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的国际化历程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元论文,启示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元国际化的历史与阶段
回顾日元国际化的历史,其可谓经历了大起大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崛起,日元大幅升值,加之日本政府的积极推动,日元国际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随着1992年泡沫经济的破灭,尤其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元国际化水平却一直呈停滞甚至下降趋势。总结起来,日元国际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探讨和起步阶段(1970~1979年)、被动实施阶段(1980~1997年)以及大力推动阶段(1997年以后)。
(一)探讨和起步阶段(1970~1979年)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崛起,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上升。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各国货币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持续大幅升值,作为国际硬通货的地位不断上升,作为国际货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日本政府开始关注日元的国际地位,逐渐放松外汇管制,废除了外国入购买日本企业股票和债券、日本企业和个人购买国外债券的限制等。同时,也提出了日元国际化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日本经济地位仍不稳定,金融市场封闭,外汇管制较严格,加之日本银行和大藏省因担心日元国际化会造成较大冲击而对日元国际化持明显的消极态度,日元国际化水平较低。
当时的日元国际化情况如下:(1)1974年,日元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当时日元在SDR中占比为7.5%);同时,随着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日元成为国际储备资产货币;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国开始将日元作为外汇储备货币之一。(2)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发行日元计价债券增多。(3)日本政府和银行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发放日元贷款,在进出口贸易中试行日元计价,到1980年,日本出口中以日元计价金额占比达到17.5%的水平。
(二)被动实施阶段(1980~1997年)
从1980年开始,日元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增多,日本经济实力也不断增强,1984年,日本GNP达到美国的34.5%,1987年增至56%,日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政府为摆脱经济衰退困境、转嫁危机,同时消除来自日本的威胁,提出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改革方案。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政府对日元国际化经历了一个被动接受、半推半就到全面接受的过程。在国际化政策上,以减少日元国际化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负面冲击为前提,以培育欧洲日元市场、增加对亚洲国家的日元贷款和援助为主,发挥日元部分国际货币的职能作用。1985年《金融自由化以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的发表,开启日元国际化进程,由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在东京创设离岸金融市场、开放境外金融市场、取消外资流出的限制及放宽外资流入限额;对外国人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和发放日元贷款、非居民间的“欧洲日元”交易采取一系列自由化措施;允许日本企业到境外融资,支持提供日元进口信贷,取消资本项目管制;逐渐放宽欧洲日元债券的发行条件限制;加强对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创立东京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在各种努力下,日元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形成美元、日元和马克三足鼎立格局。
但是,1992年以后,日元国际化水平开始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1)欧洲日元贷款、欧洲日元债券和日元外债迅猛增长(见表1),海外投资者的净投资稳步上升。(2)日元作为国际投资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大幅上升(见表2),但是1990年以后,日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1990年为8%,1997年降至5.3%。(3)在进出口贸易中,日元作为计价货币和支付手段的使用率大幅上升(见图2),1985年日本出口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占比达40%,1992年9月进一步升至42.4%的历史高位,随后转为下降。
(三)大力推动阶段(1997年以后)
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和金融一蹶不振,日元汇率大幅波动,对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和金融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振兴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带动日本经济的结构调整,1998年4月1日,日本政府启动金融自由化改革方案;同时,东亚金融危机使日本认识到,要想摆脱全球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日元的国际地位,提高日元的国际流动性;加上欧元诞生以后,日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使得日本的忧患意识激增,日本政府对金融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进而转向大力推动,并研究提出了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整套政策方案,开始大力推动日元国际化。在战略上,由过去的注重发挥日元国际化的功能性转向区域发展,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同时加强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基础,完善日元国际化条件。
但事与愿违,推动结果并没有像日本政府所期望的那样,日元国际化水平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停滞甚至下降趋势:(1)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在各国外汇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见图1),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中,日元的占比每况愈下(见表2)。(2)作为国际贸易计价货币,日元的使用率呈停滞甚至下降趋势(见图2)。(3)作为国际融资工具和交易货币,日元在欧洲货币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4%~6%的低水平,在欧洲债券市场的份额从1990年的13%急剧下跌至2002年的4%左右;在国际外汇市场上,2004年4月世界外汇市场主要货币的日均成交量约为1.77万亿美元(货币汇率由买卖两种货币决定,整个货币份额合计为200%),其中美元占88.7%,欧元占37.2%,日元占20.3%,基本维持在1998年的水平;东京外汇市场交易额在1989年曾达到与纽约市场匹敌的规模,但随后不断减少,到1998年已经形成负增长。
