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学校管理伦理”研究述评_教育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学校管理伦理”研究述评_教育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学校管理伦理”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英美论文,伦理论文,学校管理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伦理问题的研究也很多。自制度化和国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以来,对现代学校的批判和合理性的争论就开始了,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解和侧重不同而已。我们的回顾主要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以市场化、民营化为主导取向的公共教育制度改革中关于学校组织或制度的价值和伦理方面的研究。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新右派教育管理改革,以及西方教育管理理论重视组织价值维度的转变,西方关于学校组织制度的伦理问题研究非常活跃,关于当代学校组织的伦理批判和重建的文献也极其丰富。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组织与管理的伦理研究

这类著作大多揭示和讨论了学校组织和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价值和道德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良措施,包括建设“伦理学校”。如Mike Bottery的《教育管理伦理学——学校组织的个人、社会与政治的视角》(1992)、Robert Starratt的《建构一所伦理学校——学校道德危机的实践回应》(1994)、Eugenie A.Samier & Kristina Mihailova的《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Kenneth Strike的《学校行政伦理》(1998)、Michael Fullan的《学校领导的道德责任》(2003)、Felicity Haynes的《伦理学校》(1998)等。Mike Bottery(1992)针对学校管理实践中因目标与任务混乱繁多而丧失了教育的真正目的的问题,分析了英美国家学校管理实践中(科层管理模式、学校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管理)隐含的种种价值取向及其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对个人的个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发展的不良影响,进而提出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和道德领导来促进个人的社会发展。(注:Bottery, M.(1992) The Ethic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Pers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 Organization.London, Cassell.)而Robert Starratt(1994)分析了学校面临的道德危机,驳斥了否定道德教育的五个问题,以批判伦理、公正伦理、关心伦理结合成一个理论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伦理学校计划,以解决这些学校的道德问题。(注:Starratt, Robert J.(1994)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 a practical response to the moral crisis in schools.London: Falmer Press.)Kenneth Strike(1998)用丰富的案例探讨了学校教育的一些伦理问题,包括理智的自由,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平等尊重原则;个人自由与公共利益;平等教育机会;教育评价的正当性和人本性;教育权威与民主;多样化、多元论与宗教。(注:Kenneth A.Strike.(1998) .The Ethic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Teachers College Press。[美]Kenneth A.Strike等原著,谢文全等译.学校行政伦理[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还有许多著作专门谈及道德领导的问题,如Sergiovanni的《道德领导》(2002,中译本)、Joan Poliner Shapiro、Jacqueline Anne的《教育中的伦理领导和决策:复杂情境中的理论运用》(2000)、StefkovichPaul Thomas的《学校领导的伦理维度》(2003)、Begley Joseph P.Hester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伦理领导》(2003)等。Sergiovanni(2002)的《道德领导》具有代表性。他从反思和质疑传统的学校领导模式入手,不仅对于科层领导模式的种种弊端作了全面的剖析,而且对于备受人们赞扬的人际领导模式作了深刻的分析,点破了这一模式背后假设之缺陷,揭露了这一模式的本质:领导就是一种以满足员工的自利来换取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交易”。萨乔万尼虽不完全否定科层领导和人际领导在学校管理中的价值与作用,但是他认为,这两种领导模式只能解决学校管理的部分问题,也只能代表学校领导的初级阶段,更不能将这两种领导模式置于学校管理的核心地位。有鉴于此,《道德领导》充分论证了重设学校领导架构,扩展学校领导维度,并将道德领导置于学校管理的核心地位以及实施理念为本的“转化式”领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注:[美]马斯·J·萨乔万尼( Thomas J.Sergiovanni) 著,冯大鸣译.道德领导——触及学校管理的核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他的思想就是“以德治校”。

