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市场的大视角_个人理财论文

金融管理市场的大视角_个人理财论文

理财市场大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言道,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是说市场对需求的反应往往是很敏感的。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巨大的个人理财需求,市场的反应却比较迟钝。是因为个人理财需求“其兴也勃焉”而使市场来不及反应呢?还是有市场以外的原因呢?记者多方采访调查,试图寻找答案。

理财服务——“雷声大雨点小”

近年来,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银行中,各种形式的理财项目令人眼花缭乱。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银行推出的理财服务项目虽多,口号虽响亮,但实际上是热而不火。

“蒙着面妙”的理财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个人收入大幅提高,如何用好自己口袋中的钱,使之保值增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记者在农业银行采访时看到这样一幅场景:

营业员:“钱到期了,还存吗?”

顾客甲:“存呗,不存怎么办,总比放在家里强。”顾客乙:“都说现在有好多的理财方式,但不知究竟有那些跟老百姓有关。”

营业员手指柜台外的宣传架说:“您自己看,那里有理财项目”

可记者看到顾客手拿设计精美的材料,却是一头雾水。

记者调查获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希望能有既然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业内人士为自己充当“理财顾问”,指导自己如何理财。

我国存款收益目前已降至20年来最低点,但绝大多数市民还是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7.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7%。百姓为何对储蓄存款“情有独钟”?金融界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国内缺乏个人投资理财方面的专业机构,居民对于辛苦积累起来的个人资产运作普遍持小心、谨慎的态度。在京、沪、穗等地,80%以上的家庭有储蓄存款,很大一部分人对股票、保险、外汇、古玩、钱币等投资领域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手中的钱该投向何方,才能取得最佳投资回报。

理财服务初露真容

对于在这种消费需求下浮出水面的理财服务市场,各家银行是跃跃欲试,并且是“各显神通”。

——工商银行南京分行推出“灵通”理财工作室,在各营业点大厅内辟出开放型功能区,让客户与投资经理直接交流。

——农行推出“金钥匙”理财超市。

——建行开通网上个人理财业务,足不出户,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能享受包括贷款、债券、银行卡等多项服务。建行广西立新支行更是独具匠心,将理财服务瞄准各大专院校,设立“大学生理财服务中心”,向他们提供特色服务。

——招商银行在深圳率先推出国内首家“手机银行业务”,中行、工行也陆续与中国移动通讯合作,将集财务查询、转账、缴费、理财、证券、行情及买卖、外汇买盘买卖等功能于一体的手机银行服务推向全国。

这些理财服务项目,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国各地漫延,但能否掀起一场真正的“燎原大火”呢?

只是轻敲百姓门

尽管各家银行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财项目,但离真正进入千家万户还有一段距离。

——与国外相比,国内银行业现有的理财概念还比较狭窄,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一方面,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所限制,国内各家银行业仅仅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将存、贷款产品组合起来,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保值、增值,不能给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等业务在内的综合理财服务。另一方面,国内银行普遍缺乏既熟悉银行业务,又精通证券交易、保险等金融业务的全能型“通才”。以有一万元的顾客到银行存钱为例,中国的银行会问顾客还会不会续存,而外国银行就会给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建议。

——理财收费尚无标准。金融产品层出,金融品牌迭现,而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依然不尽如人意。一提到个人理财业务,不少人会问起费用问题,毕竟银行不会无偿服务。记者在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了解到,对于个人金融服务收费,尚无出台详细的收费标准。