图2 日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占比情况
日元国际化失败之原因
日元国际化最终未能取得成功,究其原因是日元国际化基础不坚实、日本政府战略失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有利条件较多,包括日本经济崛起,进出口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金融和外汇管制逐渐放松,货币实现可自由兑换,80年代泡沫经济膨胀,日元大幅升值,国际地位和吸引力上升等,在这种背景下,日元国际化是时代的推动,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日元国际化却缺乏一个稳固的基础,日本政治经济缺乏自主权,日元汇率波动剧烈,泡沫经济大起大落,加之政府的日元国际化战略失误,只注重发挥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部分职能,而未能成为区域主导货币,导致日元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极不稳固。
(一)日本政治经济缺乏自主权,日元国际化信用基础不牢
一般认为,日元国际地位上升,会挤占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地位和空间,导致原有国际货币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严重时会危及美元的国际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政府率先提出日元国际化、金融自由化的要求并强力施压,日本政府半推半就,此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事后分析,这是当时美国政府精心设计的一场“阴谋”,其真正用意不在于推动日元国际化,而在于日元升值,打开日本金融和资本市场,转嫁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成本,帮助其摆脱经济衰退,同时扰乱日本市场,打击日本经济和金融,消除来自日本的经济挑战。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美国经济逐渐衰退,美日贸易逆差严重,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日本经济崛起,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增,成为美国经济的有力对手。但是,日本政治和军事实际上不独立,处在美国的控制之下;经济对外依赖较重,受日元汇率和美国需求影响较大;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高度封闭、落后和脆弱,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故美国计划通过逼迫日元不断大幅升值和金融自由化、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对日本经济金融进行有效的扰乱和打击,并开始逐步实施。其结果是,日本政府面对日元升值和金融自由化压力,应对失策,由此引发泡沫经济大起大落,汇率剧烈动荡,日本金融战败并一蹶不振,同时也决定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日元都只能是美元的“衍生品”(见表3)。
(二)日本宏观经济环境不稳,日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弱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高涨,日元汇率飙升,成为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之一,“广场协议”①之后,日元加速升值,1985~1988年日元汇率由1美元兑260日元上升至1美元兑120日元,升值达56%;进入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开始长期衰退和通缩,但是日元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却继续升值,并于1995年初创下了1美元兑79日元的历史最高纪录;1995年以后,尤其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开始,日元汇率波动更加剧烈,在1998年10月7日至9日的两日内,日元兑美元汇率曾暴涨15%以上,1999年初升至1美元兑102日元,随后开始新一轮大幅下跌,到2002年初跌至1美元兑130日元;2003年,随着日本经济终于走出“十年”衰退,日元转向大幅升值;2004年,日本政府动用巨额资金干预汇市,日元兑美元汇率仍升值近30%。总之,当时日本宏观环境处在不断变幻与波动之中,受外部经济影响较大,造成日本经济由盛而衰、日元汇率波动剧烈,且日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元,日本的经济发展、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难以自立,日元国际化的经济基础薄弱。
(三)日本金融体系不健全,日元国际化投资和使用环境欠佳
日元国际化需要完善的国内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作支撑,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性和开放度如果不能适应国际货币的要求,推进本币国际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一个典型的贸易国家,日本的资本市场虽已具相当规模,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保守、排外和不够成熟的市场,其开放和发达程度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相去甚远,这种市场环境严重制约了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市场内外分离,许多规则不合理、不透明,市场工具的创新和流动性不足,限制了日元国际使用的便利性和接受度;二是日本有价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等税率过高,对非居民征收利息源泉税(在欧美对非居民不征收利息源泉税),导致股票、债券等交易成本较高,以日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缺乏竞争力;三是证券结算系统和资金结算体系长期落后于欧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金融国际化和使用者需求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四)日本外贸自主权较弱,阻碍日元成为国际计价和结算货币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外贸规模尤其出口规模较大,则有利于该国货币发挥国际计价和结算货币的职能作用。日本内需不足,属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其外贸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性较强:进口方面,由于日本国内自然资源贫乏,进口原油等原材料的占比非常之大,而这一类产品通常以美元计价结算;出口方面,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较高,而美国进口商品中80%以上以美元计价。在东亚地区,虽然近年来日本同东亚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比重迅速提高,但由于东亚各国货币多同美元挂钩,且外汇市场发育尚未成熟,东亚内部贸易多以美元计价,对日贸易以美元、日元两种货币计价。因此,日元作为第三国货币被使用的可能性极小,日元的使用基本上局限于其他国家同日本的交易。
