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果业发展对策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口农产品关税将从22%降至17.5%,到2004年鲜果关税平均将降至12%;柑桔从现在的40%降至12%;葡萄从现在的40%降至13%;苹果从现在的30%降至10%;杏仁从现在的30%降至10%。中国水果市场的开放会使国外水果进入中国的大门进一步敞开,据WTO秘书处估计,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关税削减幅度为37%以上,其中水果、蔬菜等减幅在40%以上。因此,国外市场对中国开放,中国水果出口量也可能进一步扩大。本文就WTO“农业协议”的基本精神在其生效期(1995~2000年或2004年)对中国水果生产和贸易的影响情况作出一些分析。
一、我国水果产业的基本状况及竞争力分析
1、生产与加工状况
中国水果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对水果实行了价格放开,多渠道经营的政策,水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发展名特优新品种。1986~1995年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安排资金7139万元,扶持建设了378个名特优水果开发项目;同时,各省(市、区)也相继建设了一大批优质水果商品生产基地。我国水果生产已在世界水果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从1993年开始,我国水果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巴西和美国。1999年我国果园面积为863.4万公顷,水果产量6222万吨,约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14%。其中,苹果242.8万公顷,产量2071.5万吨;柑桔128.3万公顷,产量1079万吨;梨97.2万公顷,产量773.5万吨;香蕉20.3万公顷,产量419.4万吨;葡萄21.9万公顷,产量234.7万吨;苹果和梨的产量均居世界各国之首,苹果和梨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柑桔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列第三位;全世界有70%的荔枝产于中国。我国水果生产不仅产量大、品种多,而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水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我国的柑桔,由下表可知柑桔平均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40%~50%之间,显然为劳动密集型。劳动日工价从1995年到1998年依次为7.3元、9.7元、10.0元、9.6元,远低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
柑桔的每亩劳动力成本比重(按统一工价)
单位:元
年度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用工作价(1) 316.61 372.59 471.42
530
561.31
总生产成本(2)
742.96 936.90 1159.41 1167.13
1183.15
(1)/(2) 0.426
0.40.41 0.454 0.474
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果农素质差、经营粗放管理,我国的水果生产效益不高。1997年,国营果树良种繁育场(圃)生产的良种不足生产发展所需苗木的20%,无病毒良种苗木只占2%,繁育体系十分薄弱。规模小使得果农采用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投产园中有30%是低产劣质果园,水果的优质果率仅为30%;1999年全国水果单产只有7905kg/hm[2],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3%。我国柑桔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而产量不及巴西和美国,1999年仅为美国产量的22.34%,而且许多地区柑桔出现品种退化。果品外观和内在质量比较差,影响了潜在市场竞争力的发挥。
我国水果除质量存在问题之外,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和储藏加工水平也可能在入世后严重地影响国际竞争力。产后商品化处理包括采后的清洗、杀菌、分级、打蜡、包装等,这既是提高果品商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我国水果大都未经任何处理,包装简陋,外观质量很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我国水果的储藏能力只占水果总产量的20%左右。因技术落后,储藏运输设备不足,每年大约有20%~25%的腐烂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幼树大量投果投产,我国果品储藏问题还会更加突出。而发达国家基本做到了采后立即冷处理,然后进入冷库或气调库,并采用冷链的形式进行运输和销售,保持其固有的营养成分和风味。我国水果主要以鲜销为主,用于加工的水果仅占10%。美国、巴西是世界最大的柑桔生产国,它们的加工量占各自产量的70%以上;美国苹果的45%左右,日本苹果的25%用于加工。近些年我国虽然引进了不少果汁加工生产线,但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而发展缓慢。如美国和巴西加工1吨浓缩橙汁仅需11吨原料,而我国目前至少需要14~15吨。因此,入世后除果品罐头外,果汁等水果加工品都将面临国外的威胁。
2、贸易与销售状况
我国水果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优质和特色水果有竞争力。国内主要水果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按统一口径计算,苹果比国际市场低41%,鸭梨低79%,柑桔低47%。因此,入世后我国水果由于价格优势,国内市场鲜果销售不会有大的影响;若营销手段得力,质量提高,优质特色水果出口将大有可为。又因优质的苹果、宽皮柑桔和梨的内质与国际市场名品差距不大,荔枝、龙眼、柚类等国际知名度很高,入世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比较强,出口会进一步增加。
加入WTO,有利的区域位置也将有利于扩大中国水果的国际市场份额。如日本年产水果不到500万吨,近年来自给率逐年下降,1980年为81%,1990年为63%,1995年下降到47%。因此,只要提高果品质量,向日本、韩国、香港出口果品及其加工品是大有希望的。再如亚太地区的水果贸易有很强的互补性,东南亚国家大多只生产热带、亚热带水果,因此对我国北方的苹果、梨等落叶水果来说是一个广阔的大市场。另外,俄罗斯和蒙古也是潜在的大市场。
