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节庆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影响的研究&以上海桃花节和森林嘉年华为例_景观生态论文

大型节事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影响研究——以上海桃花节、森林狂欢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狂欢节论文,植被论文,旅游活动论文,为例论文,上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Q 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13)-06-0064-09

植被是旅游环境中一个重要的自然因子,是构成景观的关键性要素之一,植被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环境质量,同时也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旅游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研究,已成为旅游环境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Hareley,1976;Cole,1995a;James,2001;Ikeda,2003;Andrés-Abellán,et al.,2006)。国内外学者多采用既成事实法和模拟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旅游活动对植被产生的影响效应,植被受旅游活动冲击的影响因子,并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不同践踏强度、践踏类型对植被产生的影响(Hareley,1976;Cole,1995a;James,2001;Ikeda,2003;Andrés-Abellán,et al.,2006;武国柱,等,2008)。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上。

相对于传统旅游活动,节事旅游具有鲜明的特点:旅游活动历时较短(一般为几天至几十天),但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强度很大,造成各种活动行为在较短时间内和较小空间上对环境形成高强度冲击,相对于传统旅游方式,旅游影响的时空变化也具有不同的规律。因此,节事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与传统旅游活动不同,应当在研究中加以区别和重视。现有研究中,节事旅游活动的经济、文化、社会影响都已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自然环境影响研究较为薄弱。

鉴于此,本研究以上海桃花节、都市森林狂欢节为例,着重探讨节事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的影响因子、植被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试图丰富节事旅游自然环境影响研究的理论认识,为科学开展节事旅游活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1 节事活动与研究区域

上海桃花节是以上海市南汇桃花村、大团桃园、新场桃源、滨海世外桃源、合庆有机桃园等几个大型桃树种植园区为依托,在春季桃花盛开时节举办的集赏花、踏青、民俗文化展示、乡土餐饮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节事活动。一般在每年的三月中下旬至四月中旬举办,持续约1个月,主要吸引上海市区、江浙等邻近地区的居民前往观光、体验,目前已经成为上海市十大旅游节事活动之一。

上海森林狂欢节自2001年起,每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于杨浦区共青森林公园举办,邀请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和表演团体,组织集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艺术性、知识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表演和狂欢活动,受到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欢迎。

本研究选择浦东南汇桃花村景区和杨浦共青森林公园为研究区。桃花村景区是上海桃花节最主要的观光旅游景区,位于南汇区惠南镇,现开放约300亩桃园、水泊和各类珍贵树种,是一个集观光、度假、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园林式景区①。共青森林公园占地约1631亩,以植物造景为主,植树近20万株,品种200多种,配以丘陵、草地、湖泊、溪流、密林、竹丛等,构成了富有野趣幽深的自然空间②。

近几年,桃花村景区在桃花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近5000人次,共青森林公园在狂欢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1.5万~2.0万人次,高峰时段客流聚集量可达5500人次~6500人次/小时,节事旅游的集聚效应十分显著③。

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1)桃花村景区。在上海桃花节举办期间,对桃花村景区进行连续的跟踪式游客活动数据和植被环境样品采集。按照现场观察及游客活动频率的空间分布,可以将桃花村及其附近研究区用地划分为活动区、缓冲区和背景区(见图1)。为便于对游客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比较,选择一条贯通上述三个区域的东北一西南走向轴线,并沿该轴线分别在活动区布设5个样地,在缓冲区布设2个样地,在研究区布设2个背景样地(背景1位于背景区内,背景2位于活动区的人迹罕至处),每个样地面积为4m×4m,采用目测法(Cole,1995b),分别于桃花节前、后记录每个样地草本的物种数(S)和盖度(C),据此计算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Information index of species diversity)。

图1 桃花村景区采样点分布图

(2)共青森林公园。选择公园中节事活动最集中的中心草坪,采用“典型抽样法”设置样地。根据草坪面积,沿垂直游步道的方向设置10m×10m的大样方,每个大样方内设置1m×1m的小样方,总计4个大样方、11个小样方。具体为:在距离游径最近的第一个大样方(0m~10m)内,分别在距离步道1m、3m、5m、7m、9m处设置5个小样方,其它6个小样方分别设置在其他3个大样方的与游步道垂直方向中心线两端。采样时间分别于节事前、节事中、节事后,分3次进行:节事开幕前一天、开幕第五天和闭幕后第三天进行采样。各样地的调查指标有:草本植被物种数、盖度、高度和生物量,物种数通过直接计数获取,盖度通过目测法获取(Cole,1995b),植被高度用直尺量取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采用“直接收割法”获得(王树功,2004)。

