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_大学论文

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_大学论文

对建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障体系论文,教育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2)01-0048-04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超常规发展。预计到2005年左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高等教育量的扩张,质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因此,建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是一个紧迫的现实研究课题。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素设计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一般来说,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的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特别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来设计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的要素并进行分析。

(一)政府宏观决策要素

高等教育事业,就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系统而言,它是一个子系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层次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的投资比例等宏观问题均由政府作出决策,这个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二)生源质量要素

要把好入口关。大学新生一般应在高考规定录取分数线以上,对入学新生应进行全面复查复试,不合格者退回省招生办公室。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决不能马虎。对保送生要进行严格的综合测试;入学后,要进行跟踪检证,学校由教学单位出具学习成绩和操行评定,对保送质量太差的学生坚持退回推荐学校,并取消其推荐保送生的资格。

(三)办学条件要素

在办学条件中,一是教师的数量与水平;二是教学设施,包括教室用房,体育场地,图书馆和实验仪器设备的满足率等等。也可以说一个是软件问题,一个是硬件问题。当前教师队伍中近亲繁殖问题严重,青年教师中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和技巧亟待提高,青年教师一定要过教学关,扎扎实实练好教学基本功,要加强培养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力量,教师队伍要数量足、能力强、水平高,这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教学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二年级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电子电工等设备,台套数要配足,陈旧的要更新,开出率要提高,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一定要保证。

(四)培养方案的质量要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素质培养方案的制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前,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思想素质,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等。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技术上的接口,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组织上的接口。在设计结果出来后,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审查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是否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是否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之后,还要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结果进行跟踪验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据此进行设计,必将大大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考试与考核的质量控制要素

在高等学校中,学生考核标准的控制非常重要。要考核学生是否合格,考核标准必须科学准确。过去,一些理论课考试的试题由于没有明确每小题的分数,所以阅卷的主观随意性大,提分、加分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实践环节缺少考核标准,学生只要参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就可以顺利通过,至于学生对实验内容掌握的程度则无法考核。建立质量体系之后,根据质量体系标准的要求,重点抓考核标准的控制。对重要的大面积的基础课,贯彻“考、教分离”的原则,采取“统考”的办法,确保考试质量。通过对考核标准和考核记录的连续检查,使学生考试与考核工作更加规范、科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建立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要素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这两者是独立的,又是互动的,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监控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在教学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能动的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实质上是对这两种特定的人的行为监控,这种监控一定要得到被监控对象的认可和配合。因此,科学的、全方位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应由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和教学质量督导系统组成。其运行系统如下:

1.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条管理线组成。一条线为: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院(系)——教研室——教师;另一条线为: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工部(处)——院(系)——学生班——学生。两条线有平行、有交叉、有分工、有协作,共同对教与学进行指挥、执行、检查、评估等职能。

2.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一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检查、汇报制度。二是在学生中设信息员,反馈教师教学活动情况。三是考试、比赛活动。四是评教评学活动、师生座谈会等。校内教学活动信息以教务处为中枢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督导员、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校外信息以毕业就业指导中心为中枢,通过用人单位、校友和董事会单位以及人才市场的要求信息,建立社会方面对学校毕业生的质量的反馈信息网络。

3.教学督导系统。学校建立督导室,直属主管教学的校长领导,聘请一批离退休的老教授、老教学管理骨干任教学督导员。他们在任务是督管、督教、督学。主要是对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等进行监督、考察与指导。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老教授的作用,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适当参与活动,作些专题调研,向学校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反映真实情况,为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以上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主要是着重过程控制,对教学质量进行动态评估,找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学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保障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自主办学: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