——投资“大环境”尚不成熟。随着居民财富的增加以及理财意识的觉醒,投资者的需求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特别是近来居民的储蓄意向逐步走低,开始投向收益更高的证券、保险、外汇、房地产等投资渠道,而对于某些“大户”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迫切。如此一来,依托银行业务的“理财中心”就难以招架了。颇让百姓心动的“专家理财”,由于受政策以及人员素质所限,也只是“动口不动手”,理财功能大打折扣。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理财中心”尚处萌芽阶段,其特征之一就是大都依托于各个银行,而国外“个人理财中心”通常独立运作,受局限较小,但目前由于“大环境”尚不成熟;这一模式在我国很难推行。对此,有专家建议,不妨参照“金融超市”的办法。由有关部门牵头,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金融机构成立一个综合的并相对独立的“理财中心”,以此作为一种过渡形式,提供全方位的投资理财服务,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银行的理财热虽然开始升温,却也并非前途无忧。入世后,“外国银行狼”呈已全副武装,披挂上阵,盯上这块蕴藏丰富利润的“处女地”。不久前,数家国际大银行的高层人士商讨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市场战略;明确地把未来市场拓展的重点锁定在个人理财上。香港的一些金融机构也时刻关注着内地特别是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居民的投资动向,纷纷表示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择机介入。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银行业应顺应客户需求,不断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理财服务,在帮助客户实现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为银行开辟一片新的业务空间,找到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意义重大。国内银行业应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的力度,创新机制,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只有这样,国内银行的理财业务才不仅仅是招牌,而是占领市场的品牌,真正火起来。

理财需求——“呼声大回声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手中有钱的中国老百姓日渐增多,记者调查发现,老百姓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心理:

——“落袋为安”式的储蓄,利率太低觉得不值。

——五花八门的投资方式有诱惑力,但风险太大。

——攥在手里又不踏实。

这样的心理反映了老百姓对个人理财的迫切需求。个人理财服务的确是当今金融服务市场急需的产品。

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不久前在京、津、沪、穗4地的专项问卷调查显示,74%的被调查者对个人理财服务感兴趣,41%的被调查者需要个人理财服务。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约有70%的人希望自己的金融消费有个好的理财顾问。

上海市最近对个人理财需求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大多数市民认为“未经专家指导的自发理财方案有很大风险”,有87%的被访者表示会接受银行提出的理财建议,其中32%的人“对银行的理财咨询和理财方案设计最感兴趣”,40%的人认为“应增加代理客户投资操作、提供专家服务,希望能与银行理财专家建立稳定和经常性的业务联系”。在广州,33%的人对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资产的优化组合感兴趣,22%的人要求银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居民个人资产的增长已经刺激了理财金融的悄然萌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3年前就相继在上海推出个人外汇买卖、单证保管等10多项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开始设立“个人理财工作室”,其中工行的业务发展到结算、代理、资信、投资、委托等8大类30多个品种,建立客户档案1万多户。据中国人民银行今年第二季度调查,目前我国居民拥有的资产中,投资国债和股票的比例分别上升5.07和1.6个百分点。可见,理财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要说起来,有这么强烈的愿望,理财市场应该很不错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老百姓在理财路上渴望归渴望,需求归需求,实际操作起来距离还远着呢。

首先,消费者对个人理财业务知之甚少。诸如存折存款取款、外汇宝存单质押贷款、“长城卡存款取款”等特色业务在客户中享有较高的知晓率,而“通存通兑”、“代扣费”等一些个人理财工具的知晓率却大多低于1%,一些新理财工具的知晓率竟全部为零!

其次,由于规范的信用体系尚未在我国建立起来,消费者在选择理财服务时是慎之再慎。目前许多消费者对于理财信息的获悉,没有一个方便、快捷地渠道,也无法判断理财顾问服务的好坏和可信任程度,众多因素导致他们不敢轻易地将自己的“钱”途寄托在专家手里。对专家意见有渴求同时又有保留,是消费者对理财服务的主流态度。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制假贩假活动猖撅,不守信用,不践成约,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公民利益,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这不仅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一些精神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也包括个别地区的国际市场,一些制假贩假者为牟取暴利不惜损害国家形象。与此同时,企业间欺诈行为、拖欠贷款及逃避银行债务现象也屡屡发生,人们的信用意识和社会信用体系正受到极大的冲击。

恶劣的信用环境加剧了消费者这种保留态度的确立,同时也制约了理财服务的发展,其实,这种现象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理财服务来说是很正常的,像任何产品和服务一样,它也需要一个产品推广和接受的过程,需要一个建立产品信誉的过程。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大量数据表明金融理财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近期内指望这些潜在需求马上就能转变为实际需求不太可能。对有志于开拓这个市场的人来说,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固然重要的,一点一滴地建立信誉更重要,而这却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

个人理财服务离老百姓不远了,但要真正让它走近千家万户,恐怕还“路漫漫兮”,需要“上下求索”,多方努力。

信贷消费——“虽叫好不叫座”

