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宝经”元初古经的意义_道藏论文

再论《灵宝经》之中“元始旧经”的含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灵宝论文,元始论文,含义论文,再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的道教研究之中,《灵宝经》的成书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①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历史上《灵宝经》实际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并没有完全解明道教关于《灵宝经》的成书和出世过程的传说,甚至有时将历史和教理混同在一起讨论。在《灵宝经》的教理之中,所谓的“元始旧经”到底指代哪些经典?为什么被称为“元始旧经”?还有,依照《灵宝经》的教理,这些元始旧经是在何时成书?编撰者又是谁?曾经在何时出世?对于这些看似基本的问题,前学给出的解释尚有很多矛盾之处。最主要原因是,将道藏中收录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等元始系《灵宝经》错误地等同于“元始旧经”。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灵宝经》是典型的镶嵌式结构,即一种“大经”中有“小经”的结构,如果道藏收录的元始系《灵宝经》等存在于人间的经典是“大经”,那元始旧经就是其中的传说保存于天界的“小经”,“大经”记述的是元始天尊等神格传授作为“小经”的元始旧经的经过和内容。实际上,类似结构在文学创作领域并不少见,人们所熟知的《十日谈》、《一千零一夜》等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结构即与之类似。所以,基于《灵宝经》的镶嵌式结构,笔者想重新分析《灵宝经》之中有关元始旧经的成书和出世的传说。

       一、关于陆修静的《灵宝经》分类的误解

       《云笈七籤》卷四收录了刘宋陆修静于元嘉十四年(437)创作的《灵宝经目序》,其中说:

       今条旧目已出,并仙公所授事。注解意疑者,略云尔。②

       一般据此认为,《灵宝经目》之中《灵宝经》被分为元始旧经和葛仙公所传授的经典。还有,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表》之中,也提到了“元始旧经”和“仙公所禀”的区别:

       然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③

       再看梁代宋文明《通门论(拟)》所记载的陆修静于泰始七年(471)编纂的《灵宝经目》,在元始旧经的经目之后,陆修静列举了一组新经的经目,并有如下注解:

       右十一卷,葛仙公所受教戒诀要及说行业新经。都合前元始,新旧经见已出者,三十二卷真正之文。今为三十五卷,或为三十六卷。④

       该《灵宝经目》似乎也将《灵宝经》分为了“新旧经”,即“葛仙公所受教戒诀要及说行业新经”与“元始旧经”。

       正是基于上述的陆修静的《灵宝经目序》、《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表》和《灵宝经目》的记载,迄今的学者普遍认为《灵宝经》分为两类,即元始旧经和仙公新经。当然,不同学者使用的称呼略有不同,但实质上依然是这两类。而《灵宝经目》的前半部正是元始旧经的经目。也就是常说的“旧目”,其先是“真文赤书二卷……”等短的经典名和卷数,然后是陆修静标注该经典是否已经出世,接着是“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经二卷……”等长的经典名和卷数。一般的理解是,前面短的经典名是玄都紫微宫的元始旧经的简称,后者为经典的正式的名称。⑤或者,认为前面短的经名是天上的元始旧目中的经名,后面长的经名是当时出世的经典写在卷首的经名。⑥就是说,元始旧经原本保管于天上的玄都玉京山紫微宫,后来出世于人间。虽然经典名和卷数与“旧目”的记载不同,但从内容上来看则是同样的经典。

       但是,如果按照《灵宝经》的教理,上述关于“元始旧经”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元始旧经是指代《真文赤书》等短经典名的经典,“旧目”也是指短的经典名的目录,《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经》等长经典名的经典,也就是刘宋陆修静和今天的我们所看到的经典,不等同于元始旧经。这里为了区别二者,出于讨论的方便,将《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经》一类的经典称为元始系《灵宝经》。⑦元始旧经与元始系《灵宝经》之间的不同,不仅仅是经名和卷数的不同,二者在经典成书时间和经典内容上也不一样,不能视为同样的经典。

       二、元始旧经与元始系《灵宝经》的区别

       首先,从教理上的成书时间来看,元始旧经与元始系《灵宝经》是不同的,元始旧经要早于元始系《灵宝经》成书。见《灵宝经目》可知,三十六卷的元始旧经也被称为“十部妙经”,而关于作为十部妙经的元始旧经的成书时间,《太上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之中说:

       元始天尊答曰:汝见真文在光中不?此文以龙汉之年出于此土,时与高上大圣玉帝撰十部妙经,出法度人。⑧

       据此,元始天尊在龙汉之劫与高上大圣玉帝共同编撰了作为元始旧经的十部妙经。

       除了《灵宝经》本身的内容之外,通过后世道士编撰的《灵宝经》相关的经典,也可以确认元始旧经成书于龙汉之劫。如唐代《洞玄灵宝玄门大义》的《释威仪第七》写道:

