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教育与文化活力的关系论文_王晰锐

论中国古代教育与文化活力的关系论文_王晰锐

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市 浦东新区 200120

关键词:历史借鉴、文化活力、时代创新

巍峨龙脉,薪火相传。在生生不息、革旧鼎新的中华文化长流之中,有一种文化一直起着一种承前启后的联结整个民族血脉的作用。它是我们绵延文化的骄傲与荣耀——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那这种神奇的纽带是如何起到如此强大的作用的呢?我们不妨回到历史中去一探究竟。

1.教育文化奠基石——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控制力的衰弱,在政治为主的各个方面上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分封制的瓦解代表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也预言这一个新时代。西周的官府礼乐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各诸侯王培养富国强兵人才的需要,因此以儒家学派为首的各大学说也就如雨后春笋般的顺势而生。可思想想要传播就需要有空间来传递观点,于是孔子就打开了史诗级革命的大门——建立了私学教育制度。孔子曾感叹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这样子,在中原大地上任何学派都能在自己的私塾里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治国方案,那受教育的范围就不仅仅限制在贵族里面。受教育范围的扩大从京畿地区扩散到了全国各地,为后来诸侯王的各种争王称霸奠定了不同的精神基础。

可以说,春秋战国的教育广泛化是中华文化焕发多彩生命力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因为政治理想,却引发了多样化的文化的碰撞,不得不说是也是第一个伟大的意外成果。从其影响来说就可见一斑:近处就是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六王毕,四海一,改朝换代指日可待矣;久远就是儒家思想吸收了各家的学说加以糅合,最终在汉朝确立了独尊的地位,成为了至今的每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2.彷徨中的新希望——魏晋南北

魏晋南北朝,从政治角度上是杂乱无章、颓圮、秩序混乱的;但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却是破旧立新、充满着人文精神的革新。从西汉到三国时期的董式儒学已经不能维系这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政治诉求,于是上到国家机器、下到百姓黎明,都陷入了巨大的思想的空洞与迷茫中,就如朝政乱则清流之祸愈烈,“党人之立名及举世之慕其名,皆国家之激成之也。然诸人之甘罹党祸,究亦非中道”(2)。但分裂的政权与人口就可以产生新的思想,然后,这之中的先导者——“竹林七贤”就脱胎而出。他们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现世的排挤,因此而丧失了仕途之心,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了山水与玄学当中来。这种脱胎于道家思想的虚无文化就是开启了这个混乱并璀璨时代的金钥匙。

曹魏篡汉,推翻了维系汉朝选官的察举制度,然后在晋到南北朝的演化中,逐渐建立了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族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和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和官职的九品中正制。一但选官制出现革新,那取官权利就从地方豪强贵族的手里转移到了世家大族手上。而世家大族又喜欢畅游山水、清静无为的“潮流思想”,因此新的文化活力第一次引入了寓情于书的教育中,让以后的史学研究充实了新的思想。

3.多元化中寻创新——唐宋风度

梦回大唐、倜傥宋风。这是我们对于这个国立强盛、万国来朝时代的回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瀚海都护府、霓裳羽衣曲、王安石变法、豪放婉约词.....在这样一种歌舞升平的文化状态下,又产生了什么独特的教育方式呢?

唐朝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它具备了从大分裂时代中所带来的北胡的血统,又受唐太宗前期的“四方秀艾,挟策负素,坌集京师”{3}的理念影响。因此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有以前中原王朝相形见绌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大规模推用隋的科举、选择人才方式的多样化、大量吸纳西方国家文化的格局为它的盛世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相比较之下有意思的是,宋朝没有了唐的雄壮,却产生了自己的“小资心理”——第一次把宋朝商业发展的产物:市井文化带入了中国文学的长河之中来。被官方誉为金科玉律的理学下又出现了一条宋朝自己发展的文化线:“君子之学,岂徒屑屑于记诵之末者,固将求斯道焉,何谓道?吾心是也”(4),这也是民间对教育文化创新的呼吁。从此,中国文化既充满了政治雄风、又表达了私人的情孚意合,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线就在这个时期定型。

唐代官私学的成熟结合、宋代书院授业的兴起,表明了其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人们的思想选择就更加的多元化,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创造空间。就如宋代就成功产生了一位豪放和婉约同时具备的大词人——辛弃疾,既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政治抱负,又有“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浓浓情谊。双面教育的路途在文化革新中渐渐形成了唐宋独有的体系。

4.禁锢反抗脱牢笼——明清选择

八股文、文字狱、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想控制空前强化。明清选择了一条极度有利于维护自己皇权统治的道路。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古老的中国正面对着来自于南洋之前闻所未闻的新事物:利玛窦所制山海舆地全图、清朝大产量薯类作物从美洲的引入......人们逐渐开始用新视角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

明朝主体上是文化创新和发展受到抑制的阶段,人们都热衷于做官仕途而苦练八股文。因此明朝主体培育官僚而不是文学者。我想提的却是明史上文化的昙花一现——万历皇帝时期。史学界对万历的评价大多是明朝衰亡的根源,因其政治上的萧条也可见一斑。但是这种处于几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状态”,却滋润了积蓄已久的民众所想抒发的情感。就如明朝的戏曲家——清远道人汤显祖。他与前代戏曲家有两个不同:一是富有反抗的反专制、反理学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二是他通过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他的反抗与斗争孕与文学,让它在人民思潮中传播。这对明末思想启蒙思潮起着奠基石的作用,教育思想的渗透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中。

清朝因为满人入关,中央采取严密的控制政策,在思想上更是大兴文字狱等维护统治的方法。 但由于前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与遗明知识分子的影响,反专制反封建求解放的思想反而如过江之鲫一发不可收拾,正如曹雪芹、兰纳性德等没落满汉清皇室贵族最终把笔墨的锋芒对准统治阶级时,《红楼梦》、《纳兰词》的传播也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埋下了变革的种子。这种力量也就预示着封建制度命不久矣。

结论: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决定了多样的中华时间线文明。但无论处于哪个时间线里,从当代文化中萃取出创新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力量都是历史文化发展潮流的主旋律。按历史规律来说,我们走在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也不能固步自封,也要从当代人民所寄予的希望中汲取创新,给我们的下一代进行希望的教育,文化才能如潺潺流水愈流愈活。当教育使每个人都感觉的幸福的时候,这才是文化的宿命吧。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2084页.

[2]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世界书局,1939。

[3]《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上》,5636页.

[4]袁燮《絮斋集》卷十《东湖书院记》,丛书集成本,149页。

论文作者:王晰锐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  ;  ;  ;  ;  ;  ;  ;  

论中国古代教育与文化活力的关系论文_王晰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