信贷消费,这在国外已极为普遍的消费习惯,但在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却是“叫好不叫座”。不少商家几年前就开始启动“先消费后付款”的信贷消费业务,试图通过此举扩大商场销售额,但经过运作,依然收效甚微,反应平平。

曲径通幽处花香无人识

对作为我国启动消费、扩大内需重大举措之一的信贷消费,政府、银行、商家和消费者都寄予了厚望。有资料显示,信贷消费业务在社会各界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完善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信贷消费业务才刚刚起步。贷款消费的比重仅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左右。

仅举武汉为例,如果说,三年前武汉商家刚刚推出个人信贷消费时,是因为受到手续繁琐、利息高、担保、抵押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令市民望而却步的话。经过三年的运作,无论是办理手续,还是贷款利息都有不同程度的简化和降低。武汉庄胜崇光百货与中国银行湖北分行合作在今年年初推出江城首张个人信贷消费卡——庄胜崇光卡,无须抵押、无须承担利息,顾客凭卡信用额度(最高3万元)内循环消费。小到一支口红、一套服装,大到家电、珠宝,均可先提走商品,货款由银行以贷款的形式支付,消费者从下一个月起分12个月付清贷款,利息由商场替消费者支付,首付与抵押一律不要。顾客只要凭借中国银行长城卡,加上身份证和照片在商场20分钟就可以办好崇光卡,手续十分简便。但经过了近9个月的运作,到目前为止,办理崇光卡的仅几百张而已,而且办卡者大多是学历较高、月收入1500元左右的年轻人。

简化了手续、降低了利息之后,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信贷消费依然处在问津者寥寥的境地呢?

贷款消费:“烫手的山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朱新蓉教授认为,消费者消费观念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是信贷消费火不起来的关键原因。武汉市民收入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等地,其个人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存需要,并非精神需要。长期以来,人们把“借钱消费”与“勤俭节约”的美德对立起来,形成了先攒钱后消费的保守观念。“有钱也要节约”,没钱时宁愿节衣缩食攒钱,也不会借钱来享受,将现期消费推迟实现。而信用消费本质上是建立在“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原则基础上的一种分期支付和均匀消费,是将未来预期消费提前实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自己还没有穷到连买口红、服装、电视、空调要贷款的地步。一位老大爷对记者说:“没事老欠着人家钱,多难受呀!有钱就买,没钱就不买、不用,借钱享受,最后还不是要还债。”再加上当前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期,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预期消费不确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从根本上制约了消费信用的发展。

去年11月,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首次对信贷消费进行调查,包括武汉在内的7个城市的居民对信贷消费概念的认知度总体上不太理想。只有17%的被访者(或其家庭)尝试了信贷消费,但占其总消费额的比重却不足1%,而尝试信贷消费的群体多以年轻人和高收入者居多。

过信贷消费的“河”还需“搭桥”

尽管办理信贷消费业务的手续目前已有较大程度的简化,但因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在我国全面建立,信用消费一直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弊病,银行向消费者提供贷款有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虽然有大量的闲散资金,却不敢轻易贷给个人,而是通过担保、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审批条件等抬高个人信贷的“门槛”,一旦在借贷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银行不会追根溯源,而是立刻停办借贷业务。我国在信用方面还有很多空白,个人信用消费的品种和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保障制度,人们仅有的一点信用知识,也是从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中学得的,很多人至今还没有认识到信用在自己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朱新蓉教授认为,“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是一件时尚且相当划算的事。特别是在近期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已成定局的前提下,我国的外贸支撑只能依赖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拉动,而信贷消费业务就涉及到这二者。为此,他建议我国应加大宣传介绍消费信用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居民逐步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增强信用消费意识;银行和商家应积极开拓新的个人信用消费业务,开拓新的金融品种,根据重点消费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主要消费倾向,开发除住房、汽车、大额耐用消费品以外的新的信用消费品种;我国可在上海等地个人征信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使全社会认可信用消费;我国还应建立信用消费代理机构,发展信用服务中介和代理机构,提供信用信息咨询、代办各种手续,为发展信用消费大开方便之门。

标签:;  ;  ;  ;  ;  ;  ;  ;  ;  

金融管理市场的大视角_个人理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