2.2 研究方法

首先,依据桃花节前后桃花村景区的采样数据计算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中的Shanno-Winne(H)指数及其均匀度()(张金屯,2004)。一般而言,信息指数越大,表示物种多样性越大,生态环境质量越好。根据美国风景资源管理系统的标准与评价方法(王晓俊,1993)计算旅游影响系数(Tourist impact index,TII),旅游影响系数反映的是旅游活动对植被景观的干扰程度。比较桃花节前后植被特征指标和植被景观指标的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验证桃花节期间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

第二,依据狂欢节前后数据计算植被的相对盖度等,并分别与样地和游径步道的距离进行回归分析,探索植被在狂欢节旅游活动影响下的时空变化特征。

具体技术过程如下。

(3)采用Cole等提出的相对盖度计算公式(Cole,等,1998):

相对盖度=节后植被盖度/节前植被盖度×cf×100

cf=节前背景区的植被盖度/节后背景区的植被盖度

相对高度、相对物种数、相对生物量也采用与以上相同的公式分别计算。再将此4个指标分别与样地和游径之间的距离进行回归分析。

3 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的影响因子

3.1 植被特征指标变化

表1显示,桃花节后活动区、缓冲区样地的草本特征指标值有减小趋势,两块背景样地有增大趋势,说明在节事活动的影响下,植被出现退化。但是,位于活动区的桃花观赏1样地和位于缓冲区的桃花观赏2、桃花观赏3样地的草本层盖度却在节后有所增大,其增加率分别为164.2%、171.1%、51.2%,远远超过了两个背景样地(背景1为13.4%,背景2为15.8%)。通过实地调查,桃花节后桃花观赏1和桃花观赏2两个样地内有明显的游客践踏痕迹,受到的影响强度高于两个背景样地。因为,桃花观赏1和桃花观赏2两个样地处于桃园观赏林内,受人为耕作影响很大,桃林下的草本层覆盖率很低。游客在桃花节期间的践踏活动只影响样地内面积较小的草本(首先看距离游客的远近、其次看草本层本身的覆盖率),而其他较大面积内的草本却由于自生能力导致样地内草本覆盖率增加。活动区样地植被的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和均匀度减小程度大于缓冲区样地,背景样地的这两项指标在节后都有所增大。可见,单一考虑植被盖度的大小并不能完全反映植被受旅游影响的程度,而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和均匀度由于综合考虑了物种数目和各物种数目的分配均匀程度,因此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植被受旅游影响的大小。

图2显示,受节事旅游活动影响,在活动区内,除了舞台表演地外,所有样地的旅游影响系数都增大,在缓冲区和两块背景样地中除了桃花观赏2地外,旅游影响系数都减小,这充分说明在游客集中的活动区内,游客的践踏、折枝、丢弃垃圾的行为使植被景观遭到破坏,所受的影响严重,而由于缓冲区和背景样地内游客较少,植被景观所受影响较小,在植被的自生作用下有所改善。

3.2 植被景观指标变化

表2显示,由于景区内垃圾和折枝的出现,耕作导致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层缺失以及部分区域较低的覆盖率,桃花节前后景区各样地的旅游影响系数均介于1.0~2.2之间,植被景观基本处于良好、中等水平,没有优质景观。分析旅游影响系数构成可以发现,践踏系数和草本层现状系数占较大比例,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人为耕作造成了地表腐殖质层缺失,部分样地草本层几乎完全被破坏。

图2 桃花村景区桃花节前后旅游影响系数的变化

从各因子的前后变化可以判断节事旅游活动对植被景观的主要影响因子。因子系数增大说明该因子导致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因子系数减小则说明该项因子导致植被景观有所改善。表2中刷黑的数字表示桃花节后系数增大的影响因子,其中垃圾因子系数增大的样地有2个(均集中在活动区),占样地总数的22.2%,折枝因子系数增大的样地有4个(其中3个集中在活动区,另一个分布在缓冲区),占样地总数的44.4%,草本层现状系数增大的样地有2个(均集中在活动区),占样地总数的22.2%。各样地的践踏影响系数均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旅游活动对植被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对灌木、乔木的折损,其次是游客丢弃的垃圾和对草本层的践踏。

