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几点论文,看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
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是一个统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自然界和劳动一起都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是唯有人类的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动着的劳动才创造价值,也就是只有劳动者才创造价值,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其他任何要素,不管它可能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它们都不可能创造价值,以前的劳动所创造的包含或物化在其中的价值也不能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增加,只能通过活劳动而转移到产品中去。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第二,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量之间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个商品所付出的劳动形成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但是这种价值不是在市场上实现的表现为价格的商品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能够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这种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三,正是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促使所有的商品生产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力图降低他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生产者的要求是把个别价值降低到等于最好是小于社会价值的水平。第四,各种各样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极其复杂的差别,但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上的差别。而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差别。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同量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高得多。第五,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我们认为劳动价值论的这些基本观点仍然是正确的。
今天,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批评和修改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种观点是我们不得不特别注意的,那就是有人认为资本(或者认为是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三者共同创造价值。其理由也许是因为这三种资源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单独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一方面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混在一起,而这是政治经济学早已清楚地解决了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观点把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同生产混同起来,这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非常清楚地解决了的问题。在整个《资本论》第三卷中,特别是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的各章中,马克思把利润和利息、地租、工资的来源都阐述得非常清楚。如果我们今天对这些还有什么怀疑的话,那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在搞市场经济,还在利用外资,我们应该承认资本和土地必须获得利润利息和地租,这是一种分配关系,与利润利息和地租来自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不相抵触。分配给某些集团或个人一部分劳动产品,并不一定要这些劳动产品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几乎是一种常识。研究和学习过《资本论》的人,懂得政治经济学基本常识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出差错,或者有意地往后退,是不应该的,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不讲科学性和原则性的表现。
有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和科学的论述,对资本(资本,在马克思看来,代表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它不是一般的生产资料。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这个概念仍然是有其适应性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资本就可以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代表某些生产资料的概念)和土地以及劳动在价值和剩余价值(现在我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剩余价值的概念是仍然适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成为了国家财政和企业收入的源泉)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说得更清楚是不太可能的了。我们只需要反复强调,在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只有劳动或劳动力是唯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其他任何一种要素都只能是人们利用的工具和手段,因此价值只能是劳动创造的,不可能是其他东西创造的。肯定劳动价值论是对整个人类劳动及其成果的肯定,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进步的肯定。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劳动本身的进步和发展,使得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些挑战。劳动的进步当然不是劳动的取消或者消亡,它创造价值的功能没有变,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发展劳动价值论,而不是取消劳动价值论而用别的什么价值理论来代替它。
我们认为,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现在遇到的真正挑战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少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多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矛盾。第二,一些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比如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职工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矛盾,以下我们试图对这两个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创造价值不同的思考
在直到今天为止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不同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个问题是,直到今天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说明利润率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时,基本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投入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按照不同的利润率而获得利润,资本就会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这种资本的流动会造成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从而最终导致等量的资本获得等量的利润为止,这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为什么投入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会获得不同比率的利润呢,政治经济学教材认为那是因为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因而在其中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不同,即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力资源同其它资源相比所占的比重不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在不同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中,整个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所占的比重不同,在市场交换中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不同生产部门中的资本按照不同的利润率获得利润。那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由于使用的劳动力少,创造的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就少,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由于使用的劳动力多,创造的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就多。所以政治经济学的有关教材说: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有机构成高的电力业,不仅可以占有从本部门工人身上剥削到的剩余价值,还可以从有机构成低的食品业取得增补。食品业从本部门工人身上所剥削到的剩余价值,自己不能全部占有,必须奉送一部分给有机构成高的电力业。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在说明绝对地租的来源时采取了与上述理由相同的解释。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认为,由于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工业低,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在剥削率相等的条件下,可产生较多的剩余价值。工业中有机构成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家的竞争和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引起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形成平均利润率。农业由于有土地私有权这只拦路虎,农业资本家必须向土地的所有者纳贡,因此农业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业以工业的平均利润率作为自己的平均利润率。这样,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而多剥削到的剩余价值,就留在农业部门,构成为绝对地租。所以,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在这个问题上,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另一段论述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注意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也日益提高,在某些发达国家中,现在农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已经超出某些工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即随着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当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同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的时候,农业资本就不能推动更多的劳动,不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农产品的价值就不会高于它的生产价格,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只能来自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简单地说,只能来自产品的垄断价格。而垄断价格则包含着对交换中另一方的剥削。
概括起来说,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认为,(1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相对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会吸收更多(比例更高)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在市场交换中这些较多的剩余价值还会转移给本身吸收剩余价值比较少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2 )假如农业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的平均构成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绝对地租只能从别的地方转移而来。
对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的这种结论,我们的疑问是:
第一,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相适应的,在生产中越是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就越高,这不是单个生产部门、单个企业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与此相反,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一般是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部门。科学技术比较低,劳动生产力比较低的生产部门创造了较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给科技水平比较高劳动生产力比较高的部门去实现利润或超额利润,这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生产的使用价值相对较多,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生产的使用价值相对较少,较多的使用价值中包含着极少的剩余价值,而较少的使用价值中却包含着较多的剩余价值,而且这些剩余价值会多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不仅使自身,而且还会使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平均利润。根据科学技术在今天的发展,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将来,在某个生产部门中,产品的生产不需要任何的人力资源,全部由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包括我们叫作机器人的那些东西)去完成。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设想,这样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可以是非常非常地多,但是它们不包括任何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部门的投资者获取的利润都是靠从别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生产部门转移而来。这说得过去吗?当然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价值和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没有使用价值又何来价格呢?不通过价格又怎样去实现价值呢?
