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歌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再现和创造性过程。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维方式,耐心倾听和热情接受他们的观点,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在诗歌阅读欣赏中,才能洞察出别人没有理解到的句意,联想到别人没有领会到的意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诗歌鉴赏 能力培养
古语有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少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期许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到好处,“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课堂上教师闲庭信步,学生从容自信,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阅读、品析诗歌中蕴含的魅力。
一、品读诗文再现诗中的意境
学生要获取丰硕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通过阅读的积累。在阅读的时候,无论是长篇的文学作品还是短小的记叙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经由形象思维跃然纸上,让读者不仅会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形象图像,而且这种形象图像会与读者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使头脑中的形象活起来,成为一种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形象。为下次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储备了逼真的原型形象的信息。
二、品析诗文感知诗中内涵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调动了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触器官,感受到了赏心悦目的景物、悦耳动听的声音、沁人心脾的芬芳、香脆可口的佳肴和益智感人的思想。读出了文中之文、景中之景、象中之象和境中之境,领悟到了文字中蕴含的鲜明感情和深刻思想,这时候,抽象的文字里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意志和审美倾向,含蓄的文字变得通俗了,简练的文字变得充实了。这样,文本的内容变得清晰、具体而真切,学生和作者在物象、情感及意念上进行了一次跨时空的亲切交流,也许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也许是一种情感的抚慰。无论怎样,对读者来说,是一次阅历丰富的过程,经验积淀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同样写秋,张籍和刘禹锡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一为思念亲人,一为诗情满怀,让学生理解了秋天在悲凉、萧瑟之外的异味。
三、赏析诗文感知诗中的真谛
德国心理学家威特海默认为,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前所未有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他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顿悟,对创造主体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考虑。而斯坦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智商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尝试、运作和实施过程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其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地夸张地写出了梦游天姥所见之景。欣赏诗歌时就需要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释放情感,张扬个性,达到与诗人心灵的契合,这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特有的阅读独创性。
四、探究创意激发学生作诗的能力
古诗词是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联想和想象。作者“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然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结合诗歌语言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练习描述诗词意境,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笔者在讲述《王维和他的田园诗》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画面,提出问题:画面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哪些食物表现出来这些特点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揣摩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进行描绘。学生的作品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细致,由平直到优美。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描绘和诗作比对,看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醒学生鉴赏诗歌从意象入手,关注人、景,进而到意境,落脚到情感。再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并将诗歌的画面和意境还原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又能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练出文采,深挖思想,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江家华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方略[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3)。
[2]罗建勇 立足积累、强化能力、规范答题——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备考策略[J].语文建设,2011,(11)。
论文作者:张汝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5总第118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学生论文; 诗歌论文; 能力论文; 形象论文; 意境论文; 思想论文; 情感论文; 《教育学》2017年5总第118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