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生答题情况看2009年全国高考历史多选题考_高考论文

从考生答题情况简析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选择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文论文,选择题论文,考生论文,情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不仅要选拔人才,更要指导中学教学。从指导中学教学的角度来讲,试题应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当前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的大形势,为中学的学科教学指明方向,从而更有利于中学的学科教学。下面笔者以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选择题为例,浅议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试题的特点,并谈谈对2009-2010学年中学历史复习备考的启示。

一、总体答题情况

为了解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选择题的总体情况,高考之后,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的答题情况。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洛阳市示范学校,文科成绩位于洛阳市前三名,所以,学生的总体水平应该在中上等。此次调查,共有56名学生参与,先进生、中等生、后进生各个层次均有。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一来看,考生的正答率没有低于50%的,但是也没有100%的,主要集中在58%-75%之间,如果算平均数的话,正答率在67%,失误率在33%,即考生在12道选择题中间平均可以做对8道,做错4道。

一般来讲,12道选择题中间,大多数考生错2-3道是合理的,即正答率应该在75%偏上。最合理的层次分布应该是,15%的优秀生的正答率应该在83%以上,70%的中等生的正答率应该在67%以上。由此看来,试题难度相当大。试题难度过大,并不见得能够有效地选拔优秀人才,相反还可能埋没部分优秀人才。容易的试题都会做,难题都不会做,结果靠运气,试题便没有区分度,怎么选拔优秀人才?再者,试题难度过大,也不利于中学的历史教学,首先是考生的学科学习缺乏成就感,甚至会造成学科学习的信心障碍;其次是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质疑,处境尴尬。

二、各题答题情况

当然难度过大,不一定全是高考命题的问题,更大的可能是教师的历史教学或考生的复习备考存在问题。因此,笔者调查了12道选择题的具体答题情况(如表二)。从表二的情况来看,第12、15、16、17、22、23题考生的答题情况令人满意。笔者认为,这6道试题除了第23题略显老套以外,其他几题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第17、22题,立意较高,材料新颖,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同时与考生的知识经验和学科素养结合得较好,体现了人文教育价值,应该说命题是相当成功的。

从表二来看,难度较大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第13、14、19、20、21五道题。那么,这五道题为什么会如此之难呢?考生会选怎样的答案呢?为了弄清这些疑惑,笔者详细调查了这些题目的错选情况(如表三)。下面笔者根据高考真题再结合试题调查情况,详细分析一下这五道试题。

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解析]答案B。从表三的统计情况来看,考生选A的较多,这说明,考生对教材关于南方经济开发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另外对秦汉文化关于音乐部分的艺术史知识关注不够;再者,部分学生犯了教条主义错误,套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得出了错误的答案。

但要考生得出B项这样的答案也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高考选择题答案的来源有四种,首先是教材知识,其次是题干材料,再次是经验常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依靠做题技巧,即排除法。从该题来看,答案不是来自于教材和题干材料,依靠排除法可以排除A、C,但还有D项不好排除。当然,如果依靠经验常识,似乎可以猜得出答案,因为刘邦、项羽都是南方人,原属楚国。

总之,该题出现错选有考生的问题,也与考题的专业化、学术化倾向有关。

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D.唐三彩

[解析]答案A。从表三的统计情况来看,错选D的较多。唐三彩的产地主要在巩义等河洛地区,几乎不受南方陶瓷艺术的影响,所以,不应该选D项。该题考查的是教材基础知识,旧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第85页明确写道:“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为东晋人,代表南方风格。故,初唐书法深受南方文化的影响。

问题是,考生为什么会犯此简单的知识性错误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考生的复习备考存在知识漏洞,不重视书法绘画等艺术史知识,总认为这些知识高考不会涉及。实际上,忽视艺术史不仅是考生的问题,中学的历史教学普遍如此,这种长期忽视艺术史的惯性思维深深影响了考生,才会有此失误。笔者为了克服这种弊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曾经强化过此类知识的训练,如在讲隋唐文化一节的时候,笔者曾编拟了这样一道题:

下列关于隋唐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南北一统的社会特征

B.深受南方书法的风格的影响

C.颜体书法气势雄浑,颇显盛唐气象

D.唐朝怀素被称为“草圣”

这道题与今年的高考试题的考查点极其类似,但考生的错误率仍然很高,实在令人疑惑。笔者曾就此询问考生,有人说:“平时练的题太多了,谁能记住这个问题。”的确,平时复习备考实行“题海战术”,再好的试题也是浪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13、14题的错选率虽然很高,但是笔者认为这两道题与第15题一样,其命题角度和命题立意还是比较好的,以区域历史入手,关注到了陈寅恪、钱穆等著名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如第14题渗透了陈寅恪关于隋唐历史有南朝化倾向的论断,而第15题直接以钱穆《国史大纲》为依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演变。但是渗透史学研究成果必须适应考生实际,避免过度成人化、学术化。

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D.平型关战役

[解析]答案C。说实话,该题的难度的确很大,笔者长期从事毕业班的历史教学,但是没看答案之前,也确定不了到底选哪一项。从表三的统计情况来看,错选B、D的较多。为什么会错选B、D呢?考生说:“《新华日报》是共产党的报纸,所以感觉应该是共产党指挥的战役。”考生在此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共产党的报纸报道的一定是共产党的事情吗?抗战期间,国共两党是合作关系,因此,有可能报道国民党的相关战役。笔者疑惑,教师都做不对的题目百分之五十的考生是怎样做对的呢?经调查,考生的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来看,该战役属于诱敌深入,而百团大战属于主动出击,排除B;该战役是带有主力决战性质的攻坚歼灭战,排除D(伏击战);该战役的结果应该是取得胜利的,故排除A,因此,选C项。”看来,的确不能小看学生的能力。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该题错选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命题点考查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点,即战争史;其次是考生在临场的紧张状态下,没能准确分析出题干包含的历史信息。该题有一定的命题技巧,但专业化倾向较明显,难度略高。