2、关于把学校构建为各种共同体( community) 的研究

学校应该成为共同体的看法在美国非常流行,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Bryk, Lee和Holland的《天主教学校与共同的善》(1993)、Sergiovanni的《在学校建构共同体》(1993)、Kahne的《教育政策改革:民主、共同体和个人》(1996)、Merz和Furman的《共同体和学校》(1997)、Alfie Kohn的《超越纪律:从服从到共同体》(2000)、Patricia Calderwood的《学习共同体》(2000)、Kathleen Knight Abowitz的《理解美国高中里的共同体:一项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争论的女性主义——实用主义批判》(2000)、Kenneth Strike的《作为共同体的学校:四个隐喻、三种模式和一两个困境》(2000)等。西方人关注共同体源于现代生活中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以及学生与学校的疏离,尤其现在一些青少年的无理性暴力行为,人们相信共同体的一些好处,如成员的归属感、稳定感,以及忠诚、信任和相依等有益的特性。尤其是美国天主教学校的成功更增加了美国人对共同体的向往。Kenneth Strike(2000)认为,许多研究对于“成为一个共同体对于学校意味着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共同体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有的强调情感维度,有的强调共同的允诺,而且提出的共同体构成要素都太模糊。他分析了四个隐喻:教会、行会或交响乐团、家庭和民主共同体,他认为学校共同体需要实质性允诺,通过自由交往产生公共的善,并提出了三种学校共同体的形式。最终他认为,关键不在于学校是否应该成为社群,而是如果我们相信社群的好是有价值的,我们就应该使学校成为一个坏处最小和好处最大的社群。(注:Strike, Kenneth A..School as communities: four metaphors, three models, and a dilemma or two.Journal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2000, 34(4) .)Abowitz(2000)认为,共同体回归反映了美国文化中的“精神分裂”:既重视个人自由,但同时渴望往昔的想象的共同体,经常被二元地表述为一种个人权利和共同的善之间的对抗。但是也有许多人对把学校构建为一个共同体持怀疑和批评态度,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可能,而且容易压制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比如,Abowitz对学校共同体建构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解构了美国教育改革中的浪漫的和理想化的共同体教育形式。她通过自己对一所高中的个案研究,重新审视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所塑造的哲学论证和教育改革方案的方式,重新理解了共同体对公立学校的意义,最终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从女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角度重新建构了新的学校共同体观,即把关系性工作、参与和扩展性推理作为社群界定的关键过程。(注:Abowitz, Kanthleen Knight.(2000) .Making sense of community in an American high school: a feminist-pragmatist critique of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ism debates.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Calderwood(2000)认为,共同体的基本任务不是制造共同性,而是差别化;共同体很难形成,具有脆弱性、易碎性和弹性;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在解释学校氛围或者呼吁共同体的重组或改造时,对这个概念都是想当然的,因此,他非常强调从一个群体的共同体实践到一个共同体的实践的步骤:创造群体认同、解释内在的差异和多样性、学习如何进入共同体、崇尚共同体。(注:Calderwood, Patricia E.(2000) .Learning community: finding common ground in difference.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3、对于公共教育的同化功能的批评与维护

随着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公共教育改革的发展,如家庭学校、教育凭证计划、替代学校、特许学校、中央直接拨款学校等,伴随平等与效率的争论,也出现了公共教育的争论:是培养学生的个体自律还是国家认同、是培养国家公民还是自由发展的个人。公立学校是现代性的产物,它在19世纪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公立学校的伦理依据之一就是培养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新自由主义者对于美国公立学校传统的伦理依据的正当性提出了怀疑和批评,主张教育的自由化和价值多元化及教育民主化。当然更多的批评来自公立学校令人沮丧的学习成绩(欧文斯,2001)(注:[美]罗伯特·G·欧文斯( Robert Owens) 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章和第十一章。)。而基础教育的市场化已经逐步否定了公立学校的传统伦理依据。如哈耶克认为,传播共同的价值标准是必要的,但是所有的教育都必须而且应当根据某些明确的价值观念加以指导的事实却也是公共教育制度会产生真正危险的根源(哈耶克,1997)。(注:[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Friedrich A.Von Hayek) 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Sirkka Ahonen(2000)指出,新自由主义已经腐蚀了自由、普遍的基础教育的理念,当经济学的语言占据了学校教育的政策话语时,学校体制正在被转变为市场,为学生和资源而竞争许多人也对公立学校进行了辩护,尤其是公立学校在培养公民方面的任务。(注:Ahonen, Sirkka.What happens to the common school in the marke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 32(4) .)Walter Finberg(1990)认为在现代多元化社会里,公立学校的道德依据在于一种与广泛的、大范围的多元论一致的公共性,公立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公共性。(注:Goodlad, John I., Soder, Roger, Sirotnik, Kenneth A.( ed.) .(1990)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他在《公共的学校/非公共的认同》(1988)中论证了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公共教育存在的正当理由,即反映了个人权利和共同体利益的道德理解的变迁,有助于作为美国社会进步力量的公共教育的更新。(注:Feinberg, Walter.(1998) .Common school/uncommon identities: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关于对学校管理中的科学化管理(理性的科层制管理)的批判,进而重视学校组织与管理中的价值问题的研究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美国的格林菲尔德( Greenfield) 与Ribbins的《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人文科学》(1993)、福斯特( Foster) 的《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的新途径》(1986)和Hodgkinson的《管理哲学:管理生活中的价值与动机》(1996)。他们都重视管理活动中的价值问题。他们都认为,教育管理不是价值无涉的活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强调对教育组织进行反思和批判,反思其蕴涵的价值和立场。的确,从宏观的教育行政体制的权力关系、教育政策的价值冲突到微观的学校日常管理中的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体现了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管理中的决策和执行的困难、效率问题等,往往认知上的困难不是重要因素,重要因素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反映了组织的伦理基础和组织内存在的价值冲突。Greenfield(1993)反对结构功能主义的管理研究范式,认为组织在本质上不是客体、不是物、不是一种先验存在,而是由人的意志、意愿、观念、经验、情感和价值等构建并保持的存在,是一种人类创造发明的社会现实;理论并不完全是事实的和逻辑的,它还应该是对世界的道德看法。换言之,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道德的视角也是极其重要的。(注:Greenfield, T.B.and Ribbins, P.(1993) 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New York: Routledge.)福斯特(1986)认为,组织理论是一门道德科学,其本质是批判的、反思的,因此必须正视和处理各种道德两难问题,每一项决定都具有一种道德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技术的意义,每一个组织的决定都意味着一种人类生活的重构。(注:Foster, W.P.(1986) Paradigms and Promise: 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Buffalo, NY: Prometheus Books.)

