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日韩经验 发展加工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韩论文,加工贸易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与韩国都是在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的条件下,依靠出口导向型 的外贸战略把经济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韩两国的加工 贸易始于20世纪60年代,比我国差不多早了20年,并且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 拉动作用明显,加上与我国地理位置毗邻,所处的国际经济大环境相似,因此借鉴两国的经 验,将有益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日韩开展加工贸易的经验
1.立足本国现状,扬长避短,积极开展加工贸易。
早在明治初期,面临一无资源、二无技术,只有过剩人口的现实,日本就萌发了开展“加 工型对外贸易”的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产业革命的全面展开,“加工贸易立 国”的实践初步启动,到60年代,加工型外贸体制在日本基本确立并高效运转,日本政府积 极地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展加工贸易,给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带来勃勃生机。而韩国在60年 代初期,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确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在总体关税水平较高(约3 0%)、实行严格进口管制的同时,韩国政府鼓励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利用国内廉价的劳 动力,加工产品复出口,增加就业,扩大出口和外汇收入,在自然资源十分贫乏的条件下, 扬长避短,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2.适时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保持加工贸易对本国经济持续的带动作用。
一个国家发展加工贸易是由国内、国际的经济环境决定的,但要实现加工贸易对本国经济 持续的带动作用,则要使加工贸易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以韩国为例,在开展加工贸易的 初 期,由于资本缺乏,技术力量不足,因而韩国把加工贸易的重点放在了投资少、见效快和技 术易于掌握的轻纺工业方面。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之后,韩国把 加工贸易的重点逐步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电子、汽车等行业,开展较高层 次的加工贸易。进入80年代后,韩国提出了“科学技术开发战略”,加速发展高科技产品, 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同时,韩国的加工贸易趋于向国外输出资本,将原来劳 动密集和污染严重的工业转向其他国家。正是由于对加工贸易有正确的引导和定位,使韩国 成为了一个突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3.全部或部分实行了以下几种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对加工贸易进行集中监管。
(1)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即保税进口的料件只能在海关设定的封闭区域内进行生产,如出口 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保税工厂或车间,这便于海关实行有效监管,防止保税进口的货物流 入国内市场,冲击国产原材料的发展。
(2)实行先征后退的管理模式,即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进口原材料时,海关先征税,等成品 出口时再予以退税,这样做可以避免企业打着加工贸易的旗号进行避税,可以有效减少走私 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保障国家的税收收入。
(3)实行第三方担保前提下的保税监管,即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料件时海关保留征税的权利, 实际不征税,但进口企业必须提供担保,以确保加工企业在成品不能出口或发生违法经营时 海关有确保国家税收利益的手段。
(4)开放式的监管模式,这种模式没有采用前三种管理手段,其规范运作的前提是市场法制 的完备,企业守法自律性强及信息化监管网络的建立和健全。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加工贸易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加工 贸易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连锁带动作用较小。
一个加工贸易产品的业务环节包括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方面,而我 国在这些环节的价值链中,不少加工贸易仍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阶段,产业链条短,对上下 游产业的连锁带动作用较小。
一些外商开展加工贸易的目的是利用我国的优惠政策,既不使用国内的原材料,也不对其 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致使加工贸易中国产料件的使用率极低。从国外大量进口 原材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2.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使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脱节,削弱了我国整 体经济的发展能力。
加工贸易在东南沿海的集中和过量发展,加上为扶持加工贸易而给予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 ,势必会削弱国内工业对中西部原材料的依存度和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影响了中西部地 区资源的开发,使主要生产和供应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中西部地区陷入了困境,拉大了东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工贸易的这一特点也与我国扩大全方位开放、加快西部大开发、 建立统一平等的市场机制相矛盾。
3.加工贸易商品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没有适时地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而 且部分加工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的发展趋势,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含量不高。
为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和扩大就业,加工贸易从一开始发展就主要集中 在服装、纺织、鞋类、玩具、家电、五金用品等产品,技术层次上都是属于七八十年代的水 平 和现有的一些成熟技术,这是由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继续占领其“夕阳产 业”市场这种战略意图所决定的。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构 成部分,没有适时地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此外,外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可通过控 制进料和销售价格获取利润。在加工贸易的全过程中,产品开发等先期重要环节仍留在境外 ,中方参与管理的程度很低,增值贡献很少,有违给中方带来技术和市场、传输管理经验的 初衰。还有部分加工项目属于发达国家将要淘汰的、没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特别是一些污染 环境的项目,严重损害了我国的长远利益。我国采取加工贸易方式的原本意图之一是想以此 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但从近二十年的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许多外资企 业与合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加工贸易高进低出,转移利润的问题,以致出现出口扩 大而创汇收入不变甚至减少的“贫困化增长”。就总体而言,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含量不高, 外商并没有引入最新的技术。例如,苏州市从事加工贸易的生产型三资企业中,在设备方面 的技术含量仅占10—20%;以知识产权投入的三资企业占生产型三资企业的30%以下。
4.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与监管模式落后之间存在矛盾,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日益严重。
我国的加工贸易与前文提到的发达国家的几种监管模式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即 加工贸易生产不是封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而是在沿海地区“遍地开花”。这种开放式的 布局既有有利的一面,即可以利用本地企业原有的一部分加工能力,而且对本地企业的示范 效应明显;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虽然我国采用了比发达国家更为开放的管理模式,却远不 具 备发达国家的管理水平和纳税意识,这种超前的管理模式,给海关保税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困 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监管条件上看,加工贸易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国海关关员总数也 就3万多人,直接从事加工贸易监管的人员不超过8000人,要对遍布各地的20多万家加工贸 易企业、每年700多亿美元的进口料件实施严密监管,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自1995年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以后,企业应先到中国银行办理建立台 账的手续,再到当地外经贸部门审批合同,最后再到海关注册备案。但由于银行建立的保障 金台账大部分是个空账,实际账上并没有钱,企业发生走私违法后银行无法帮助海关追缴税 款 ,保证金台账实际上不能产生“保证”的作用。
由于我国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存在弊端,使得不法分子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现象日益严重 。据海关统计,1998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加工贸易走私大案、要案729起,案值45.9亿元,分 别比1997年增长81.02%、37.84%,各占全国海关查获大要案数和案值的40.2%和33.53%。这 些加工贸易的走私活动,一方面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 面也冲击了国内市场,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直接冲击了国内一些支柱产业和民族工 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对加工贸易发展模式的调整