       三元本有威仪俯仰之格三千四百条。龙汉之后,文多不备。今所出有二百四十条,此以末世不堪,故略不传耳。⑨

       据此,元始旧经的《三元威仪自然》成书于龙汉,当时有三千四百条。还有南宋蒋叔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三说灵宝斋法的啓祝之辞和威仪等内容全部源自龙汉时期成书的元始旧经:

       右灵宝斋法,具载十部飞天妙书,其启祝愿念懴谢之词、威仪俯仰登降之格,皆龙汉旧文,不可改。⑩

       而世间流传的元始系《灵宝经》,正如陆修静《灵宝经目序》所说:

       夫灵宝之文,始于龙汉。龙汉之前,莫之追记。延康长劫,混沌无期,道之隐沦,宝经不彰。赤明革运,灵文兴焉。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周,又复改运,遂积五劫。迨于开皇已后,上皇元年,元始下教,大法流行。众圣演畅,修集杂要,以备十部三十六帙。(11)

       结合前引《太上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的内容可知,龙汉成书的“灵宝之文”或者“宝经”是指代作为经典的元始旧经。而“开皇已后、上皇元年”成书的记录元始天尊宣教经过和内容的是元始系《灵宝经》,元始旧经比元始系《灵宝经》更早成书。

       在元始系《灵宝经》之中,元始天尊是最高的神格,而从这个神格名也可以推测出元始系《灵宝经》不会是在龙汉之劫,而是在开皇之劫或者上皇之劫创作成的。因为,依据《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元始天尊在龙汉之劫,以“无形常存之君”的称号出世宣教,其后赤明之劫以“无名之君”的称号出世宣教,在开皇之劫和上皇之劫则以“元始天尊”的称号出世宣教。元始系《灵宝经》之中使用“元始天尊”这个称号,也佐证了元始系《灵宝经》在开皇之劫和上皇之劫成书。

       关于元始旧经早于元始系《灵宝经》成书,通过元始系《灵宝经》成书之中所见的“今”和“旧”的区别也能确认。元始系《灵宝经》之中经常能看到旧文、旧经、旧典等说法,其实这些都是指代元始旧经。其“旧”所指代的时间,就是龙汉之劫。还有,元始系《灵宝经》之中也经常能看到“今”,其指代的时间就是该经典成书的开皇之劫或者上皇之劫。因为,元始系《灵宝经》之中记载的元始天尊等神格宣教发生于开皇之劫或者上皇之劫,所以其中的“今”当然指代开皇之劫或者上皇之劫。而成书于龙汉之劫的元始旧经对于元始系《灵宝经》而言是时代更早的经典,所以元始系《灵宝经》称之为旧文、旧经、旧典等。如《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写道:

       五帝真符以元始同生,旧文今秘于玄都紫微宫。(12)

       说五帝真符与元始天尊一同出现,当时的旧文今(上皇之劫)藏于天上的紫微官。保存于紫微宫的五帝真符是“旧文”,因为收录该五帝真符的十部妙经的成书是在龙汉之劫。而《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使用的“今”,因为依据该经卷上记载,元始天尊向太上道君传授《灵宝五篇真文》,是发生在“今三天戾运,六天道行”的上皇之劫。(13)

       还有,元始系《灵宝经》的《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写道:

       今当更为上智童子开诸法门,申明龙汉玄都旧典九幽玉匮女青玉文,拔度幽牢地狱,积夜寒乡,三涂五苦,饿鬼死魂,令悉见光明。(14)

       其中明确说要元始天尊现在要向上智童子传授龙汉之劫成书的玄都紫微宫的旧典,所以可知旧典就是龙汉之劫成书的元始旧经。不难发现,如果认为元始系《灵宝经》本身就是元始旧经,那经典之中的时间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

       至此,元始旧经被称为“元始旧经”的原因也可以明确了。就是说,元始旧经成书的最初的正式的称呼是“十部妙经”,成书于龙汉之劫,对于在开皇之劫或者上皇之劫等成书的元始系《灵宝经》而言,十部妙经是过去劫成书的旧的经典,所以被称为“旧经”,十部妙经的经目也被称为了“旧目”。陆修静的《灵宝经目》等之中所见的“元始旧经”和“旧目”的称呼也是依据的元始系《灵宝经》对就是龙汉成书的十部妙经及其经目的称呼。