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解析]答案A。该题更难,笔者在知道答案之后,仍然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从表二的统计情况来看,该题是难度最大的题目;从表三的统计情况来看,错选B、C的考生最多。该题出现错选是正常的,能选对是不正常的。答对的考生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呢?考生说:“首先看时间,18世纪中期,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夕,结合背景,法国应该处于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时期。其次,迁移中国古代皇帝通过分割臣权强化皇权的部分知识,分析大臣位高而权力削弱,办事员的位卑而权势较重,最终权力集中到了君主手中,从而得出答案:专制王权强化。”考生能有如此聪明的知识迁移能力,实在出我所料。那么,该材料要说明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笔者查阅了该材料的出处——法国人托克维尔撰、冯棠翻译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篇第六章“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现将该材料的前后部分一同抄录如下:

大臣已经萌发出一种愿望,要洞察所有事务,亲自在巴黎处理一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政府的完善,这种愿望日益强烈。到18世纪末,在任何边远省份建立一个慈善工场,都要由总监亲自监督其开支、制定规章、选定地址。创办乞丐收容所也必须告知总监所收乞丐的姓名以及进出的准确时间。早在18世纪中期(1733年)达尔让松先生就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细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这些人便成了真正的掌权的人。”

总监要求接到不仅对有关事务的报告,而且对有关个人的详细情况的报告。总督则致函总督代理,将报告中所提供的情报逐字逐句地重复一遍,仿佛是他亲自了解的确切情况。

联系整个材料来看,达尔让松的话应该是为强化大臣权力服务的,或为印证或为反证,但无论如何都与专制王权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因此,笔者认为,该题的答案十分牵强,除了反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之外,实在没什么意义。

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答案D。该题应该是新教材知识在高考中的渗透,但考查点超出了仍在使用旧教材的老师的知识水平,同时各个选项之间的区分度非常小,仅靠中学考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太可能选出正确答案的。从表二的统计情况来看,该题难度较大;从表三的统计情况来看,错选A、B的考生最多。笔者认为,出现这种错误不能怪考生能力低下,只能说明命题本身立意太高了。贵族和民主、平等、自由的原则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如在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既有一定程度上的民主、平等、自由,同时也存在贵族爵位制度。笔者认为,该题的任何一个选项实际上都可以成为答案。而要得出命题人给出的答案,可以对该题进行适当的修改,如下:

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与英国相比,美国宪法突出的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三、复习备考建议

通过对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历史选择题的详细分析,再根据对考生临场发挥情况的调查,笔者对2009-2010学年的历史复习备考工作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抓主干知识。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弄清弄透,但并不等于拘泥于教材,切忌死背书、背死书,要适当挖掘分析和发挥延伸。实际上高考历史试题基本上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深化,比如关于英美政治体制的差异以及贵族制度的知识,如果不适当发挥讲解,就会造成知识遗误。中学历史教师应加强学习,关注当前历史研究,关注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材,更新学科知识体系,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审视教材。抓主干知识,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者忽视其他知识。应注意重新解读看似“小”“不是热点”“不重要”的知识点。比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史内容,如果纯粹从艺术史的角度去看,实在了无新意,但是如果以区域文化等新的视角切入,那么,艺术史就不仅仅是艺术史了,也就重要起来了。再如,过去我们一直忽略工人运动的知识,认为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不符,但如果以工业文明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视角切入的话,这些知识反而与现实的联系更紧了,也更重要了。

第二,适当练习,但要避免“题海战术”。要复习备考就必须经常练笔,其关键在于把握试题的质量、数量及训练频率。笔者的看法是:首先是练精题,精选试题,试题要符合高考命题方向;其次是精练题,适当练习,避免“题海战术”,着重深化或补充知识;第三,要把好的试题经常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第四,二轮或三轮复习的时候仍然要把一轮复习时的好的基础性试题拿出来,继续练。

第三,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要依照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强调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坚持正面引导。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考试基本能力的训练,但不要从知识点的层面上过分强调时政热点。不管时政热点有多热,历史高考命题肯定要体现学科特色,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与其在知识点的层面上强调时政热点,还不如对学生进行考试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的能力上去了,不管历史高考出什么样的试题,都能应付自如。

第四,教师要相信学生,平时的复习备考要注重培养考生的能力。从今年考生的情况来看,教师不清楚的东西,学生却可以通过知识迁移等能力获得答案。当前普遍存在的误区是知识方面“唯教师为上”,这可能会扼杀学生的知识生成;传授途径方面“唯喋喋不休为上”,这是对考生学习能力的不信任;价值评价上“唯高分为上”,这忽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五,加强学习,关注史学研究动态。高考命题渗透历史研究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是命题者基于自身学术素养的不自觉行为,同时也是引导中学教师关注历史研究、改善中学历史教学、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自觉行为。比如陈寅恪、钱穆等著名史学家的史观、史著、史论及这些史学家特别看重的史料等,就是高考命题者经常关注的命题重点。

第六,关注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高考命题体现新课程理念将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的高考复习要关注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备考效率。诸如知识模块、新增知识、新提法、新的学科理念、研究范式等。比如关于1787宪法,旧版教材的表述相当简略,似乎没有关键点,如果参考新教材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的知识重新审视和解读,1787宪法的可讲点就多了。

标签:;  ;  

从考生答题情况看2009年全国高考历史多选题考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