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的最优化披露——基于计量属性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负债表论文,最优化论文,属性论文,利益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13)12-0057-08
一、引言
201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LASB)共同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最新规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表明决策有用观的财务报告目标已深入人心。随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加快,我国自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决策有用目标,到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正积极与国际接轨。会计是一门商业语言,其根本任务是资产、负债定价和收益的确认,因而会计计量模式是影响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关键因素。在国际会计趋同的大背景,随着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并且决策有用的信息将越来越受到关注。财务报告不仅是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还是供应商、客户、企业员工等相关利益者进行信息沟通的首要参考。鉴此,客观、公允和正确的财务报告是企业向外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此背景下,我国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权责发生制为支柱的传统财务会计正面临着冲击,以事实为基础、注重程序公允的传统会计模式可能已不符合于以预测为基础、强调结果公允的现实要求。2006年新会计准则虽然体现了决策有用观,但在财务报告目标的表述中仍将“受托责任”放在“决策有用”之前,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中也将“可靠性”放在“相关性”之前。这样传统的会计观念折射出传统财务报告的问题,如重成本轻价值、财务会计信息及时性不足、缺乏预测性等。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已相对下降,而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科学技术等资源在企业契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没有及时反映在现行财务报告上,就难以反映企业投入与产出,更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变化。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改进财务报告列报的内容和列示方式显得尤其关键。
二、文献综述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我国学者们对财务报告改进框架提出了丰富的设想。陆正飞、朱凯[1]以伊斯特曼公司开发的每日财务报告为例,提出了创新的每日财务报告的思想,以解决财务报告及时性问题。薛云奎[2]提出了多元财务报表体系框架等多方面构想,这是一种供给拉动需求的财务报告模式,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输出财务信息。方红星[3]分别从制度竞争理论、路径依赖理论描述性地分析了财务报告架构及其演化的历史,对我国财务报告框架提出初步设想。
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决策有用观广为学术界的接受和认可,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学术界在财务报告改进方面提出了新的思想框架。黄晓波[4]对会计要素定义研究,提出了广义资本的定义及其形成过程,并构想了财务报告的改进框架。罗福凯[5]认为,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提出了要素资本的定义,结合要素资本理论,设计出新的资产负债表——要素资本平衡表。葛家澍、叶丰滢[6]认为财务报表改进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处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模式的矛盾,并提出了双重模式计量的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的范式。王竹泉、柳艺[7]基于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理论,设计了利益相关者的通用财务报告模式。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关于财务报告改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报告框架理论构建,对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具体设计研究为数较少,而且很多研究只在单一角度考虑报表的设计,缺乏全面综合地对现有财务报表的考量,没有处理好会计计量属性的矛盾冲突和结合使用者的合理信息需求等问题。
三、资产负债表改进的理论分析
(一)现实的选择:双重计量模式
在当今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中,“计价”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会计计量和财务报告质量。回顾历史,会计计量模式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是争论的焦点。20世纪30年代末,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提出以历史成本为会计主要计量属性的观点被会计界广泛地接受,标志着会计信息建立在可稽核的具有客观证据的基础之上。直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了严重的储蓄与贷款危机,证明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成本难以反映经济现实情况,FASB率先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义为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引入公允价值。200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和现值》(SFAC7),提出公允价值计价的概念。2006年9月,经过多年的准备,FASB正式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公允价值计量》(FAS157),完整地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暴露出了一些计量技术的缺陷,金融界以及一些审慎监管部门都将公允价值计量认为是金融危机的祸首,使得公允价值计价受到质疑,但是现实告诉我们,美国FASB并没有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并于2009年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随着投资者决策信息的需求深化,现实再一次选择了公允价值计价,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公允价值达成一致共识,共同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最新规定,说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认可。
在会计目标上,历史成本计量反映的是受托责任观,其特点是代表过去的市场价格,排除了主观估计的可能,强调的是客观、如实反映和可检验性,但是其局限性是只面向过去,缺乏相关性和预测性。而公允价值计量更多地反映决策有用观,注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面向未来,强调结果的公允性。基于决策有用性,FASB将资产的主要特征定义为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选择了会计计量的价值观而非成本观。黄中生[8]认为,对资产采用成本计量的问题是导致了账面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相差大,但是并不是所有资产都能采取价值计量。毛新述、戴德明[9]也认为,在资产报告时应当着眼于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取得资源时流出的对价或摊余金额(成本观)。另外,投资者对于证券的权益估计也是基于决策相关性的,因此采用资产价值观计量将使会计信息更有用。同时,朱凯[10]等已有经验研究亦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历史成本更能提供价值相关的信息。刘浩[11]等、罗楠[12]等在资产负债表的契约职能上,也证明了公允价值对债务契约、薪酬契约更具契约有用性。但是,在实务界公允价值计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阶段我国新兴的市场环境下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有一定的困难。刘永泽[13]等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四年以来,全国只有27家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张敏[14]等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调查也表明,约半数的被调查企业高管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会导致利润操纵的问题,且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遇到首要问题是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