       其次,从经典内容来看,元始旧经和与元始系《灵宝经》也是不同的。元始系《灵宝经》记录的是元始天尊等神格用元始旧经进行宣教的经过和内容,而元始旧经是其宣教的内容。以《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为例,可知二者在内容上的不同。

       按照通常的观点,《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这部经典是“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三十六卷”之一,是被保管于天上的紫微宫的元始旧经。但通过这部经典卷上相当于序的部分说:

       是时上圣太上大道君……诣元始天尊金阙之下,请受《元始灵宝赤书玉篇真文》……(天尊曰:)玄科有禁,不得便传。君自可诣灵都紫微上宫,视天音于金格,取俯仰于神王也。(15)

       据此,太上道君拜访元始天尊,请求元始天尊传授《灵宝五篇真文》,而元始天尊说,天上的戒律规定不能随便传授,你可以自己去紫微宫取经。据此,《灵宝五篇真文》保存于天上的紫微宫,可以推测其就是元始旧经的内容。就是说,元始系《灵宝经》的《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经》记录的是元始天尊向太上道君传授元始旧经的《灵宝五篇真文》的经过和内容,经中收录的元始旧经的《灵宝五篇真文》是其宣教的内容,上面所引用记录宣教的经过的序的部分,当然不是紫微宫所保管的元始旧经的内容。

       《灵宝经目》之中元始旧经与之后对应的出世的经典的关系,不是说出世的经典就等同于元始旧经,而是说该元始旧经被收录于与之对应的出世的经典之中。换而言之,元始旧经并没有独立出世的,而只是作为元始系《灵宝经》的内容而出世。所以,《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记录的是太上玄一三真人向葛仙公进行宣教的经过和内容,其无疑是一部典型的仙公系《灵宝经》。成书于开皇之劫和上皇之劫的元始系《灵宝经》不应该出现葛仙公的名字,成书于龙汉的元始旧经更不会有葛仙公的名字,陆修静当然应该清楚这点,但在《灵宝经目》之中依然与元始旧经的《法轮妙经》对应,其原因就是陆修静认为该经典的太上玄一三真人宣教内容就是源自元始旧经的《法轮妙经》。

       陆修静把仙公系《灵宝经》与元始旧经对应,是为了让更多的元始旧经出世,承认部分仙公系《灵宝经》之中收录的也是元始旧经的内容。(16)当然,该做法之所以被接受,原因就是《灵宝经目》之中元始旧经与之后对应的出世的经典的关系,不是说出世的经典就等同于元始旧经,而是说该元始旧经被收录于与之对应的出世经典之中。

       此外,一部元始系《灵宝经》可以收录不同元始旧经的内容,从这点也能发现《灵宝经目》之中元始旧经和与之对应的元始系《灵宝经》不是内容完全相同的经典,二者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开篇出现的太上道君向王龙赐宣教的十戒和十二可从,不是元始旧经《玉诀妙经》的内容,而是应该是另外一部元始旧经《智慧大戒上品》的内容。还有,元始旧经的《二十四生图》,不仅被收录于元始系《灵宝经》的《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也被仙公系《灵宝经》的《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卷下所论述。

       三、关于元始旧经的成书经过和作者的传说

       元始旧经的明显的特征是重视天文,即认为《灵宝经》源自天文,而不是由人创作的。(17)在梁代宋文明《通门论(拟)》所载《灵宝经》十二类的分类之中的本文就是天文,是元始旧经的核心内容。

       根据梁代宋文明《通门论(拟)》中所载陆修静关于《灵宝经》十二类的说明,天文即自然天书八会之文,一共一千一百九字,分为六百六十八字的《灵宝五篇真文》,(18)二百五十六字的《三十二天内音玉字》,六十三字的《真一食五芽天文》,(19)以及一百二十三字的无法解读的天文。(20)关于这些天文的形成,前学已有大量研究。简而言之,这些天文是自然出现的,一般在宇宙混沌之时就已经存在,或者与宇宙同时诞生,由气所构成,非元始天尊创作。

       那么,自然而生的由气构成的天文如何成为经典的元始旧经的呢?还有,元始旧经之中,除了本文之外,还有其他的如戒律、科仪等天文之外的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前面引用过的《太上灵宝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说,元始天尊在龙汉之劫与高上大圣玉帝撰十部妙经,出法度人。还有,唐代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二写道:

       洞玄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今依元始天王告西王母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21)

       这里的洞玄是指代十部妙经的元始旧经,而灵宝君相当于元始天尊,所以也是说十部妙经是元始天尊所出示,由高上大圣玉帝负责撰写记录。而元始旧经的经目,也就是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载的三十六卷的元始旧经的经目,是元始天王传给西王母的。