从目前看,国际市场上我国水果的出口数量与世界水果生产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999年全国出口干鲜果品80.5万吨,仅占水果总产量的1.3%。其中,苹果出口22万吨,柑桔出口17.6万吨。此外,我国水果在一些地方的市场份额也呈下降态势。60年代我国果品占香港市场份额的40%以上,目前则不到20%。1999年全国进口干鲜果品达68.7万吨,香蕉占总进口量的87%。近几年出口增长率小于进口。除WTO规则、生产和加工约束之外,果品流通上也存在信息不灵、产销脱节的问题。据供销系统反映,1995年国有果品公司经营量仅占社会购销量的10%左右。而发展中的农民购销组织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水果生产发展的“颈瓶”。
虽然入世后关税的降低将使国外优质低价水果将进入国内市场,对我国水果,如柑桔和香蕉等生产造成一定冲击。但同时也减少其他国家对中国水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等不公平待遇,获得永久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非歧视性待遇,降低农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就总体来说将有利于我国的水果发展。因此,面对机遇,如何加快水果生产的调整和改造,增强竞争力为当务之急。
二、提高我国水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1、要突出地方特色,加大宣传,树立品牌优势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水果基地建设。只有建立基地才能较好地进行技术推广,以改良品质和土壤,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优质果品,同时使技术推广成本降低,节省人力成本以形成规模效益,培植名牌。其次要发展水果产销专业合作总社、组建水果产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大型水果交易市场。通过这些组织可以促进水果包装的改进,提高加工和保鲜技术,有效开展购销活动,以带动名牌。最后要搞好商标管理和对外宣传。各组织应严格掌握名牌商标的使用范围,由各地区工商、计量、农业等部门组成管理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商标管理办法,统筹商标管理工作,保护名牌;通过制定营销策略,利用大中城市或外国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促销渠道多方位开展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对产品认识、了解、喜爱,拓展名牌。
2、加快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和适用技术、重大技术的推广,调整布局和品种结构
苗木是果树生产的基础,培育良种苗木是提高果品质量的关键措施。为增强我国水果的竞争力,各省、地、县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国营良种场、园艺场为依托,建设采穗圃、苗圃,作为永久性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实行“果树种苗生产许可证”、“果树苗木质量合格证”和“果树苗木检疫证”的“三证”管理制度。
针对果树技术推广工作薄弱、果农技术水平低而造成的果园单产低、果品质量差等情况,必须加大适用技术和重大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水果单产和质量,重点是推广普及先进的常规技术和新技术,将优良品种、矮化密植、合理修剪、蔬花蔬果、配方施肥、果园覆盖、果实套袋、摘叶转果、设施栽培、节水灌溉、综合防治以及储藏加工等技术组装配套。同时要大力发展果树无病毒栽培。通过抓样板、树典型,建立高标准的示范园,以点带面,实行良种、矮化、无毒三位一体,充分发挥无病毒果园的示范作用。
根据农业部的计划,到2002年果树种植面积控制在8700万公顷左右,适当调减苹果、柑桔、梨的种植面积。果树区域布局由不适宜区、次适宜区向最佳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充分发挥气候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果品,提高加工型水果比重。到2002年苹果、柑桔、梨与其他水果的产量比由目前的65:35调整为60:40,鲜食与加工型水果比例由目前的90:10调整为70:30,优质果率由30%提高到50%。
3、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发展储藏加工业
通过制定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国产设备和引进设备的选型工作,提高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同时,改进包装,推行注册商标,并采用以果品个数为主,参考重量,按标准箱计价的包装方式,取代传统的重量计价的包装方式,尽快与国际接轨。依靠工业推动,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水果的加工和储藏中存在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等问题,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4、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和支持空间
尽管WTO规则对农业生产的国内扶持作出了明确的约束,但WTO对政策限制仅限于能引起贸易扭曲的“黄色”政策,而不引起贸易扭曲的“绿箱”政策不在被限制之列。况且WTO框架下,我国尚有485亿元人民币的扶持额度。通过扶持科研、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绿箱”政策,引导和支持果农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水果业的生产与贸易一体化。解决水果市场放开,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水果生产各家个户分散经营以及小生产与大市场、国际流通的矛盾是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此,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一要在建立和完善果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果农素质,推动果品增长方式向集约方式转变,增强水果的整体竞争力。二要增加基础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水果产销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间接减少水果用于水果生产的成本支出,减缓水果集约生产成本的上升速度,继续保持价格优势。三要努力提高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如通过发展农民购销组织和果农协会来提高水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水果购销、加工、储运等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服务组织,加快实现水果生产产业化。四要调整现行农林特产品农业税政策。合理确定农林特产品农业税的征收范围,统一调低农林特产品农业税税率,可统一调低到1989年以前各地普遍执行的35%的水平,避免重复征税。从农林特产税中拿出一部分建立专项扶持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