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持人:张悦
嘉宾:陈婕 周凌 周伟 蒋文杰
主持人:各位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参与语文知识教学的讨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张志公先生在谈到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及其影响的时候,指出传统语文教学“忽视知识教育”(张志公《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不教系统的语文知识……其结果是语文教学长期停留在‘粗放经营’的状态,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没有多大的突破。选本教学的办法,一直影响到现在,无非是在旧的基础上加上些新的内容,所谓旧瓶装新酒而已”(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那么,到了21世纪,这样的现象是否改善了呢?我们对语文知识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是否与时俱进了呢?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是否寻找到了更适合传授语文知识的形式呢?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更有效地教授语文知识呢?
蒋文杰:我先说说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疑惑吧。在上《沂水春风》一课时,讨论子路其人的时候,孔子到底怎么看子路的,是褒是贬?课文对“哂”字的注释只是“微笑”,但“哂”有微笑和讥笑两义,褒贬不同。再有“率尔”一词的理解也可褒可贬,贬义的子路做事冲动,不经大脑,《〈论语〉选读》中就译为“不管不顾”,课后“文言练习”部分则说: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褒义的子路直率,有啥说啥,是个耿直的性子。
主持人: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应该放在具体语境中,孔子不是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如果让学生再深一步辨析,那么“哂”的是“其言不让”,就是说话不谦虚,对他的志向还是颇为认同的。
蒋文杰:您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但对子路这个人物的赏析是否可以更丰满点呢?《〈论语〉选读》教材第2版附录一的《孔子年谱》中特意这样点明:据此年谱,侍坐四人,曾皙小孔子5岁、子路小9岁、冉有小29岁、公西华则小孔子42岁。那么,性格上说,子路确实冲动,但这个课堂氛围,可不像我们现在的班级,同学的年龄差不多。他们四人都可以分成老中青三代人了。在这种场合,子路作为师兄,几乎可以说和孔子是一代人,他不先来说,谁来说呢?孔子问志之前不也说了吗:“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本就存在着年龄的代沟,孔子想让弟子放开顾虑,畅所欲言,子路不领头谁领头呢?
由此,同样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子路也是先说的,颜渊之父和曾皙同年,亦是孔子弟子,颜渊和冉有同年,小子路20岁整一辈儿。按着长幼之序,子路先言也是理所当然的了,他有责任起到一个模范带头的作用。没有子路做这抛砖引玉的活儿,这谈话也就无从延续了。
主持人:对,从年龄差距这一发现入手,我们重新审视子路,那么,就大可不必揪着子路的性格不放,可以从更大的背景思考这一问题。而这一背景内容所涉及的就属于我们今天要谈的“语文知识”范畴。
周伟:关于语文知识的构成,我个人赞同湖南师大周庆元教授的观点,语文知识主要分为四个系列:语言学支撑的汉语知识系列(多为陈述性知识)、文章学和写作学支撑的文章读写知识系列(多为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文学史、文学理论支撑的文学鉴赏知识系列和源自口语交际实践的经验提升与理性归纳的口语交际知识系列。蒋老师说的年谱中的内容就与文学史相关。
主持人:这些知识确实都表现出价值中立性、内容客观性和普遍规律性等科学性特征,语文知识是有科学性依据的。
周凌:这是从学科知识或者说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分类的。现在语文界学者如王荣生教授等对语文知识是这样来界定的,他们将之描述为“宽式”和“窄式”。宽式: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窄式:语文知识是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称之为“学校语文知识”。
主持人:这是从语文教学论角度来界定的,这样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向,也明确了我们语文知识教学要教的内容,这有助于语文知识教学课堂形态的改进。那么,现阶段语文知识教学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周伟:我认为,出在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缺乏教学机智、方法和手段,显得机械呆板,终遭人指摘。
陈婕:我比较认同周伟老师的意见。语文知识体系涵盖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知识不需要教,而是让我们反思语文知识该如何教。
如果我们单纯为掌握语文知识而教语文知识,那么就是教学的舍本逐末。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量枯燥的语文知识,那更是违背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初衷,对语文学习几乎毫无用途。正如有些学生即使知道主、谓、宾、定、状、补这些概念,却不知道怎么用,当遇到文言句式的判断时,单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旦换一个语境,又只能是一脸茫然。
