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博物馆藏清代指头画作品鉴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顺论文,博物论文,画作论文,指头论文,清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艺术特色绮丽多姿,历史源远流长。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画家们博览广取,标新立异,不断为我国画坛增添奇花异彩。清代前期兴起的“指画”,就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特殊画法。它的特点在于用指头运墨运线,具有特殊的性能与情趣,非毛笔所能代替。“指画”相传在唐代已经出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记载张璪作画“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以后历朝未有以此为专长的画家,亦未见有多大发展。直至清康熙年间,铁岭画家高其佩才将指头画创造得比较完美并得以发展,形成“指头画派”,长久不衰。故画史称“以指为画,始于高铁岭使君韦之,”亲承其法者有朱伦翰、李世倬、甘士调、高璥、高秉等人,其它画指墨者受其影响的更不乏其人。
所谓“指画”,按近代文献史料的解释,大致是以指头、指甲和手掌代替毛笔蘸墨或颜色在纸或绢上作画。高其佩曾在他的“述画诗”中谈及:“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由此可知,高氏的指头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甲、骨、掌、背都在使用之中。杨仁凯先生根据多年来掌握的资料,对指头画的具体画法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在画极小的人物和花鸟时,应以无名指和小指相互使用,画大幅作品时,则两指同时并用;画流云、水纹,必须三个指头齐出;画大幅枯柳,以两指急扫,轻重和浓淡听其自然,画过之后从不补画。关于小幅枯柳和新柳的画法,则专门使用指甲,迅急如风,细者有如发丝。画细小苔点用无名指和小指合点;大丛苔点三指并用,更以指搨之,于是浑然天成。作树叶的方法亦与此相同。指头画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在处理线条技法上,以指甲所作的线条易得刚劲之势,难见柔韧之功。如以肉为之,则流利不足,厚重有余。因此,画家在选画题材时,往往避开客观上难以成就的局限,尽量发挥指画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中所独具特色和风格的画种。
照1:深谷水泻图
下面就将旅顺博物馆所藏几幅清代指画作品作一简单介绍,从中可以窥视清代部分指画作品的基本面貌与风格。
1、高其佩的《深谷水泻图》与《牛背诵经图》
高其佩(1660-1734年),字韦之,号且园,辽宁铁岭人。隶汉军镶黄旗,官至刑部侍郎。曾临摹古代名画十余年,后来自觉不能独成一家,日思夜梦,遂改用指头作画,曾镌刻一印云“画从梦授,梦自心成。”高氏兼擅人物、山水、花鸟各科,墨法得力于元代吴镇,形象塑造近似明代吴伟,以减笔写意见长,尤喜画钟馗。清张庚评论他的指画“有如王初平叱石成羊之妙。”存世作品颇多。
