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的教研活动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案例分析论文,教研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研活动中,笔者与老师经常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探讨,最终形成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我将这种方法简称为案例分析教研法。实践表明,依托案例分析开展教研活动,能够将教学、研究与培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老师的研究热情、唤起老师内在的求知欲,进而促使老师成为“思考者”“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总结的案例分析教研法的基本程序如下图:
一、聚集疑难,设计主题
运用案例分析进行教研的活动主题来源于老师日常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聚集,这些基于教学实践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概括性。如,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读图探究?等等。笔者在每次确定教研主题时都很慎重,均基于实践调研而非自己的空想。主题可确定一到两个,应具体而明确。
在一次学科疑难问题调研中,辖区内一所学校历史学科教研组的几位老师提出了一些困惑——
徐老师: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否都要教?怎么教更好?
王老师:教科书中的内容等于教学内容吗?它们与历史课程标准又是什么关系?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性地使用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比如相关的史料?
几位老师共同指向的问题是关于课堂教学中教科书内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经过共同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将“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作为阶段性区域学科疑难问题的主题进行研究。
通过调研、听课等方式,我们发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学科教学疑难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炼、整合,进而设计出有价值的讨论主题,为依托案例分析法展开教研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设计也打破了传统的教研活动与教学割裂的状态,通过实践解决来自实践的问题,得到了一线老师的好评。教学产生困惑,困惑引发研究,研究促进教学,教学与研究积极互动使研究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作为教研员的我也由此产生很大的成就感。
二、筛选案例,选择典型
根据精心设计的主题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开展案例分析教研活动的基础。案例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特级教师、名师骨干的优秀案例。每一个案例基本反映了设计者的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学识与思想,通过研究案例来探索专家名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能够较好地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二是普通老师平时的课堂实录,通常是老师存在困惑的课。这样的案例会让参与教研的老师产生更直接、更真实的感觉,有助于刺激老师的研究动机,促使教师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案例设计者通过教研活动会有收获,其他老师在帮助他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针对“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一主题,许多老师推荐“屈辱的岁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的课例。这一课教材内容多而繁杂,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近代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对于这一课,老师们普遍认为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严重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取舍教材内容,找不到合适的史料进行补充等。由此可见,这一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教研活动主题非常契合,这就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场呈现,明了细节
现场呈现案例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组织老师观看光盘,二是组织课堂教学,让更多的细节直接呈现在老师眼前。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材内容”这一主题,我组织了“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活动;围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情感目标”这一主题,我特意邀请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金亚素老师开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课堂教学。在金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注意到了几处设计巧妙、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细节。
细节之一:利用课前时间,金老师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上课铃声响后金老师顺势提问学生:你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并追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吗?(作用:先声夺人,进行爱国主义情感铺垫。)
细节之二:在上下环节的承转处,金老师通常用气愤、悲壮的语言(神态)进行讲授。(作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细节之三:当教材中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事变等事件的叙述较为简单时,金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事变等历史纪录片片段,使学生能够神入历史,体悟历史。(作用:历史情境设置,具体、生动、形象,有利于渲染气氛,爱国主义情感激扬。)
细节之四:当学生迷惑于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美化侵略言行时,如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等的否认,金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日军侵华的相关文字及照片资料。(作用:充分利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并结合“钓鱼岛”事件,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旧恨新伤”的挑战,有效落实爱国主义情感。)
老师通过课堂观察捕捉到上述四个细节,真实地感受到“于细微处见功夫”。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相比,情感目标通常是教学目标中最难落实的,而爱国主义情感目标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重要的教学目标,金老师充分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运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优势,环环紧扣、层层设局,生动有效地落实了爱国主义情感目标。同时老师又深切地领悟到细节设计也是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甚至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现场呈现案例尤其是采用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能让所要关注的细节直接展现在老师眼前,真实而生动的素材为案例的研讨提供了灵动的平台,有利于研讨活动的成功开展。
