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海绵城市是基于环保理念产生的城市建设理念,其最主要的体现是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与施工,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渗透,能够确保城市道路对于当前环境问题的应对能力更强。特别是在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趋势下,我们更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思考市政道路的设计要点,进而确保道路设计的灵活性,体现新时代市政道路工程的优势。
一、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海绵城市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这一理念产生的基础是环保背景,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的时代,人们生活质量已经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影响,所以对于环保问题也更加重视。随着大众意识的革新,绿化环保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的心中,也成为了各个领域工作改革的方向。对于建筑领域来说,面对新时代竞争愈发激烈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挑战,更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去思考未来的工作改革,而首先必须要明确海绵城市的概念。所谓海绵城市,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主要是指让城市如同一块海绵一样,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包括干旱、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即是具有更强灵活性的城市。特别是城市道路,在强降水情况下,如果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则无法做好对于积水、渗水等问题的应对。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道路,能够对大量降水之后存留的多余水分进行吸收、积蓄、渗透与净化等处理。而在城市雨水降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干旱,又可以释放强降水时期存蓄的水,确保对水源的合理利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范围的不断拓展,绿化面积越来越小,雨水处理问题也愈发得到重视,雨水径流产生的污染、洁净水资源的匮乏以及洪涝灾害的日益严重,都是我们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海绵理念去思考后续的城市建设,包括市政道路的设计与施工,这样才能够确保道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更好地应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维持城市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海绵城市理念基础上,城市道路建设的优化是重中之重,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当中,道路作为城市体系当中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范围不断拓展,城市发展节奏越来越高的时代,随着城市道路硬化率越来越高,市政道路路基所能够收集到的雨水量也越多越多,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这部分被收集的水资源,实际上在后续却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便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去思考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与建设,要利用生态化的设计手段去完成对于道路径流的收集,进而补充地下水源与路边绿化带的水源,完成对于城市生态的修复,得到更理想的生态环境效益,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具体的设计方法
(一)城市道路施工材料的筛选
市政道路的施工质量取决于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能够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渗透海绵城市理念,也与材料的选择有着直接关系。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为了提升设计质量,体现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系统的吸收、积蓄与调度能力,更要重视对于施工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一般来说城市市政道路系统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为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为了体现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实际针对城市道路系统开展设计的过程中,选择材料要考虑到城市道路的控水需求,要使用透水沥青路面组合方案去完成设计。一种途径是路面雨水从路面迅速渗透到基层,并且进入排水系统。另一种途径是让路面水先渗透进入到表面层,之后再进入到排水系统当中。这两种技术手段都能够得到较为理想的排水效果,但是却并未涉及后续的水处理。即是说多余的雨水在排放之后,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存储,因受到污染,所以也往往无法再利用。此外还有一种组合处理方式,便是让雨水从路面自然渗透到路基,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只适用于部分公园或是小区等车流量小、荷载量小的道路,因为雨水的自然渗透是缓慢的,如果在水没有完成排放之前,有大量车辆经过,便很容易出现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言蔽之要结合实际的施工需求去选择材料,尽可能保证道路的排水、蓄水、调水能力的最大化。例如,某工程径流系数(ψ)为0.9,地面积水时间5~8min,为了解决道路积水问题,在设计周边排水管道过程中,需要全方面准备,使周边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与道路排水标准一致,合理提升管径。通过针对性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的思路,在保障安全系数的前提下,保证水位处于正常状态。也可以充分利用道路周边环境,条件充分的话,在道路周围设置雨水调蓄池,可以发挥滞留雨水的功能,待降雨洪峰过后,再将所滞留的雨水排掉。通过应用针对性设计措施,可以显著提升道路排水的能力,有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较强的功能。
(二)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
在传统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普遍会将道路中间设计的相对较高,并且逐渐向两侧倾斜,这样的结构更有利于雨水向两侧排水系统的引流。雨水通过道路中央较高的区域逐渐向道路两侧的排水口汇集,最终能够流入到地下的排水系统。而城市的绿化带,则往往会较路面高出十厘米左右,呈现出凸起状态。如果是凸起的绿化带,往往需要大量水资源去对完成对绿化带的浇灌,但是如果道路呈现凹型结构,将绿化带设置在道路中间,则能够大幅度减少水资源与人力的不必要耗费。在海绵城市理念下,为了保证排水效果,路面横坡坡向分隔绿化带应当设置为下沉式,路面的雨水流经道路横坡,便更容易排入绿化带,在浅层土壤呈现饱和状态后,多余的雨水会通过溢流管流入溢流井,所收集的雨水会通过溢流井进行储存,这样一来,在城市降雨量少的情况下,溢流井所储存的雨水便能够用于补充城市道路的绿化用水,同时减少养护成本。此外需要将碎石层铺设在绿化带当中,并设置好浇灌设备,并且确保设备装设了智能感应装置,只有在雨水较少的季节,设备才会开启自动喷灌。通过这样的智能化设计,雨水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并且保证内涝问题得到扼制[2]。
(三)城市道路人行道的设计
人行道是市政道路的关键一部分,决定着大众最基本的出行安全。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公园、人行道及小区道路往往荷载不高,即是说仅能承受较少的人与车辆通行。所以在实际开展道路设计时,可以利用透水人行道板铺砌的方式去保证人行道的排水与蓄水能力。道路基层部分一般需要利用透水混凝土去完成铺砌,垫层往往要采用碎石去进行铺设。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对路基产生不利影响。在靠近道路的一侧,应当合理设置隔离层,并且根据路基的深度去完成碎石沟铺设设计。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人行道渗水层与道路范围内雨水的流经路线有效连接起来,达成集中处理目标。要确保对于人行道一侧的绿化也能满足雨水收集目标,为了保证排水能力,应当事先设置渗透层。
(四)城市道路边坡支护设计
道路边坡支护设计决定着道路边坡部分的稳定性与强度,在面临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时,道路边坡的稳定性不足,会使道路安全面临很大挑战。为了做好道路防护,必须要深入思考边坡支护的设计要点,当前的边坡支护方案主要包括冲刷与坡面防护两种。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植草防护以及灰浆防护等设计方案。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我们更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道路边坡支护设计。在现代化的技术背景下,在海绵城市施工理念下,为了达成施工设计目标,设计人员一般会利用生态护坡这一方案去完成边坡支护建设。天然植物的根系有助于防范水土流失,所以通过植树、种草、平铺草皮等方式,都能够达成防护的目标,所以这类护坡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石质边坡相对于植被边坡来说则更有缺点,不仅施工流程繁琐,而且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更大,安全难以保证。所以为了保证边坡的施工质量,为了在设计阶段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对石质边坡开展设计时,首先必须要做好对于岩层的性质调查,通过精确的计算调整坡度,也可利用挂网、喷土、植草等手段去强化支护强度,但是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利用水泥抹面的方式去进行加固。只有不断优化边坡支护设计,才能够保证道路边坡的支护设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3]。
结语:
海绵城市理念是当今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城市道路系统的设计与施工,都要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以保证得到更理想的设计成果。因此文章主要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市政道路系统的施工设计要点展开了分析,分享给同行业的相关人员,共同探讨,进而优化后续的设计质量,以达成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提升道路排水、蓄水等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18):262-263.
[2]胡小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分析[J].居舍,2019(18):95.
[3]张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0):262-263.
论文作者:张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理念论文; 道路论文; 雨水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绿化带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