因此,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热议。反对者认为,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必须进行估计,而估计的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并容易引发利润操纵。另一方面,支持者认为,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并不影响其可靠性,财务报告在采用公允价值带来的相关性的效益增加超过了可靠性降低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姜国华[15]等研究指出公允价值方法追求的是信息的准确性,认为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比可靠性更重要,使用公允价值方法不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综上所述,基于决策有用观、资产价值计量观以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本文认为与此一致的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基于我国现阶段不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对于全部资产采取现行市价的公允价值计量无论是计量技术还是市场环境都没有达到要求。例如对于经营性资产来说,为了要反映资产的受托责任,价值计量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采取以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双重计量的混合模式是适合的。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披露的必要性
最早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是弗里曼(1984),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简而言之,利益相关者就是组织为了实现目标必须依赖的要素资本投入者。不少学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比“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更具优势,更受资本市场欢迎。如前文所述,财务报告呈报的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的投入贡献和其应分享的收益,那么与各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要素资本必须要在财务报表列示出来,以反映企业资本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为财务报告达到决策有用的目标。早在2001年,罗福凯、连建辉[16]就已提出要素资本理论,厘清了技术与人力资本、物质设备及自然资源资本、信息资本、知识资本的区别,为知识资产要素进入资产负债表计量和列报提供了理论基础。继而,徐春光[17]也认为,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之处在于资产的计量没有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未能揭示出股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信息,尤其是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因此这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合理的预期。综上所述,企业经营是产权价值通过市场配置的过程,各利益相关者一方面承担资本出资义务,另一方面拥有权益要求权,财务报告需要反映这些要素资本的投入和产出。所以,本文认同罗福凯、[1]王竹泉[7]等的观点,认为知识资产、技术资产、人力资产等与利益相关者的所有权资产需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列示。在新经济环境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优化资产负债表内容列报将有利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目标的实现。
四、资产负债表的改进设计
如前文分析,基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双重会计计量是现行财务报告计量的必然选择,而且在现阶段我国国情下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不对两种计量属性进行一定的区分,在具体的财务报表中列示的合计数包括了预期价值计价(公允价值)和投入实际计价(历史成本)会引起报表使用者的混淆,不利于其信息使用。[6]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的两种模式,分别设置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的栏目。对于需要采用预期(未来)价值计量的资产,应在公允价值栏列示;对于需要采用投入实际成本计量的资产应在历史成本栏列示,虽然最后合计栏仍然把两个栏目合并加总,但是,这样的好处是由于分栏的存在,使得财务报告使用者不至于只有合计栏而混淆估计数和实际数,更有利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体现。
各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投入资本要素,一定程度地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目的是为了分享企业经营的成果和收益。因此,财务报告要体现决策有用观,需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要素和其对企业的要求。首先,本文对资产负债表中各要素项目按照利益相关者分类进行披露。具体来说,与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股东、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公司员工、客户和分销商、债权人、供应商、政府以及二级市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有各种契约关系,他们有权益分享的要求,具体的分析不详细论述,见表1
其次,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设计。在资产的分类方法上本文借鉴了李心合的方法,将资产分成硬资产和软资产。硬资产是指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被企业利用的有形资源,而软资产是指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本文基于硬资产和软资产二维分类进行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设计,硬资产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注重可靠性,偏重反映受托责任;而软资产主要采用公允价值的市价计量,注重相关性,偏重反映预期(未来)信息。但是,本文将本应归入硬资产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短期投资(金融资产)、长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等)归入软资产中,为的是方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区分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计量,这样能使资产负债表可靠性和相关性兼顾起来。在二级分类上,本文再对硬资产和软资产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类在资产负债表左边列报,同时,将软资产分为社会资产(主要是来自政府的补贴)、人力资产(包括普通工人、高级管理人员人数和薪酬总额)、知识资产(包括商誉品牌、商标权以及购买知识产权支出等)和技术资产(包括企业形成或外购的专利专有技术等)。
再次,对于资产负债表的右边设计,本文认为,传统报表的负债和权益本质上相当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权益价值的要求权。因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本文将这部分统称为“权益来源”,并将其区分为“货币权益”和“非货币权益”。非货币性权益的设置一来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资产要素来源的事实,因为现今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再主要依赖于劳动、土地、设备、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相反,技术、信息和知识逐渐成为企业发展必备的生产要素。这些资源大多是非货币性资源,例如信息资产的获取更多地是依赖社会网络资源,以及政府资源等方面。所以,资产负债表有必要反映非货币性资源的来源,方便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估价,但是难点同样是计量的问题,这需要后续的深入研究。对于“非货币权益”在二级分类上,也是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类。具体设计见表2。
需要具体说明的是,本文将政府投入的补贴形成的资产归入了社会资产中披露,同时在资产负债表右边的“与政府、社区有关的权益”下设置“社会责任”项目。在收到政府补贴时,一方面记录资产,同时一方面记录权益。
五、结论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重要的会计目标,财务报告是其重要的信息载体,是连接企业和投资者的信息纽带。在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而对财务报告的改进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认为,在现阶段,保持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双重计量的模式是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资产负债表的改进结合了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的双栏披露,更加注重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结合利益相关者角度,对于资产负债表要素进行了分类列报,以便于各利益相关者使用财务报表信息。但是,本文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第一,改进后的财务报表编制成本较高,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信息需要更多的加工整合,成本与经济效益需要进一步讨论;第二,关于“软资产”和“非货币权益”的计量问题,这需要依赖于完善的资产估价市场和客观公允的第三方鉴证机构,也需要会计准则和法律等各方面的完善。因此,这些都是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
收稿日期:2013.10.6
标签:资产负债表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财务报告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权益资本论文; 会计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