(五)日本政府关于日元国际化的战略及政策失误
上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有利条件较多,但日本政府的日元国际化战略和策略,是以实现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部分功能为目标,却背离了周边化、区域化的发展路径,加之日本作为美国附庸的政治经济地位,使得日元国际化没有获得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信任与支持,造成日元没有成为地区主导货币。随着泡沫经济破灭,日元开始贬值,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当时,日本政府一方面面临美国政府要求开放市场和日元大幅升值的强大压力,另一方面其国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处于封闭落后状态,政府担心日元国际化将对国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造成过大的负面冲击,因而在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有关政策措施时,以推动欧洲日元交易自由化为主,走单一、功能性的货币国际化道路,竭力限定日元国际化的内外分割,以隔离日元国际化对国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结果造成国内政策为日元国际化和日元升值所绑架。为缓解日元升值压力,日本政府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却导致泡沫经济失控,犯下又一个重大政策失误。在1995年初日元急剧升值至1美元兑79日元的历史高位情况下,日本经济对策阁僚会议4月份发表了《紧急日元升值经济对策》,主要内容仍是扩大国际机场建设中外国企业参与、扩大经济开发、促进对日投资、尽快处理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等措施,虽也提及推进日元国际化问题,但仍旧停留在推进以日元计价交易的增加以及加强同亚洲各国货币当局的联系等层面。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或自由化进程缓慢,欧洲日元债券市场增长缓慢,也未能带动日元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进入90年代末期,日本政府总结经验教训,开始调整日元国际化战略,试图建立以日元为中心的亚洲货币区,但日元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不再,不利条件增多:日本历经“失去的十年”,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下降,日元国际化的基础进一步弱化,同时中国经济崛起,已成为东亚地区的重要力量,人民币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放任日元大幅贬值的不负责任做法,失去了亚洲国家和地区对日本的信任;日本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历史问题没有和解;日本政治经济不能自主,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政府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互换系统、亚洲货币基金以及亚洲篮子货币等诸多设想,都因美国和IMF的强烈反对而流产。在诸多不利因素下,日本的国际化战略最终未能取得任何成效。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日元国际化的过程及失败,留给我们诸多思考与教训,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许多宝贵启示:首先,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立足现实,制定并实行稳健可行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战略。一国货币国际化有利有弊,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盲目强力推进,弊大于利。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崛起,日元国际化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但当时日本政治地位较低,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强,日元国际化的基础脆弱,政府推进战略失当(早期以拓展日元的国际化功能为目标),决定了日元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有限。目前,人民币大规模国际化的条件尚不成熟,表现在宏观经济基础较薄弱、综合国力有待提高、金融市场不发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等。为此,要立足实际,综合权衡,沿着先周边化和区域化后国际化、先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后成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的发展道路稳步推进。
其次,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日本经济大起大落、长期低迷,加上日元汇率剧烈波动,这些是日元国际化的最大障碍。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对外要加强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提升我国在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不断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和国际影响力。
其三,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条件。按照自主、有序、可控的原则,放宽金融和外汇管制,同时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提高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以提高国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的便利性和吸引力,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同时避免失控和冲击。
最后,要警惕其他国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干扰。作为大国崛起的一部分,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在一定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他国际货币的地位和作用,改变现行的国际货币秩序和利益格局,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全力阻击,日元国际化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点,我们也需引起对相关问题的警觉和预防。
注释:
①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标签:货币国际化论文; 日元兑人民币论文; 日元美元论文; 日本货币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外汇论文; 泡沫经济论文; 日元汇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