这里的问题是,或者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缺乏真正深刻和正确的理解,或者过去政治经济学真的在这两个方面没有说得很透彻。假如是后面这种情况,那么在今天,政治经济学应该怎样给人们消除上述的疑惑呢?
马克思曾经说过,政治经济学不能依靠解剖刀,只能依靠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价值理论上是特别需要抽象思维的地方。我们假定,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本身就生产或吸收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从别的生产部门转移过来,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生产部门,它们生产的剩余价值本来就不如政治经济学想象的那么多。那么问题就变成了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生产部门,仅仅利用了较少的人力资源,和这些较少的可变资本相比可以说是巨额的利润从何而来呢?
我们假定其来源如下:
(1)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资本所代表的科技水平比较高, 因而在其中工作的工人的科技水平也相应比较高。较高科技水平的工人提供的是复杂劳动,比起简单劳动来,本来就创造比较高的价值,其中包括剩余价值。这是政治经济学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的。但是下述两种情况还是应该考虑的。一种情况是,在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使用的劳动的复杂程度并不一定总是要求很高。另一种情况是,在我们上面讲到的极端的例子里,甚至根本不需要使用人力劳动。在这两种情况下,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能靠其生产过程中工人劳动的复杂性来说明。
(2)代表先进科技水平的生产设备、 生产中所使用的新型材料等,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创造价值,生产过程只能把它们原来所包含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完全可以设想,物化在这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资料中的价值,即为了生产它们而付出的那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在生产它们的生产部门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有一部分以潜在的形式保存在这些物质资料中。换句话来说,生产的这些物质资料的市场价格低于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这一部分价值会在以它们作为手段而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中得到实现。我们之所以这样设想,是因为生产这些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特别是其中作出创造发明的劳动,毫无疑问是复杂劳动,它们创造的价值量可能是很大的。而科技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部分地没有实现甚至得不到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 有史以来直到今天,人类的祖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我们的先人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在商品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表现为某种价值而得到实现。但是,这些实现了的价值被我们今天那些有效地利用了前人所创造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果的人所占有。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那些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包含着前人所创造的但是在他们自己的时代没有得到实现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
(4)科学技术和创造发明的成功, 一般都会以一连串的失败为代价。所有失败者所付出的劳动,用于支持这些后来失败了的科研项目的投资,都付之东流而没有得到任何的回报。但是,这些失败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几乎是没有人不承认的。撇开各种可能的间接作用不讲,这些失败可以直接使后来的成功者减少投入、少走弯路,使他们以较少的付出取得较大的成功。因此,如果我们说,今天那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包含着以前在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失败了的那些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是不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道理呢?
当然,这只是一些假定,是不可以做试验来证明的。然而我们也知道,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所实现的利润部分地来自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这样一种政治经济学的结论照样是不能通过做试验来证明的。在政治经济学原来的说法和我们在这里提到的说法中,我们宁愿相信后者。
此外,我们这样来解释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来源会不会影响政治经济学对利润率平均化这一过程或机制的理论呢,我们认为不会。利润率平均化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结果,而是经济生活中当事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当投入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按照不同的利润率而获得不同的利润时,资本会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从而在客观上造成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至于不同部门为什么会获得不同的利润,其原因必定是十分复杂的。在抽象的层次上采取不同的方式解释其利润的来源,不会改变经济生活中当事人追求较高利润的行为方式。
三、关于商业职工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思考
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在今天遇到的挑战还表现在,政治经济学认为有些提供以服务形式而存在的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是非生产劳动。这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发生了矛盾。
例如,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认为:商业资本家所雇佣的商店职工的主要工作,是从事商品买卖,商品买卖只会使价值形态发生变化。由于商品交换只能是等价交换,商品的买卖不会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所以商业职工的劳动,就其从事商品买卖来说(商业职工还从事商品的运输、分类、包装、保管等工作,政治经济学认为这些工作是生产过程的工作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因此是生产劳动,同这里讲的从事商品买卖的劳动不同),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即使是这样,政治经济学还是认为商业资本家对商业职工仍然是有剥削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怎样解释这种剥削呢,它认为,产业资本家以低于商品价值(生产价格)的批发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助于商店职工的劳动,按相当于商品价值(生产价格)的零售价格出售。批发价与零售价的差额,就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瓜分得来的剩余价值,它是由产业工人创造并由商店职工来实现的。商店职工通过他们的劳动,完成了商品的买卖工作,使商业资本家得以占有产业资本瓜分给他的剩余价值。商店职工的劳动时间事实上也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部分时间里所实现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商店职工的工资,抵偿了商店职工劳动力的价值。第二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这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白白地为商业资本家做的,在这一部分时间里所实现的剩余价值,构成为商业资本家的利润。政治经济学教材认为商业职工的工资等是商业资本家在经营中必须支付的纯粹流通费用。
政治经济学的这种观点,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净收益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直至超过半数以上时,我们再也不能认为生产以服务形式存在的使用价值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认为这些劳动所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是从别的生产部门转移而来的话,这些价值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当然,我们并不否定不同的劳动在创造价值中会有不同的作用。这些是今天已经发展起来了的第三产业经济学基本上解决了的问题。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劳动价值论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生产部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