将旅游影响各因子节事前后的变化量做相关性分析(见表3),可以发现折枝影响系数变化量与旅游影响系数变化量存在着显著相关性,说明旅游活动对灌木、乔木的影响最大。垃圾影响系数变化量和草本层现状系数变化量与旅游影响系数变化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桃花节期间的旅游活动对植被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客对灌木、乔木的折损方面,对草本层的践踏程度和丢弃的垃圾量对植被景观的影响较小,而由于人为的耕作导致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几乎缺失,桃花节前后基本没有变化,因而该因子没有引起植被景观的变化。

4 植被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

根据Cole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相对盖度、相对高度、相对物种数和相对生物量4个指标(梅劲援,2009),在没有任何由践踏引起的变化时,上述计算结果为100%,偏离100%的值即是对践踏效应大小的评价值。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见图3)。

图3 样地距离同植被指标相对变化值的回归分析

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上述4个指标与样地距离之间的关系,相关系数R[2]在0.5169~0.8026之间,相关性较好,说明植被的4项指标变化与游客活动具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Cole(1995c)、Jeffrey和Cole(1996)、James(2001)以及Gallet等(2004)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空间变化上,曲线反映出旅游活动对草地影响以距游径10m范围内最为强烈。4项指标均显示:距游径越远,受到的践踏影响越小,偏离100%的值也越小。从曲线的形状看,相对盖度与相对生物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距游径距离近的样地(10m内)变化剧烈,距游径远的样地变化缓和;而相对高度与相对物种数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距游径相当远的样地(20m内)变化都较为剧烈,之后逐步缓和,说明这两个指标相对更为敏感。

时间变化上,节事活动之后,10m内样地的各植被指标均出现大幅降低,部分指标减小幅度接近100%,植被完全被破坏,地表板结裸露。从各指标值的变化速率看,除相对物种数之外,其它3个指标节后曲线都位于节中值曲线之下。而对于相对物种数而言,靠近游径样地的节后曲线仍位于节中曲线之下。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指标值逐渐减小。4个指标中,相对高度、相对物种数和相对生物量节中偏离100%的值与节后偏离值接近,说明这3个指标较为敏感,受到践踏影响后变化值急剧减小,相对盖度的变化速度相对缓和。

5 结论与讨论

对桃花村景区和共青森林公园的样地数据进行分析,桃花节、森林狂欢节中植被环境受到旅游活动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桃花节后,活动区和缓冲区样地的草本物种数、盖度、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及其均匀度等指标基本表现为减小趋势,而背景样地则表现为增大趋势。

(2)各样地的旅游影响系数介于1.0~2.2之间,景区植被景观基本处于中等水平,没有优质景观。旅游活动对植被景观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游客对灌、乔木树枝的折损,其次为游客丢弃的垃圾和对草本层的践踏,活动区样地的旅游影响系数节后几乎都增加了0.2~0.3。

(3)狂欢节期间,旅游活动对草地影响以距离游径10m范围内最为强烈;随时间推移,相对高度、相对物种数和相对生物量3个指标较为敏感,相对盖度的变化相对缓和。

因此,景区除了加强对游客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之外,还需要在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游径的两旁种植各种植被作为隔离带,既可以减少游客对花果树木的直接攀折,起到缓冲旅游活动影响的作用,又可以增强视觉美感;设立专门供游客拍照留念的场地和景点,最大限度降低游客直接进入对植被景观的破坏。

针对节事旅游活动历时短、活动强度高等特点,通过对比大型节事活动前后各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对旅游活动的植被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较为清晰地揭示了其对植被环境影响的过程与结果。未来研究可以综合植被、土壤、水和大气等多种环境因子,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下,对节事活动举办地的环境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

修订日期:2013-10-09

①资料来源:南汇桃花村官网,http://www.taohuacun.com.cn/aboutus.asp.

②资料来源:共青森林公园官网,http://www.shgqsl.com/gongqing_default_1.aspx.

③资料来源:景区提供与现场调研。

标签:;  ;  

大型节庆旅游活动对植被环境影响的研究&以上海桃花节和森林嘉年华为例_景观生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