自国务院1978年制定《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走过了二十 多年的历程,加工贸易额在1981年到1999年间增长了70多倍,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主 导贸易方式,对拉动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它在发 展 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在此,笔者建议我国可以借鉴日、韩经验,主要从实现加工 贸易的升级换代和调整监管模式来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
1.价值取向模式的调整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弥补国内资金、资源、技术的不足, 赚取出口创汇,这一价值取向是符合当时的经济状况的。但是二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加工贸易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升级换代,其 价值取向仍然定位为一种吸引外资、赚取出口创汇的低级的贸易方式,单纯追求一种数量型 的扩张,而忽视了加工贸易质量的升级,忽视了它在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方面的巨大作用,致使加工贸易一直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阶段。加工贸易的价值 取向模式将影响着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发 展的价值取向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使其有利于通过国内外资源优 势的互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和带动国内产业 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
首先,从宏观上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使加工贸易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把一味追求数量扩张的目标,转变为依靠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经济效率、产品质量和技 术附加值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国家应贯彻“限制增量、引导和规范存量”的原则, 从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允许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产业和产品,限制和取缔不符合规定的加 工贸易企业,避免造成加工贸易数量增加但经济效益却减退的局面。
其次,在中观上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目前我国大部分的 加工贸易仍处于简单的加工组装阶段,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国内增值率小。我国应 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改变价格、投资、税收贷款等政策几乎都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的状况 ,为中上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引导资金(包括外资)投入中上游产业,以便为 加工贸易提供质优价廉的国产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促进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 产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关联度。国家应扶植企业开发、试制新产品,使国产 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在质量、规格、技术等方面适应加工出口的要求。
再者,在微观上通过加强海关监管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海关监管 不严密,导致了走私问题严重,国家税收大量流失等恶果,因此必须强化海关管理。一是促 进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对逃、漏税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二是保证海关监管手续简单明确 ,要使海关的监管手段更先进、更方便快捷。例如: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电脑网络化,银行 、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在电脑网络监控的条件下共同对企业进行监管。三是建立起一套 科学有效的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如:风险分析制度、税收担保制度、退税制度、耗料标准等 。此外,在坚持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基础上,落实好分类管理,对资信良好的企业继续实 行台账空转,对资信不好的企业实行台账实转或征收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增强海关监管的 有效性。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加工贸易企业应努力开拓市场,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通 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生产结构与空间布局的调整
面对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国内外的环境,我国加工贸易的生产结构应实现由传统加工贸 易类型向现代加工贸易类型的转变,即把原来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调整为以资 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另一方面,我国要对加工贸易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我国 目前对加工贸易采取的是一种非封闭的、开放的、无担保式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遍地开花 ”式的空间布局,但由于监管手段落后,法制不健全、企业纳税意识差等弊端的存在,造成 了走私和违法行为泛滥等恶果,这实际上是一种超前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并不 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我国要逐步建立起一种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国 际惯例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具体而言:
根据从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调整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应该对加工贸易贯彻“限制增量、引导和规范存量”的原则。加强对新增加工贸 易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确定禁止、限制进行加工贸易的商品目录;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加 工贸易,应明确不能享受现行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政策。此外,政府从政策上支持和引导企业 进行科技创新,以促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要改变当前加工贸易“遍地开花”的空间布局,就要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从 国际上通行的管理办法来看,对加工贸易应实行集中于特定区域的集中监管,如设立出口加 工 区;对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仅限于特定地区,如保税工厂、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 对在非特定区域开展的加工贸易,或实行先征后退政策,或实行担保免税政策。以上这些方 式我国都可以借鉴,其中运用出口加工区来管理加工贸易是实现集中监管的有效手段。
设立出口加工区是我国政府最新的加强加工贸易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参照国际通行做 法,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加工贸易实行封闭式区域管理的经验,通过对区内加工贸易企业 实施优惠便利的政策,鼓励发展区内加工出口。2000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十五个地区 进行出口加工区试点,实行境内关外管理体制,由海关监管,把原来的“遍地开花”管理式 改变为“圈养式”管理,旨在打击利用加工贸易名义进行走私、骗税、逃套汇活动。出口加 工区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区域性的封闭式管理和境内关外的区域定位,加工贸易的所有料件 和成品都将通过海关进出,这样所有区内企业的进出口活动和生产加工过程就完整地处于海 关的监控之中。此外,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同的地区应设立不同层次的出口加工区。 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基础比较好,交通便利,但劳动力成本在逐渐上升。我国中西部地 区 则有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且地域辽阔。因此,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设立的出口加 工区,要明确分工,体现差异。在东南沿海地区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这有利于 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承接国外转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在规范的监管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 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应设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区,以承接由东南沿海地区 转移过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