5、把学校作为规训组织的批判教育研究

如福柯、伊里奇、布尔迪厄、鲍尔斯和金蒂斯、吉鲁、鲍曼等。他们都强调潜藏在学校功能发挥的控制性隐藏课程,以及公共教育里的权力与规训。批评如福柯质疑了把公共学校作为一个解放者的传统观点,视公共学校类似于监狱和医院,趋于培养服从性。服从是现代方案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排斥性力量:非常态性和消极性被歧视和排除( Sirkka Ahonen, 2000)。(注:Ahonen, Sirkka.What happens to the common school in the marke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 32(4) .)鲍曼也认为,启蒙运动的社会精英们在构建公共教育制度中,手段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成为教育的内容本身,严厉的纪律成为现代学校的主要特征,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服从(鲍曼,2000)。(注:[英]齐格蒙·鲍曼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这一派也被人们认为是后现代教育代表,他们认为平等教育机会的宏大叙事已经死亡,而且也从未真正存在过。但是,这一派也受到很多人的批评,如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方案,认为通过教育来获得解放的机会对于人类来说仍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教育来说,人类面临着太多共同的挑战,因而不能变成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哈贝马斯,1994)。(注:Ahonen, Sirkka.What happens to the common school in the marke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 32(4) .)教育史学家Green认为,公立学校隐含的意图是解放和团结,其影响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 Green, 1990) 。(注:[英]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教育与国家形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评论

关于学校组织的伦理研究,相比之下,欧美教育界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欧美关于学校伦理问题的研究视野开阔,研究视角和范式多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与欧美国家的高度现代性和政治民主自由程度高的具体文化差异是密切联系的,这些研究对于分析我国当前学校改革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我国当代学校组织制度的伦理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关于学校伦理的研究缺乏一种组织的视角。当前关于学校和教育伦理的研究大都涉及教育与公平的关系、师生的伦理关系、教师的道德修养等问题,但是都没有与公立学校组织制度本身联系起来。而且,人们的探讨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学校和教育的伦理探讨与学校组织制度的改革是互不相干的问题,自然与当前的学校改革很少联系起来。

“学校教育”不等于“教育”应该是教育研究者的常识。但是人们谈论学校的伦理或道德问题时,却往往将两者混淆,产生逻辑混乱。比如将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的解决诉诸于教育伦理的强调,这无疑是找错了对象。学校是教育的实现机构,是组织化了的教育实体。学校是一种组织性的存在,教育是学校组织的活动或功能,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别。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也是学校管理和教育体制的道德问题。如果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就会注意到,对当前学校组织的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改革的质疑和批判大都局限于教育公平和正义方面,而忽视了学校是为什么组织的,因此还应考虑学校组织在个人发展与社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学校组织自身的权利和责任等等问题。

(2)对于学校或教育伦理的探讨缺乏历史的和比较的视野。现在许多文献大都是针对学校和教育体制的一些实然性道德问题,进而推出了应然性的道德规范作为解决之道,将理想性的道德原则作为矫正学校所持的政治——经济伦理准则。许多哲学家和伦理学者都认为,“从实然推不出应然”的困境只有在历史的实践运动中才能获得解决。缺乏历史的视野往往会看不到学校的伦理局限、道德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现实的解决之道。当代学校组织的伦理基础研究既要从当前学校组织的特性与改革来探讨其伦理依据及其形成和作用机制,又要从现代学校的历史实践中寻找其形成变迁过程。同时,我们要看到,当今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所有国家都在呼吁学校改革,因此比较各国与我国的学校改革理念与措施,是避免改革走弯路的明智考虑。

标签:;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美“学校管理伦理”研究述评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