《深谷水泻图》(照1),纸本水墨,画心纵158厘米,横62.3厘米。所表现的是深山峡谷之中,一股幽深无际的山泉飞流直泻、惊涛拍岸的险峻意境。构图上采用平远手法,右边画一巨大坡石,几乎横卧全幅中心,山坡上树木林立,野草漫漫。左侧则突起一峰,瘦削奇峭,形如擎天柱石,凌空直立。远处云烟浩渺,澒蒙一片,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感觉。两山之涧河流汹涌,奔腾的水流浪花飞溅,激湍而下,有如闻其欢快跳跃之声。而水中的小亭子和山坡上忙于劳作的人物又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全图景物,使本来萧疏冷峻的气氛增添了诸多的活力,显示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作者本人对於自然界的酷爱。全图以指运墨,间以赭石、花青皴点,运用了横竖点不同的指法,浓淡不同的墨色,虚实适宜,画出了山石的凝重和不同的质感,画出了北方山势与江南景色的截然不同。而急流飞奔的水势则需要快速、灵活的运指方法一气呵成,才能显出飞流直下的磅礴之势,作为指画作品,水流能刻划得如此生动,确实可谓高氏指头画之佳作。画心右侧有画家自题“铁铃高其佩指头生活,”无年款,押印两方“佩”、“且道人”。从画风及所押印章来看,此图应为高氏中年以后的作品。
《牛背诵经图》(照2),绢本水墨,纵83.6厘米、横95厘米。此图画一老者骑牛行吟于山间溪水之边,布局开阔而有幽深的意境。全幅着墨不多,简练朴素,却能将人物与牛的精神动态和生活习性刻划得自然生动,一招一式无不强烈地渗透出生活的气息。图中人物与牛的轮廓均用指甲蘸墨单线勾出,面部用尖指甲细勾,绝妙精伦的“点睛”之功更显得简练传神。衣纹则以指头指甲并用,顿挫自如,服饰及牛背略加渲染,线条时而劲健,时而含蓄,用墨尤有深浅变化。侧坐于牛背的老者手执经卷,目视前方,似乎正在聚精会神地吟诵诗经……。负重的牛儿步履艰难,缓缓前行。其创章天真自然,意境恬淡,人物骑坐得势,形貌古朴传神。虽然没有太多的布景配置,但却把牛在山野郊原中负重行履时的生动形象如实地表现出来。透视精确,造型标准,十分恰当地表现了牛的持重情性与强而有力的筋骨,皮毛质感尤觉逼真,充分体现了画家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与写实精神。画心右上脚自题“铁岭高其佩指头生活,”自押印章两方,一为“韦之”,另一方因印纹模糊而不得辨认。
照2:牛背诵经图
2、朱伦翰的《春山侍读图》
朱伦翰(1680-1760年),字涵斋,号亦轩,山东历城人。隶汉军正红旗,官正黄旗汉军副都统。有关他的传记说法不一。一说他的画法得之天授,从小便以石炭在墙壁上画鬼神鸟兽像,有一天在登石炭车取炭时落地伤右手中指,愈后此指甲独厚而锐,有细凹能容墨,遂以指代笔。另一说按《国朝画徵录》云:“善指头画,得其舅氏高且园(其佩)法。”然《绘境轩读画记》引所著《闲青堂诗集》有答查星南索画五律,自注云“来诗引高且园指画为喻云云。”如果舅甥关系,怎会有此称谓?想必其中有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朱氏善指头画,且画法比较细致,所刻划之物以构图准确、入画精微见长。
《春山侍读图》(照3),绢本设色,画心纵120厘米,横78.5厘米。此图以娴熟的指画技法巧妙地描绘了山环水抱的复杂景象:左侧画一巨石巍然屹立,约占画面三分之一,不衬远山。巨石之旁有三株大树相伴而立,树干如蟠龙飞舞,伸展着它们铺张,多节的枝丫,暗绿的密叶中涌动着簇簇红花,真乃花吐胭脂,香期兰蕙。树隙间与坡石旁夹杂着灌木野草,葱蔚清秾,一派盎然的田园景色。远处是辽阔的天空,与水相接,一望无际。近处一个气度儒雅的文人居士,头戴幞巾,面相温和,一臂斜倚于树上,一手托腮似有所思。两位侍从一个手托书卷作递送状,另一个腋下挟琴,注视着送书者……。整个画面充满了愉快、祥和的气氛。作者以不同的运指手法,将所有的人物加之周围环境的陪衬,都处理得逼真而生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画中主人寄情于田园林壑的那种思想感情,自然而有生趣。全图设色清丽,山石多作皴染,树叶、花瓣及小草分别以浓淡不同的墨点或粉、白、青、紫等色点成。人物轮廓均以墨线勾出,间施赭色。面部以尖甲刻划,不多渲染而生动有神。画心左侧自题“朱伦翰指头敬写,”无年款,押印两方“朱伦翰”、“朝朝染翰。”
照3:春山侍读图
3、李世倬的《雄鸡菊石图》