世界大学教育发展的经验一再证明,大学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立品格,才能造就现代社会的建设者,才能成为知识创新的阵地。真正的大学应该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政府只制订大政方针和实施政治思想领导,尽量减少直接干预学校的办学事务,让大学放手地按教育规律办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只有在良好的大学氛围中,年轻人健康的成长、和谐的发展才有可能;而惟有良好的教育,能够为每一个受教育者铺设一条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引导他们带着理想,带着憧憬,带着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更为宽广、丰富和多样的生活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学术机构。政府主要运用行政权力,采取间接的、宏观调控的手段,并遵循高深知识的不断扩充与分化。学术系统异常复杂,即使外界对学术任何形式的控制和干预,都会阻碍学术的进步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然,高校有了办学自主权,一定要用好办学自主权,建立约束机制,做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分类定位: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美国的高等院校,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定划分成10个等级档次。处于最后档次的学校生均成本只有1800美元,而处于第一档的学校生均成本却高达22800美元,[2]所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对高等院校的评价和名次排队情况越来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追求社会声望,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我国的高等学校,虽没有进行名次排队,但大致也是分类的,比如一流水平的大学、全国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各高等学校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分类定位,按不同类型和档次的高等院校定出不同的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既不能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也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技能来衡量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马丁·特罗所说:“精英型和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存在,”“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3]。对于这一部分不但要坚持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高学术水平的教育质量,而且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要在学术水平上不断提高。比如美国的那些名牌大学,在生源市场上的着眼点是学生质量,且争夺高才生的竞争是全国性的。一般院校特别是等级地位低的院校,市场上着眼点主要是招生数量,且竞争范围是区域性的。处于最低层次的二年制社区院校则采取校门大开、愿者进来的方针。1998年美国GNP占全球总量的23%,尚且大力发展2年制的社区学院教育,我国同期的GNP占全世界总量的比例仅为3%,理所当然地要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4]。衡量不同档次的高等学校就有不同的考核衡量标准。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不同档次的。绝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不同档次的高等教育质量。

(三)师资队伍:高等教育质量之本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已到了关键时刻,这是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主要条件之一。美国高等学校按档次的不同其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构成也不相同。从全聘教师学历结构来看,研究型大学10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四年制普遍高等院校的教师68%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而二年制社区院校中64%的教师最高学历为硕士,基本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全聘教师的技术职务来看,90%以上的研究型大学教师具有副教授或教授职位,只有8%教师具有讲师等中级职务,少于1%的教师无技术职务;四年制普通高等院校的相应数字分别是60%、11%、1%。社区院校更依赖于半聘或临时聘用的教师,60%的教师不是全聘的,而四年制普通高校是30%[5]。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从总体上看,学历层次不高,学术骨干特别是顶尖一流教师偏少,教师的数量也不足,成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之一。应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对于有利于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无论是大师级的,还是普通教师,都应大力支持、扶持和鼓励。为了保证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应提高教师聘用标准,主要选拔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人担任高校教师,使高校教师队伍中高学历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因为高学历教师从总体上说,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要求。对现有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教育科学和大学生心理学的专门训练,使他们掌握教育理论和教授方法,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学生心理特征,建立教师进修提高的保障机制,为高校教师进修提高创造和提供基本条件,积极引进一批学术骨干,形成学科梯队。对新任教师,首先要过教学关。所谓过教学关,就是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熟悉教学过程及各个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要点、难点和重点,训练教学技能,这是一种保证教学质量的好制度。青年教师参加科研训练也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方面,也要有制度要求。我们既要保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又要有有利于现有教师队伍适当流动的政策,对教师既有鼓励,又有压力,永葆教师队伍的青春活力。

(四)检查评估: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根据管理学原理和高校教育评价理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可分过程评价和形成评价。过去我们采取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进行有效的监控,但这种方法偏重于知识,却忽视了能力的检验,而且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显得滞后。为了及时地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质量实行监控,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的特点和原则:

1.多样性原则。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有不同的考核指标,学校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各级各类的评价指标体系。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建立在评估对象深刻分析和占有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在联系。每一项标准,必须有准确的科学含义。要精心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指标,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3.时代性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科技的发展,对高校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设计评估指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比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要求,都应有恰当的反映。

4.定量化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量化。对教育工作进行定量测定,称为教育测量(Education Measurement)。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性、迟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评估的对象比较复杂。但是事物的质量是事物存在的形式,而质与量总是联结在一起的,事物的质要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因此,评估指标也是可以量化的。有的指标一次量化有困难,可以采取先定性评估,再作数学处理,使评估科学化。

在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时,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估指标和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考核指标。

(五)质量监控:完善教育质量监控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其发挥高效能作用,必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这是评估的基础,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一般包括如下内容:①学校培养人才的总目标;②教学改革方案;③教学质量规范;④课堂教学规范;⑤教学计划;⑥教学督导网和学生信息网的建立和运作;⑦院(系)管理水平评估办法;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重点课程建设规划;⑨教研室工作条例;⑩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教室管理条例;(11)教师管理条例、学生管理条例、教材管理条例;(12)教学设备保障条例等等。从严管理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基础,一定要从基本工作做起。教学质量监控不是权宜应急之事,它是一项基础工作,要长期坚持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监控的效能。

标签:;  ;  

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