       此外,《云笈七籤》卷六写道:

       元始天王告西王母曰: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有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是灵宝君所出,高上大圣所撰。(22)

       其内容与《道教义枢》的上文类似,也记载了元始天王告诉西王母,三十六卷十部妙经的元始旧经是元始天尊所出示,由高上大圣撰写。

       由此可以明确,《灵宝五篇真文》等天文虽然是在龙汉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在龙汉之时,元始天尊开始宣教,由高上大圣玉帝记录其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被称为元始旧经的十部妙经。因此,从按照《灵宝经》的所载传说,元始旧经的十部妙经的作者是元始天尊和高上大圣玉帝。当然,其中元始天尊的作用更为重要,宣教了包括天文、戒律、科仪等内容,高上大圣玉帝主要是负责记录整理。最后形成的十部妙经,如《灵宝经目》所载,“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皆克金为字,书于玉简之上”,永远地保存于紫微宫中。

       四、元始旧经的数次出世

       在元始旧经成书于龙汉之劫,而元始天尊也从龙汉之劫开始用元始旧经宣教,元始旧经也随着元始天尊的宣教而数次出世。元始系《灵宝经》的《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之中说,龙汉之劫,元始天尊号称“无形常存之君”,出世教化一切。之后,进入宇宙秩序崩溃的延康之劫。再到赤明之劫,宇宙的秩序恢复,元始天尊号称“无名之君”,再次出世教化一切。之后,宇宙的秩序再次崩溃。当进入开皇之劫的时候,宇宙秩序恢复,元始天尊号称“元始天尊”,再次开始宣教。而经过半劫,到了上皇元年,元始天尊有周游各国度人,诸天男女有开始堕落,并受到惩罚,元始天尊为了救度可救之人,又向太上道君宣教。(23)还有,元始系《灵宝经》的《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之中,也记述了元始天尊在不同的劫运宣教元始旧经,与《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内容基本一致。(24)

       关于元始旧经的出世度人,之前引用的陆修静的《灵宝经目序》也说,十部妙经的元始旧经,成书于龙汉。延康之时,元始旧经被隐藏。赤明之时,元始旧经又兴起。开皇之后,在上皇元年,元始天尊进行宣教,众真整理编集天尊传授的十部妙经的内容,并添加杂要的内容。因此,概括各经典的说法,似乎元始天尊曾经在龙汉、赤明、开皇、上皇这四个劫出世度人。

       五、元始系《灵宝经》的出世

       刘宋时期元始旧经的出世,基本都是作为元始系《灵宝经》的元始天尊等神格宣教的内容而出世的,当然,也有个别经典是收入仙公系《灵宝经》出世的。(25)因为仙公系《灵宝经》记录的是太极真人等对葛仙公的宣教等内容,所以排除葛氏后人增添的内容,其在教理上的成书时间就是在葛玄的时代,即三国吴。因此按照教理的说法,刘宋时期出世的不是仙公系《灵宝经》,而应该是收录元始旧经内容的元始系《灵宝经》。

       事实上,元始系《灵宝经》在开皇之劫或者上皇之劫成书之后,也曾经被收回到了天上,没有在世间一直流传。就是说,不仅是元始旧经存在成书之后被收回天宫,然后再出世的情况,元始系《灵宝经》也存在成书之后被收回天宫,然后再出世的情况。而元始系《灵宝经》被收回天宫和再次出世,是与上皇之劫中三天和六天的对立有关。

       如《灵宝经目序》的“上皇之后,六天运行,众圣幽升,经还大罗”一句所说,在上皇之劫,进入六天的统治,后来到了“龙精之后,续祚之君,罢除伪主,退翦逆民,众道势讫”的时候,元始系《灵宝经》重新出世,其收录的元始旧经内容也随之出世。“龙精之后,续祚之君”正是指代刘裕,见刘宋初期天师道经典《三天内解经》可知,刘宋的天师道将《灵宝经》吸纳为自派的经典,将“灵宝出世”宣扬为刘宋政权建立的祥瑞。(26)而元始系《灵宝经》之中,元始旧经的出世与三天和六天的对立有关系,这应该是刘宋天师道的《三天内解经》中“三天”的思想(27)的影响。如《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说因为“三天戾运,六天道行”,所以元始旧经的《灵宝五篇真文》不能出世,要等“三龙之后,庚子之年,杂气普消”之时才能出世。还有,《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卷四也可以看到“三五周竟,万道势讫,大圣隆兴,下世度人,诛罢伪座,退翦逆民”(28)的说法,其内容与陆修静《灵宝经目序》非常一致,所以不难推测出这样的赞美刘裕的元始系《灵宝经》应该是经刘宋天师道的道士改编而成的。

