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及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造教育渊远流长,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创造教育思想就已出现。本世纪30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已有一定影响。而与大工业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创造教育是本世纪40年代从美国开始发源的。我国对创造教育的研究比较早,但规模和社会影响比较小。
创造教育的含义到目前为止仍然众说纷纭,意见并不一致。从培养人才来说,创造教育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教育;从开发能力来说,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从解决问题来说,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性地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能人好手的教育;从基础教育的特点来说,创造教育是对教育对象实施创造发明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从创造学的角度而言,创造教育是将发明、创造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
以上观点都是从某一方面探索创造教育的含义,不够全面和准确。我们要科学地给创造教育下定义,就必须从创造教育的性质、任务、目的三个方面来理解,才能作出科学的总结。因此,创造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运用教学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所以从广义来说,创造教育就是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
一、创造教育的内容
创造教育是一项意义深刻、作用巨大的事业。它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创造教育内容可分为十个方面:
1.思维教育:创造教育中的思维教育,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集中思维能力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开展其它思维能力的开发训练,在各种思维能力都得以提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突破性的进展。
2.发现教育:所谓发现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和发现了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果把“发现”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通俗地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客观存在的规律,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性才干的提高。因此,开展发现教育以树立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带着创造问题去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3.发明教育:所谓发明是指人们采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创造出新事物、新产品。如果把“发明”作为一种能力。那么就可通俗地解释为“创造新东西的能力”。发明教育是将人们在发明创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充分传授给学生,培养他们从事发展创造所需的思路与方法、技能与技巧,使学生能在创造活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4.信息教育:发明创造必须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信息代表着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使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信息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使他们形成敏感的信息知识。信息教育还要教育学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分析手段和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从而在信息社会中,把握发表创造的有利信息并转化为发明创造的成果。
5.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技巧,早日跨入创造领域。
6.渗透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科学知识、社会生产和发明创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渗透原理。
7.艺术教育: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创造力可分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两种,它都可以导致伟大的创造。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并进一步转化为人们的全面创造才能。
8.参与教育:所谓参与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生动现实的生活素材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引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并在现实中找到发明创造的目标。
9.未来教育:未来教育是创造教育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未来情况,并了解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创造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都大有好处。
10.个性教育:创造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切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懂得爱护、尊重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独立性。过去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型人才”,因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教育的个性教育要改变以前在个性问题上的陈腐意见,把培养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认识。
二、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造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和要求,制定以下五项原则。
(1)探索性原则——创造教育应营造探索气氛,形成发明情境,提供创造契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表现出学习上的探索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索中锻炼成长。
(2)动态性原则——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创造教育的研究对象也是如此,创造教育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作动态化分析,在变化中深入研究。
(3)综合性原则——综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它在创造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创造教育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要进行综合,要求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要求学生必须联系学习和社会的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及分析。
(4)合理性原则——世界上任何发明创造,既有可行性问题,也是合理性问题。创造教育要求教会学生既可以提出各种创造性设想,又可以评判各种创造性构思,要能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分析的对象作出合理的评价。
(5)个性化原则——创造教育特点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为宗旨,指导学生发挥特长、突出个性、实现首创。
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场所。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方法上的改善,形式上的扩展,也是创造教育积极追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检验于实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动脑能力和独立操作的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挫折,体验创造的艰辛和发明的困难,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人格和突出的创造才干。
3.社会实践:开展创造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因为创造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事。如果在整个社会能形成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和创造教育气氛,这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在社会中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先在学校里开展创造教育,以便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营造舆论,这样才能在广泛的社会天地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教育。
(二)创造教育的方法
1.思维开放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如何变思维封闭式教学为思维开放式教学,是探讨的中心问题。思维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不死记硬背现成的答案和老师给的结论,要着眼于各种不同答案或结论的自主选择。奥斯本创立的“智力激励法”就是一种思维开放式方法。这种方法用于创造教育,能激励学生发散思维、延迟评判、自由决策,从大量的发散结果中选择确定出正确答案。
2.情景交流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情景,并把学生带入这种情景之中,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感受的同时,学习知识,开发潜能。使学生在一种模拟的心理环境中,产生思维共鸣和心理交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效果大力提高。
3.实验探索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和刻意安排的验证性研究活动来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能获得发现性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这种方法应受到重视。
4.系统思考教学法:系统思考具有创造的功能。创造技法中的检核目录法、综摄发明法、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形态分析法等都是利用系统思考的原理,进行发明创造的常用方法。系统思考法就是要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移植到创造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锻炼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习惯,使学生能够从个别知识的整合或综合中来把握新知识,获得新能力。