周凌:从课堂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三种现象:一是语文知识教学没有与语文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有教师在上《牲畜林》结合课文内容讲好“延迟”手法后,马上就说这些情节构成了小说的结构,而这一结构就是“容器”,其实学生是不懂的。“容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卡尔维诺选择“牲畜林”作为“容器”,是因为生活那些事件都发生在“牲畜林”,而且这些事件被作者以“延迟”的手法作了巧妙处理,从而构成了小说的线性结构,而正是这种叙事结构形式将作者“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的创作主题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应将具体故事情节与“容器”这一语文知识结合起来,逐步展开学习活动。二是语文知识教学与教学目的不一致。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教师大讲词的词牌和平仄,也有教师重点介绍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来佐证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情怀。三是教学只是从语文知识的概念出发,机械硬套。比如教学朱启平的《落日》,先搬出新闻通讯的若干要素,然后组织学生在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一一对应。
主持人:周伟老师和陈婕老师谈的内容涉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周凌老师谈的三种课堂教学现状涉及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课程内容三个层面的内容。我们思考解决语文知识教学问题,应该从语文教学整体性入手,作系统性考虑。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最好有具体的课例。
陈婕:我们可以先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得要有趣。知识很多时候是抽象的,常常给人枯燥的感觉,而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是没有真正领会语文知识的魅力,其实每个语文知识点在教学中都应该是灵动的。拿修辞来说,若借古诗的教学落实谐音、双关的手法,会使语文知识教学充满趣味。比如“枝”与“知”,我们可以举“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晴”与“情”我们可以举“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即景即情,借谐音双关含蓄而巧妙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二是教得要有用。语文知识的学习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语法,分析句子成分,是为了更好地避免语病,是为了让语言表达更为得体;学习表现手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欣赏与写作,倘若我们不讲古诗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学生就很难真正读懂诗歌,更谈不上鉴赏了。
三是教得要有味。知识是经验的固化,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知识本身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那么语文知识的教学也会具有浓浓的文化味。
师:为什么“再接再厉”这个是“厉”而不是写“励”?
生1:“再接再厉”的“厉”难道不是鼓励他继续吗?
师:那我们弄清“厉”的来历吧。这个“厉”通“砺”,“砺”是磨刀石的意思。金就砺则利,活用为动词就解释为“磨”,“再接再厉”意为一次又一次的继续努力,与“劝勉”“振作”无关。
周伟:我认为要抓住“语文知识”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在《听听那冷雨》的教学中,必然会关注文中大量的叠词的使用,关注到句式的变化。
师:你还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生1:我喜欢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好像听到一首歌一样。作者就像音乐家一样,用了叠词叠字,有音乐美。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有情感地诵读。)
师:你能说说叠词给你怎样的感受吗?
生1:特别柔美。
师:你呢?
生2:我喜欢这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读这些短语短句,好像有跳跃的感觉。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2诵读,很有节奏感。)
师:读得真不错,这些短语短句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
周凌:语文知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体现在课程与教材层面,也就是通过语文教材(文本)内容的教学来促成语文知识的传递。
师:请一个同学读《清兵卫与葫芦》第28~36段,“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不敢做声”,其他同学理一理故事情节。
教师呈现(PPT1):
(1)清兵卫上课玩葫芦,被教员发现;(2)教员 的兴趣爱好;(3)教员没收葫芦;(4)清兵卫很害怕地回家;(5)教员家访找清兵卫的父亲,父亲不在家;(6)教员把清兵卫的事情告诉他母亲,母亲很害怕;(7)清兵卫害怕教员发现葫芦;(8)教员没有注意到葫芦而回去;(9)清兵卫松了一口气;(10)母亲抱怨清兵卫;(11)父亲回家打骂清兵卫;(12)父亲砸碎葫芦;(13)清兵卫不敢做声。
师:我们中国人说“惜墨如金,一字千金”。读这部分内容,似乎觉得情节上有点拖沓,你看这样情节是不是更简洁了,是不是志贺直哉水平不够,写得不够精练?那像下面这样写呢?
教师呈现(PPT 2):
(1)清兵卫上课玩葫芦,被教员发现;(3)教员没收葫芦;(6)教员把清兵卫的事情告诉他母亲,母亲很害怕;(10)母亲抱怨清兵卫;(11)父亲回家打骂清兵卫;(13)清兵卫不敢做声。
生1:如果这样写的话,小说读起来过于直白,没有什么变化。
生2:读起来没有味道,像白开水,一眼看得到底。
师:志贺直哉在这里将故事讲得波折四起:清兵卫上课玩葫芦被发现后,没有写教员的处理,先写教员的爱好,这是一折;教员家访找父亲,没有找到,二折;教员没有发现葫芦,清兵卫松口气,三折;父亲回家发现葫芦,全部砸碎,四折。
师:这样的手法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生3:“一波三折”。
师:这里用了“四折”。不让小说中的人物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到达设定的终点。这种手法,有个专门术语“摇摆”。那志贺直哉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4:故事情节在这样多次的摇摆中,显得内容上简单而丰富。
生5:情节紧张而曲折有看头,让人想看下去。
主持人:上面三位教师主要从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角度来解决语文知识教学问题。蒋老师,你有什么看法?
