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淮海农场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以集体朗读、学生默读为主,缺乏表演性朗读。本文将分析表演性朗读的重要性,对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表演性朗读
小学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语言工具类学科,重在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识文断字、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进行流畅的作文表达和口语表达。语言类学科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运用该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表演性朗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使学生能够注意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语气声调等,从而优化表达效果。
一、表演性朗读的概念及作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为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表演性朗读就是出于这种目的被提出的一种新型朗读方式。
表演性朗读强调朗读的艺术性,在学生能够理解原文意思、进行较为流畅的朗读基础上,加入戏剧表演元素,注重调整阅读时的精神状态,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进行声情并茂、感染力强的朗读。表演性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文章情境,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也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语境,深刻认识表达艺术的涵义、体会表达艺术的魅力。
表演性朗读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等特点。综合性是指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综合、将朗读技巧与表演艺术进行综合、将教师指导与学生实践进行综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构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全面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直观性是指通过表演者的朗读过程,将隐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主题思想、人物情感,借由具体的表情动作、语气语调进行直观显现,使观看表演者和表演者自己能够进行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动态性是指表演本身是一种动态行为,开展表演性朗读教学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将枯燥的文章讲解过程转变为生动的自主理解过程,让学生在较为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简而言之,开展表演性朗读教学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表演性朗读的特性之中。除此之外,进行表演性朗读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使学生更加自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表演性朗读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各项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升语文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
(一)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表演性朗读训练
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小学学生在入学前普遍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学前教育培训,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这对表演性朗读的进行十分有利。但是小学学生受年龄所限,缺乏具体的表演技能,主要依靠对表演的热情和表演天赋进行表演活动。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训练,多为学生提供表演性朗读的机会,并在朗读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些表演技巧的指导。选择内容合适的文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表演性朗读的效果,比如具有童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情感深刻的人物传记等,使学生能够易于产生画面感、易于投入感情。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选取其中的精彩情节进行表演性朗读。诗词歌赋本身具有较强的韵律美感,也是适合让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的篇目。教师在选择表演性朗读文章时除了要注意文章题材适宜,还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内容,避免学生消极参与,使表演朗读失去意义。
(二)根据文章类型选择表演方式
表演性朗读分为单人朗读和多人朗读,多人朗读又分为交替朗读和齐读,教师应根据文章类型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丰富表演性阅读的教学形式,选择适当的表演方式也有助于提高表演性朗读效果。比如诗词歌赋类篇目适合采用单人朗读方式,通过个人淋漓尽致的发挥突出诗词或清秀婉约、或激越高亢的风格特点。而包含较多对话形式的童话寓言故事则适合采用多人交替阅读方式,一名学生负责旁白部分,其它学生根据角色进行划分,一名学生负责一个角色,以便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角色思想情感,在朗读过程中突出角色特点。通过多人的配合,共同完成这一类文章的表演性朗读。一些对话形式还会出现一人与多人进行对话的情况,或是文章情感特别激烈,需要进行突出和渲染,这时即可采用齐读的表演方式,使文章中激进的情感得到强化和突出,更具气势。根据文章类型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性朗读穿插训练,可以有效丰富课堂表现形式,避免学生对表演性朗读产生厌倦,也可以提高表演性朗读效果,是进行表演性朗读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三)注重情感投入,释放学生天性
表演性朗读的关键是学生能够切实投入情感、真正融入文章情境,从而达到对文章情节、思想情感进行深刻理解的目的。小学学生由于性格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不尽相同,其表演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序善诱的方法,在表演性朗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不能因为部分学生表达能力差而剥夺学生进行表现的机会,也不能嘲笑、挖苦学生使学生自尊心受损、打消学生的表演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表演性朗读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释放天性,将情感投入表演性朗读过程。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和朗读技巧的同时,不能遏制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鼓励学生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时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反映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實感。不要制定所谓的朗读标准和风格标准,不同的朗读专家在朗读同一篇文章时也会有不同的朗读方法,过多的限制只会使学生紧张害怕,不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释放和正常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时可以采用建议的方式,比如:“老师觉得此处采用高昂的语调更能体现人物角色的思想情感。”然后通过自身示范,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处理效果更好。
总之,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
论文作者:高月秀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2月总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表演性论文; 学生论文; 文章论文; 自己的论文; 情感论文; 能力论文; 效果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2月总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