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办私立中小学的发展看公有制学校的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中小学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私立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中国大地上重新出现正规私立中小学,迄今已经进入第6 个年头了,不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思考,民办教育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民办(私立)正规中小学在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也有着非常宝贵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经验。本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民办(私立)学校在中国大地上很快消失了。尽管在一段时期内有民办教师的存在,有地方和集体所有制团体对地方中小学的支持,但作为整体,民办(私立)学校的形式及其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此中断了近40年。
民办(私立)学校的复出给我国“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注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活力,这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合理布局、应变能力、教育人才的利用,以及对各类教育需求的服务等等,均有重要的调节和补充作用。6 年来的民办(私立)学校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已能说明许多问题。
尽管在民办教育的内部还存在着学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但从整体上看,其办学效率、集资能力、管理水平、人事制度、运行机制、评估手段、教材教法改革、招生和毕业生推荐、国际国内交流、对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吸纳、市场意识和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学生和家长的尊重、理解与沟通等方面,均有许多有益的经验可供现行的公有制学校借鉴。本文试图从以下六个方面就民办学校教育的经验,对公有制学校的教育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追求办学效率,提高管理水平
民办教育出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较早重视办学效率的办学团体。由于办学资金的来源并不稳定,所以非常注重财务上的开源和节流,强调对校舍、设备的有效利用,并通过近乎企业化的严格管理,强化机构的快速运转,简化不必要的岗位和人员,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和奖勤罚懒,并且减少了繁芜无效的会议,大大提高了办学的效率。与民办学校的这些做法形成对照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公有制学校的低效办学状况,学校的校舍和设备是分配来的,有用的不能及时到位,无用的造成浪费,在管理上因人设事、冗员过多的现象比较严重。资源的浪费与效率的低下并未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尽管一些学校的收支已有2/3是非行政拨款,但因为缺少效率评估方面的压力,还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非常大。
二、注重质量特色,开展教学科研
通常民办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其教学质量、办学特色都要赢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并据此赢得生源。尽管一些有企业背景的民办学校用金融、房地产和其他运作方式积聚资金,但民办学校普遍意识到,学校的生存若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和鲜明的特色,就很难维持长久。为此,外语、艺术、体育、计算机、科技制作、文学创作等成为国内一大批民办学校展示其特色和水平的王牌,在这方面民办学校的水平的确要高出公有制学校一大截子。其关键在于民办学校为追求质量与特色认准了抓教学科研这一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民办中小学自1992年出现以来,在引进教科研人才、聘请专家指导、试用新教材、采用新教法、宣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编写适合于自身特点的教材、参与社会上各种知识技能比赛等方面都普遍优于同类公有制学校。而在公有制学校中,上述活动虽然也有,但由于出发点不同,因而缺少力度和效果。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学校也将被纳入竞争之中,民办学校的经验是可以直接汲取的。
三、面对社会监督,汲取办学动力
由于民办学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于学生家长(企业的投入多在前期,达到规模效益后,企业将用各种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办法将资金抽走,甚至还有相当可观的收益),所以家长对办学的参与是非常主动和积极的。几乎每一所民办学校都经历过家长个人和团体对学校工作的指责和批评,有些学校甚至因此而中途夭折。尽管民办学校的家长群体已在不断地成熟,提无理要求的人越来越少,相反,不少人还加深了对民办学校的理解与支持,但作为一种服务对象和监督机制,家长群体仍然是民办学校的“上帝”。面对办学初期的艰难历程和家长们近乎挑剔的批评,大多数民办学校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优化管理和教学的动力。老教育家韩作黎先生曾说,过去一所公立学校从创办到走入良性运行的正轨大约需要4~5年的时间,在民办学校这一过程将大大地缩短。几年来,我国民办学校的办学实践已证实了这一论断。
相反,在公有制中小学则缺少这种来自家长的监督和评估,家长在高门坎的公立学校面前不可能摆什么“上帝”的架子。学校办学质量和特色的评估除高考、中考升学率摆在公众面前以外,一概由上级主管部门一家评估。既缺少参照系,又缺少日常和全面的反馈意见,压力小了,改革的动力自然不足。近年来在公私立学校都相应开办了家长学校,有的还组织了家长委员会,如何运用这些资源促进教改的深入,是值得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四、营造教育环境,加强服务意识
为了生存而竞争,民办学校在优化和美化学校环境方面是煞费苦心的,许多学校以“爱心”为校魂,对学生开展了多方面的教育服务,使学生和家长情感接近了、思想沟通了。特别在一些寄宿制的民办学校中,教育的途径不再只是课堂教学一种,而是扩展到校园环境、宿舍、食堂、医务室以及各种教学与生活的场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活生生的小社会,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得到了许多教益,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作为民办学校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既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又有爱心和服务意识。学生不再是只知服从的听命者,更是朋友和亲人。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教育的功效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一些公有制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中,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是相当好的,但是如何使之活起来,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何使全校的教职员工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整体,却仍存在着差距。部分民办学校的办学经验值得借鉴,不仅仅是硬件,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意识。
五、注重教育的衔接,发挥整体的效益
在相当一批民办学校中,幼小衔接、小中衔接、中高衔接成为比较普遍的办学模式。注重各级教育的衔接不仅保证了教育的延续性,还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教育的浪费。这种一贯制的学校不仅便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验,还给学校的高效管理带来了许多方便,简化了后勤服务机构。尽管在公有制学校中也有少量9年和12年一贯制的学校, 但大多数是小、中、高分段设置的。学生在校学习的12年中要有两次对新学校的重新适应,面临着严峻的淘汰选择,加之教材、教法、校风、学风、教风的变换,使得不少学生疲于应付,难终其业。当然,教育的衔接应重实质,不重形式,但各级学校的教育管理都应有这种衔接的意识。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条件下,形式上的衔接的确是一种保证,为实质上的衔接提供了诸多方便,有利于学校从整体上规划其办学和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衔接的双方均可以从对方的办学思路、教学教法、学习效果中得到诸多反馈和借鉴,加强相互间的理解、协调,从而得到互补。
六、存有危机意识,追求更高目标
民办学校通常是没人保底的,几年来自生自灭的学校也有一些,危机意识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动着每一个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心,同时也唤醒他们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意识和智慧。纵观国内的民办学校,其办学宗旨和校训大多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开放的思路,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创新意识在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头脑中是自然生发的。这不仅因为生存所迫,更是因为大多数办学者的办学初衷之一多是不满于现行和传统的教育,试图探索高效及适合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的全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探索是可贵的和激动人心的,同样也是有风险和有责任的。就像是逆水行舟,只有通过不断的追求和奋斗才能绝处逢生。大多数民办学校的管理者都有这种体会,办学如同经营,谋其上则得其中,谋其中则得其下。故此,危机和风险将会与机遇和成功并存,他们将在教育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探索中首先获益。
作为公有制学校,在管理体制尚未作根本性改革之时,很难体会民办学校的处境与苦衷,但民办学校用风险换来的成功经验、办学目标和危机意识却是可以轻松借鉴的。为了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不愿看到公有制学校从民办学校仅是学会了运用国有资产、变换名目多收经费,而是应从他们丰富多彩的办学经验中汲取多方面改革的动力和方法。
当然,民办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最初阶段,向公有制学校学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能被抹杀,公有制学校仍有其无穷的发展潜力和诸多优势。可喜的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公有制和民办学校并存的局面将会加剧教育竞争,这也为今后中国教育的改革建立了良好的和永恒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