       六、结语

       元始旧经的成书和出世可以说是《灵宝经》的教理体系之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纠正长期以来关于元始旧经的误解,对将来的《灵宝经》的教理研究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也会对关于《灵宝经》历史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如仙公系《灵宝经》之中出现了各种对旧经的引用,也不是说其一定参照了先成书的元始系《灵宝经》,而是说明仙公系《灵宝经》也是使用了镶嵌式结构,从编纂的一开始就宣扬其内容源自天上的旧经而已,这点与元始系《灵宝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无法以此断言提到旧经的仙公系《灵宝经》的历史真实的编纂时间就一定晚于元始系《灵宝经》。(29)并且,尽管大多数《灵宝经》都是以该教理体系为思想背景创作而成的,但有些则不能明确地看到这种思想背景,这也可以作为分析经典在历史上的编撰时期的依据之一。

       注释:

       ①参见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编第三章“《灵宝经》的于形成”,Stephen R.Bokenkamp,“Sources of the Ling-pao Scriptures”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r of R.A.Stein,Michel Strickmann,ed,Bruxelles:Institut Beige des Hautes

tudes Chinoises,1983,Vol.2,pp.434—486,大渊忍尔著《道教とその経典》,东京:创文社,1997年,第二章“霊宝経の基礎的研究—敦煌鈔本霊宝経目を中心として”,刘屹:《古灵宝经出世论——以葛巢甫和陆修静为中心》,《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②《道藏》第2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出版,1988年,第20页。

       ③《道藏》第9册,第839页。

       ④敦煌资料P.2256,参见李德范辑《敦煌道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第2510页。

       ⑤大渊忍尔著《道教とその経典》,第80页。

       ⑥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第149页。

       ⑦小林正美最早提出不按照陆修静的分类,而根据经典中主要神格的不同,将《灵宝经目》中的经典分为元始系《灵宝经》和仙公系《灵宝经》,但元始系《灵宝经》被认为就等同于元始旧经。参见小林正美著,李庆泽《六朝道教史研究》,第135—145页。而本文使用“元始系《灵宝经》”的称呼专门指代存在于人间的经典,用来与“旧目”所载的元始旧经相区别。

       ⑧《道藏》第1册,第799页。

       ⑨《道藏》第24册,第738页。

       ⑩《道藏》第9册,第576—577页。

       (11)《道藏》第22册,第19页。

       (12)《道藏》第1册,第787页。

       (13)《道藏》第1册,第776页。

       (14)《道藏》第6册,第260页。

       (15)《道藏》第1册,第775页—776页。

       (16)小林正美指出存在仙公系《灵宝经》被移入“旧目”部分的情况,参见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第158—161页。

       (17)关于《灵宝经》中所见的天文的概念,参见王承文著《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六章第三节“灵宝‘天文’的宗教神学渊源及其在中古道教经教体系中的重大意义”,以及谢世维:《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一章“天文与出世:道教经典结构模式”。

       (18)《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所载的秘篆文版本的《灵宝五篇真文》的字数是六百七十二字,这是正确的《灵宝五篇真文》的字数,《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所载的六百六十八字的释文有误,应该是被陆修静修改的。参见王皓月:《基于秘篆文的〈灵宝五篇真文〉合校》,苏州穹窿山上真观“铁竹道人施道渊与江南道教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

       (19)应为六十四字,收录于元始系《灵宝经》的《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下。《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下也有收录,称之为《皇人太上真一经诸天名》。

       (20)照陆修静之前写下的数字计算可知,其是一百二十二字的误写。还有,虽然陆修静说该一百二十二字没有音解,但其应该是指代始系《灵宝经》的《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的九十六字的秘篆文写成的三篇的《三部八景玉文》与元始系《灵宝经》的《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的十六字的秘篆文写成的《灵宝黄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中元天文》。

       (21)《道藏》第24册,第813页。

       (22)《道藏》第22册,第34页。

       (23)《道藏》第1册,第803页。

       (24)《道藏》第6册,第886页。

       (25)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第158—161页。

       (26)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第154页。

       (27)关于刘宋天师道的“三天”的思想,参见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第459—485页,及小林正美著,王皓月译《中国的道教》,齐鲁书社,2010年,第52—56页。

       (28)《道藏》第2册,第562页。

       (29)目前,依然有学者试图用这种方法证明所谓的“旧经”早于“新经”成书。王承文:《古灵宝经“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考释——兼对刘屹博士系列质疑的答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77—94页。

标签:;  ;  ;  ;  

论“灵宝经”元初古经的意义_道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