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真正从理论高度提出和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战略方针,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这一时期,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大量精辟的论述,给予许多具体指导,并进行研究、探索,形成了系统化的、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全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关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总是以极大的努力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曾多次在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反复提醒全党注意这个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但是,思想战线在一些重大原则性的思想理论问题上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思想界、文化界有些人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要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摆脱党的领导;另一方面思想战线工作涣散软弱,对错误倾向不敢进行批评和斗争。针对这种况,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 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并且对遏制当时出现的那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起了重大作用。
同年9月,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叶剑英代表党和国家所作的庆祝建国30周年的讲话。该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郑重地提出来。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重申:“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叶剑英的讲话和邓小平的讲话,是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在新时期,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探索的纲要。此后,围绕这一纲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反复的阐述和深入的展开。
1980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列为重要议题讨论。邓小平在会上所作的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是继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所作的比较集中的阐述。邓小平在讲话中首先重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接着,他概括地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并对其重要作用和迫切性等问题作了阐述和发挥。
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决议》全面总结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10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1986年9月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新的情况, 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作出的第一个专题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决议》对于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但是,遗憾的是,这一方针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得到很好地实施,在党的十三大前后几年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滑波,给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后果。
1989年出现出了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在反思政治风波的过程中,多次指出:10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包括艰苦奋斗教育没抓紧,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不得力,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
同年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总结了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江泽民在全会上讲话指出:在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鲜明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常困绕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有了新的升华。同时,也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并特别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78页。)
1996年10月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建设精神文明的行政纲领。《决议》着重总结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近5 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经验,提出了新的见解,作出了新的概括,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高度,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十五大报告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将其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这正是邓小平所关注和希望的,同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提醒全党一定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多么富有远见!
二
对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进行一系列探索,为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明了方向。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随着党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和坚定不移地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了;但与此同时,和平演变的危险亦出现和增加了,如不加以制止,势必葬送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对此,邓小平始终保持警觉,他多次提醒全党要充分注意对外开放中带来的消极东西,严重注意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渗入,因为这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直接的危害。为了增强全党抵御资本主义思想腐蚀的能力,邓小平特别强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核心的教育,应当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通过教育,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01页。 )“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0页。)进而又指出,要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坚定不移地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邓小平把这种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教育,看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认为没有这种教育,物质文明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很危险的。
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抓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实质问题。在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以及党内和社会中发生的消极、腐败丑恶现象仍然存在的今天,重温邓小平谆谆教导,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鲜明的政治方向,是有深刻政治意义的。
2、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互相促进。
党风与党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关系。党风和社会风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表现。人们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状况,往往首先看执政党和政府官员的廉洁情况。“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77页。)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风直接影响社会风气,对社会风气起导向作用。1985年 9月,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因此,端正党风将对整个社会风气以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大作用和影响。我们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个好的党风必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只要我们党风搞好了,就会影响全民族,全社会,就会有好的民风、好的社会风气,就将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以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邓小平不仅认为党风建设极大地影响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也反作用于党风建设。指出,在党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党风。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种新人越多,素质越高,就越会为端正党风,消除腐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端正党风的关键是提高党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中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素质。
邓小平就这个问题上的论述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党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把端正党风,消除腐败现象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维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 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一些同志埋头抓经济建设,忽视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人甚至提出淡化党的领导。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85年9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明确指出,“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邓小平又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都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抓好,都要积极维护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在邓小平看来,党内不正之风的盛行,与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作用和权威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邓小平又尤为重视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他曾多次强调,必须重视在执政党的条件下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一定要把严肃党纪、政纪与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邓小平还十分重视舆论宣传工作。为了把人们的思想行动引导到党的路线方针上来,邓小平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4页。)“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并且使舆论宣传“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9页。)这是邓小平对新时期舆论宣传工作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也是宣传舆论战线加强思想指导的重要内容。为了把宣传阵地牢牢地掌握在我们党的手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邓小平强调:“中央要有权威。”
邓小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的思想,揭示了“两手抓”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之所以会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与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工作部门权威的现象是紧密相联的。邓小平在总结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曾精辟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三
邓小平不仅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总体上指出了战略性的指导意见,而且对于其中的一些具体工作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给予了许多重要的指导。
1、重视教育工作。邓小平认为,发展教育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注:《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149页。 )并且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教育。邓小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7页。)只有抓好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我们的科学研究才会有力量,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人才,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希望。1984年2月16日, 邓小平来到上海展览中心参观微电子技术应用汇报展览会。邓小平看完两位小学生的电脑操作表演后,满意地点点头,对身边陪同的有关领导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邓小平特别指出:“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要确实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和奖励。”(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92页。)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对教师、尤其是对小学教师的偏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注:《邓小平同志论教育》,第29页。)“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06页。)
2、关心下一代成长。80年代初, 邓小平肩负着党和国家的多项重任,等待和需要处理的各方面大事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工作异常紧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淡忘对下一代培养的问题。
邓小平指出:“要加强各级学校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 328页。)“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质,要从小开始培养。”
90年代,邓小平即使退下领导岗位后仍然热心地关心下一代成长。
1992年6月和10月, 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多方了解,弄清了这位未透露姓名的“老共产党员”就是邓小平,于是决定将这笔捐款全部用于邓小平曾生活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资助这片红土地上的失学孩子重返校园。
1992年末,在当年邓小平曾浴血奋战的广西百色地区,2500名小学生写信给邓小平,表达了他们对邓小平支持“希望工程”的感激之情……
3、把最好的精神粮食贡献给人民。1979年,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指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粮食贡献给人民。”(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83页。 )要创造最好的精神产品,就要求精神生产部门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1985年,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25页。)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就要求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应当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兼顾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邓小平在谈到文艺成果的内容时说:“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82页。 )邓小平还曾多次强调精神生产者要善于创造完美的表现形式,提高艺术水平。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指出:“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术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184页。)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魅力的精神产品。”(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这就是说,既要注意内容健康向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又要注意形式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只有把进步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最好的精神食粮。只有把这样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才能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才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此外,邓小平还对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指示或题词,这些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党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回顾历史,重温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党所探索出的这条历史经验,更好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