四、多方研讨,交流碰撞
案例研讨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授课者专题讲座,如金老师执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后,进行了“初中历史课堂运用有效手段促进情感目标的落实”专题讲座;也可以是专家的点评引领,如宁波市历史学科教研员陈天宁老师对“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活动进行点评,并进行“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的策略”指导;也可以是同伴互助交流,授课者教学反思,观课者反馈,并就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式,研讨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以下是“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交流环节一些老师的观点:
小王老师(教龄2年):这一课的内容实在太多太繁太杂了,我每次上课都很焦虑,常常出现拖课!现在看来,关键就是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在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学情前提下,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处理教科书内容。
小胡老师(教龄8年):徐老师和干老师都以“1840年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屈辱的表现以及原因。但两位老师所采用的策略有所不同。我个人更喜欢干老师的课,她对教科书内容进行了选择,对学生已知的或者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略讲,比如四场战争的名称、时间、地点、结局以及四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等,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和影响。感觉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很有效。
张老师(教龄20年):两位年轻教师都动了很多的心思,两节课各有特色。小徐老师的课主要以展览馆的方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四场战争四个展馆,主题突出,但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不够大胆,基本采用教材内容,所以显得很沉重,而且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学生探究时间,影响了探究的广度与深度,时间很紧张。小干老师尝试了导学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性教学,还补充了教材外的史料,比较好!但是导学稿像教案,“导学”作用不明显。
陈老师(宁波市教研员):历史学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一定要进行有效整合,新课程倡导“教师即课程”,历史学科的教学更应该践行这一理念。我们教师能否放手让学生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分析所构建的知识体系?教师能否在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图片资料等)、搜集课外资源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上述两大任务,启发学生思考隐藏在其背后的问题?这点很值得研究。教师在大胆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材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有“历史观”“全球史观”……
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主题,结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交流中获得了启发;并在专家的专业引领之下进行了基于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对“教材内容必须进行选择”“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达成了一致……这种基于日常教学疑难问题的案例研讨,既有实践又有反思,有效促使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既有同伴互助又有专业引领,有效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反省中成为真实的“研究者”,促进了专业成长。
五、归纳提炼,总结要点
完成上述环节后,我们应对案例进行归纳,对生成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在教研活动的当下完成,或视实际情况在活动结束后的若干时间段内进行。这一环节由老师个体进行,或以互助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要求写“分析报告”,并进行交流,引导老师进行深入研究。如“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老师们一致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科书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要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对学情的研究,敢于“处理教材”,学会“选择教学内容”,“以学定教”“导学案”是较好的方法。
六、前奏后续,实践演练
案例分析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新的开始。对于通过活动所总结的教学方法,可以鼓励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对于大部分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各方面还没有定型,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实践操作有助于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施教能力。由于教学活动本身是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产生新的问题,那么在实践演练中也就产生了新的案例,于是带动了新一轮的研究……教学引发研究,研究推动教学,教师在不断的教与研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如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主题进行“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后,产生了新问题:“以学定教”的历史教学该如何实施?如何编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这就成了新的教学疑难问题,并可以成为下次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以下是进行“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后两位执教老师的感言:
小干老师(教龄10个月):三次同课异构,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自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自主,而不是流水账式的上课!“以学定教”的课堂太值得研究了!
小徐老师(教龄10个月):这一个多月来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做梦都在想课的事情。这节课我一共上了三次,每次都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过程非常痛苦,但每次点评时,各位老师的意见都很中肯,很有力地点出了问题所在,比如课标如何解读?教材内容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如何整合?让我体会到原来一节课可以有那么多的思路和想法,虽然与第一节课相比进步很大,但是我还是太拘泥于教材的内容,今后要继续努力。
借托疑难问题的案例分析教研法通过主题设计、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研讨、提炼总结、实践演练六个环节,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研究过程,有效引导老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老师成为“思考者”“研究者”。由于问题本身来自于老师自己的实践活动,故能吸引老师主动按照分工的不同参与其中,实现从传统教研中的“听客”走向教研“主体”,有机地将教学、研究、培训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解决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