蒋文杰:语文知识相对而言是抽象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最好由形象的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体会,教师作适当点拨。比如《落日》一课中关于新闻通讯的真实性与主观色彩的认识,就可以这样处理。
师:课文有一部分好像还没被我们仔细研读过,是哪一部分?
生1:投降书脏了。
师:脏了什么意思?
生1:签错位置了。
师:为什么不重签一份?
生1:商量后决定的,表示对日本的藐视。
生2:文中说签字过程是“按预定程序”,预定程序中没重新这一步,大家也不愿意为日本重新来一遍。对日本的轻视。
师:同学们的阅读越来越仔细了,这点非常好!那这个细节换成别国记者会写吗?
生2:会。
师:为什么?
生3:基于新闻的准确性、真实性。
师:看来对新闻的特点比较深刻地记住了。那如果换成其他国家的记者,会像作者这样详细地把这个当成一个板块来写吗?
生3:不会。
师:那作者为什么详写这个细节?
生4:因为是中国人。作者说了“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显然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师:我们一起仔细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感情。
(生齐读)
师:作者在文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观情感,前面同学们说到的兴奋、激动,这里的幸灾乐祸,文中还有其他地方表现作者的情绪吗?
生:最后两段。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带着合适的情感读。
(生读)
师:怎样的情感?
生5:冷静、理智。
生6:有远见,有忧患意识。
师:作者在这篇通讯中加入了那么多的主观情感,会影响通讯的客观性、真实性吗?大家思考一下。
生7:不会,因为叙事过程还是很客观的。
生8:情感是适时而发的,而且通讯是允许有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的。
师(笑):很会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通讯是以客观、真实的叙述为主题,可以适当地加入其他手法。所以是允许有情感表达的,但前提是不影响事件的客观性。作者在叙述时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主观情绪,适时而发的一些抒情,也是恰到好处的。
陈婕:语文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如预习《琵琶行》时,学生不解“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间关”为什么解释为“鸟鸣婉转”,我们可以借此巧妙地插入联绵词的概念。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词素,两个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意义,它不能拆开理解,如此,望洋兴叹、首鼠两端这些冷僻难解的词语就好理解了,学生就不再似是而非,望文生义了。当然,在高三的复习课上将零碎的语文知识串起来,就形成了中学生语文知识体系,这也是达到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高效拓展的方法。
主持人:语文知识教学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周伟:我认为语文知识的落实,能够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更加准确深刻。学生在鉴赏古诗时遇到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手法的赏析,而是读不懂古诗。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介入古典诗歌的发展流变、古典诗歌的体制范式、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古典诗歌的知人论世等知识,以帮助他们从诗歌的最基本知识入手更准确地理解诗歌。
周凌:在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处理得恰当,能够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并为文本对话创设条件。比如《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句中,“沧”的意思解释为青绿色。这里是指“水”非常清澈,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干净非常美丽。渔父是隐者,他自然想脱开浑浊的世间,隐居于此。渔父的思想观点也就更为鲜明。
蒋文杰:我先说一个课例,执教《〈论语〉选读》: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我提问学生:根据参考译文,我们做弟子的学不到的,学不来的,做不来的是什么?或者也可以问“这”指代什么?
生1:诲人不倦。
生2: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生3:圣与仁。
师:“诲人不倦”有什么学不到的?
生4: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5:君子安贫乐道。
师:为什么要在“诲人不倦”前加“为之不厌”?
生6:孔子对己、对人是不同的。
生7:表现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的追求。
生8:这表现了孔子的远大目标:仁与圣。
三个方向的推导是共通的,与课文“学习与教育”的教学要求不同。不过也多了意外之思:孔子“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政治上的落魄;君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也是政治上的得失取舍;“仁者爱人”讲立人达人被归之于“修身”,但孔子为政以德,称德政也叫“仁政”,仁者“克己复礼”,儒者修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总言之,孔子之教,不离政治。他首先是个政治家。
周伟:蒋老师所举课例旨在说明,当不停地获取新知识时,我们的认识也在不停地变化,并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借助知识去推动认识、感受、思考。
主持人:四位老师讨论的话题涉及了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语文知识概念的理解、语文知识教学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知识教学的有效方法,以及语文知识教学的意义等方面内容。他们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活动,阐述了自己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认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关于语文知识教学,其实还有许多命题可以探讨,比如语文知识教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系、语文知识教学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关系、何种语文知识以何种课堂教学形态呈现是最适宜的等等。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参与语文知识教学这一话题的探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