5.社会参与教学法:社会是创造的最大教室,也是创造的最大舞台。在社会上,有无数发明创造的课题和无数发明创造的机会,只有敢于投身于社会、献身于创造的人,才能有所作为。创造教育提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法,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了解社会需要,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服务。
三、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
(一)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创造型教师,这是主体条件。
实施创造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发明创造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思想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位创造型的教师,也才能够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创造型人才。除此之外。创造型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十方面问题:
1.创造型教育首先要明确创造教育的目的,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和消化,去创造新的知识,它的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
2.创造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渗透、迁移、转移等方式,启发学生、激励学生,给学生提供探索新概念、摸索新规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多元式构思方案、综合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学习转移力的技能,让学生逐步学会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以及从共性中发现个性。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或暗喻的方式来表达生活的经验,提倡幻想性游戏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写作和自然实验,以养成观察周围环境中事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3.创造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开朗豁达的人生观和健康正确的世界观,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创造型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和估计发明创造目标的价值性、合理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力所能及的创造活动中,在屡有成功的创造基础上,树立信心,积累经验,为未来更复杂、更重要的发明创造作好准备。
5.创造型教师在考试方式上还要能别出心裁,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推理、思考、判别较复杂的高级心智的能力,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
6.创造型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推迟评判。因为提前向学生预示结果或方案都会使学生认为无需再进行探索和研究,都会阻碍学生主动地想问题,积极地找答案。因此,教师要对问题迟下结论,缓作评介,以便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创新。
7.创造型教师应排除个人喜好,积极支持和大力扶持创造精神饱满和创造能力突出的学生。尤其重要的是,教师不应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反应的快慢,学习的好坏来衡量学生的创造性,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8.创造型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感觉与知觉,使学生真正成为感觉敏锐、交流广泛的人。
9.创造型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向群性行为和离群性行为。因为合理的和适度的向群性行为与离群性行为,都有利于发展创造。教师在承认求同行为的创造性时,也要鼓励求异行为的独创性,创造既需要群体的思维共振,也需要个体的智力激发。
10.创造型教师是教育过程中重要人物。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极为重要。因为教师有自己的个性、动机和自己的方法、手段,教师必须真正具有正确的创造人格、真正突出的创造能力,并愿意在创造教育中尝试创造的方法来培养创造型人才,否则其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对显露出创造才华的学生时时优待、事事迁就,处处偏袒,这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样会骄纵学生,以致断送学生的发展前途。
由此可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创造型教师,首先要热爱创造教育、热爱创造活动,自觉磨炼自身的创造能力,成为主动进行创造教育的主体因素。
(二)学生是创造教育的客体条件
1.创造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以下三种接受教育的态度和方式。
(1)同向接受——任何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时,都有一个同向接受教育的过程,即跟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后面亦步亦趋。教师的知识通过同向作用和惯性作用,变成保持与教师同步前进的学生自己的知识。这种接受教育的方式是被动的,但又是必要的。
(2)异向接受——学生一方面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保持同向接受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相反的方向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分析与比较、综合与判断,看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合理、是否对开发创造力有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从相反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即使没有发现新的知识,也可从正反事物的比较中,加深对教师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扩散接受——这一方式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通过联想、类比等方式,让已有知识尽量扩散,使许多知识联系起来,造成激励、振荡的作用,以产生新的知识。这种把多种知识结合起来予以接受的方式,具有很高的创造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才干十分有利,应该在创造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大力提倡、大力推广。
一般情况下,先采用同向接受,然后再采用异向接受和扩散接受。这些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关。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以下三种。
(1)再现模仿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档次最低,一般出现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创造教育的初期阶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还没有深刻的体会,还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才干,但他们已具有了创造的欲望和热情,极力通过模仿教师的讲课内容开展一些较低水平的创造活动。这种积极性虽然档次低,但意义大,它是通往更高层次积极性的必由之路。
(2)探索研究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档次居中,它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后,会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为此,学生会对多种解答进行研究。会对多种办法进行探索,以便从中发现较好的方法。这种积极性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传统的束缚,向更高层次的除旧创新积极性靠近。
(3)除旧创新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档次最高,它是学生创造教育学习中积极性的最高表现形式。除旧创新积极性说明学生的创造个性已发展到了新的程度,为创造力的开发提供了可能。学生这种积极性的表现形式为:构思新颖、方法独特、推陈出新、不落俗套、打破传统、开拓进取。这种积极性还可理解为是学生使用新方法克服困难的一种意图,是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是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技巧、智力、情绪、意志的一种过程。
以上三种档次的积极性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广泛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但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来说,更为需要的是探索研究积极性和除旧创新积极性。
(三)创造教育中主体和客体的协调
1.应该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具有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另一方也具有的能动作用,这样才能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双方达到协调一致。
2.要使教与学达到协调一致,还必须注意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否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讲课的方式和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使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
3.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世界观,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自觉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觉锻炼创造能力。不论何种情况,教师都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思想上、行动上与教师和谐统一。
总之,创造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学生的创造力,决不是通过几节课、几次活动就能得到顺利开发和成功培养出来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开展的过程。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优化学生的创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因而,创造教育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最终达到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在21世纪这个“创造的世纪”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的开拓、进取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