李世倬(?-1770年),字天章,号毂斋,奉天(今沈阳)人,高其佩甥,官至副都御史。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果品,各尽其妙,少年时期曾随父宦游江南,亲得王翚指教,故宗法纯正而笔亦秀隽。所画人物自言得吴道子之法,然花鸟、果品各种写意,则尽得其舅父高其佩指墨法,故能自成一家。早年用笔,晚年喜欢以指墨作人物和花鸟小品,以焦墨细擦,颇具轻重深浅之致。
《雄鸡菊石图》(照4),纸本水墨,画心纵130厘米,横44厘米。构图新奇,布局合理。开卷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家自题七言句“自从蟠木传其说,岁岁人家争绘图,”款署“李世倬指头画意”。自押印章两方“李翁”、“世倬”,无年款。然后,画家先在右下脚处画顽石一块,只寥寥数笔,便勾出了坚硬的山石轮廓,略加皴擦而不施渲染,其指法刚劲,勾勒方硬。画心左侧植野菊二株于石旁,疏枝瘦朵的小菊在风霜中怒放,摇曳多姿,颇有傲骨凌霜的气概。这些仅仅是为主体作为陪衬的场景,而最引人注目、更加精彩的则是画家将此图的主要角色——一只立于顽石之上,雄视四方,威武奋扬的雄鸡的描写。这只雄鸡仰头闭嘴,鼓胸翅尾,一爪单立,另一爪后伸,虽比重失调却稳如泰山。尽管不曾展翅云霄,但那锐敏的眼睛,劲力的钩爪,却有着凌驾于九重天外的磅礴气势,表现出它奔放自由、孤傲不羁的精神。全图景物布置均衡,宾主分明。画家以简练、迅捷的运指方法,勾勒点拂,纵横姿肆。飞动不露笔痕的点与线既拙且活,将雄鸡抖擞的羽毛表现得十分出色。几笔渴墨扫出的尾巴,形象地表现了雄鸡叱咤风云、势震山河的雄壮意境。全图的墨法体现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浓、淡、焦、润等多种墨色颇富层次和韵律感,充分显示出李氏运指、用墨之精妙。
照4:雄鸡菊石图
4、罗聘的《纨扇徘徊图》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又号金牛山人等。原安徽歙县人,后迁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二十余岁随金农学画,得其神似,常为之代笔。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各科。人物画构思奇妙,风格简朴,与金农意趣相近,但其造型比较准确,笔墨也很娴熟,具更多行家的因素。其妻方婉贞(白莲),子允绍、允缵都善于画梅,有“罗家梅派”之称。
《纨扇徘徊图》(照5),绢本水墨。画心纵98厘米,横32厘米。图中画一侧面仕女手执团扇,目视前方而徘徊不定,好像有满腹心事,又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右上角一只燕子正朝着她缓缓飞来,似乎给她带来了什么消息。上下遥相呼应,连成一脉。画家以指蘸墨,随意飞动,所刻划的精细线条,不仅自具轻重起落,而且画得美妙流畅,转折有情,生动地勾出了它的节奏和神韵。人物面部及服装均不加色彩晕染,近乎白描。发髻以墨色染成,头顶朱钗,面部除了丰满的面颊和一只戴有朱环的耳朵之外,别无其它,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到她注目而视、充满渴望的眼神是十分生动的,这正是画家独具匠心、以虚代实、引人遐思的妙处所在。而缠绕于仕女身上的飘带则有机地抓住了她正在运思徘徊的一刹那,似动非动,不动而动,将她那沉郁、孤寂的思想情绪一笔勾出,毫无矫柔造作之气,表现出画家所具有的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精妙的概括能力。图中无画家落款及印章,左上方有清人李宗瀚录王昌龄七言诗一首:“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并题“甲寅新秋两峰道人以指头图此见赠。回忆王江宁长信秋词语,遂援笔书之。春湖。”由此题年款得知《纨扇徘徊图》是罗聘作于甲寅(1794)年,时值62岁,当为罗氏晚期作品。
照5:纨扇徘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