表,满分为99分,其中50分以下为严重肢体障碍,50~84分为明显肢体障碍,85~95分为中度肢体障碍,96~99分为轻度肢体障碍;第三,生活自理能力,以ADL量表中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包括患者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动作,<60分为生活无法自理[2]。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Fugl - Meyer 评分和Barthe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
3.讨论
现阶段,我国脑梗死发病几率明显增加,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如何预防和有效处理急性脑梗死日渐成为临床研究重点。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而在急性脑梗死处理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Fugl - Meyer 评分和Barthe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传统护理模式遵医嘱开展具体护理工作,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意识,护理目标不明确,使得具体护理工作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因此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各项指标不尽理想。而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模式,在护理过程中针对患者某类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化护理计划,具体涵盖了循征医学、医院管理学和整体护理等多方面内容,在临床工作开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急性脑梗死处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将护理内容具体到患者入院后的每一天,根据每个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保证护理工作开展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从而避免由于繁忙或疏忽所导致的差错事故;同时,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与家属进行详细沟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康复训练时间表,并告知患者抗毒训练重要性,让患者遵照时间表进行系统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并在训练过程中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信心;此外,临床护理路径遵循事先制定好的计划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护理人员在完成常规护理任务后,可利用更多时间与患者进行密切交谈,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并适当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调整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改变患者心态,提高其治疗积极性。并且在护理过程中安排责任护士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健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在提高护理工作有效性的同时,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良性发展。程胜男[3]等人在研究中给予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临床护理路径,护理2周后31例患者对护理工作持满意态度,护理满意度高达83.78%,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临床护理路径保证了护理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在急性脑梗死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升其自理能力,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顾志娥,俞龙,刘必琴,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吞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7-10.
[2]刘银波,周静.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4):413-413,415.
[3]程胜男,范艳妮.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b03):489-490.
论文作者:刘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患者论文; 路径论文; 脑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情论文; 肢体论文; 评分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