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杭州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杭州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名校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截止2006年3月底,杭州市已成立教育集团51个,有188成员单位实施了名校集团化办学;全市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中小学校114所,占全市学校总数的9.5%,其中六城区92所,占六城区学校总数的38.3%;有333所城乡中小学开展了城乡结对互助活动,占全市学校总数的30%,其中有近1000多名教师加入了互助活动,淳安、建德、桐庐等地有近10000余名农村学生受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比例达到55%,其中六城区达到80%;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到70%,其中六城区达到86%。
一、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分析
本研究是从三个视角来定位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基础的:
一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通过名校的办学扩张,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名校的集团化,进一步带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二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基础教育主要是政府办学,但并不是只要政府财政投入办学,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这样,才能彻底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学校也不是“非公即民”,“非民即公”,可以有公办学校,也可以有民办学校,还可以有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中外合作学校。为了全面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现有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还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其本身就是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三是学校组织的重组提升。教育集团是应教育资源的扩张需要而形成和发展。当一所名校原有的发展空间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时,就面临着如何进一步的扩张问题,或原地改建,或搬迁新建,但这种发展往往受到制约;当一所薄弱学校面对生源的逐年减少,教师不断流失,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所面临的是一个无法生存的问题。假如两者能实现对接,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组织的重组、改造、扩张、兼并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组织实现形式。
本研究是从价值论和方法论两个理论基础来构建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理论框架的。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价值取向有两个:出发点是为了扩张优质教育资源,落脚点是使教育资源的效益最优化,最后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层内涵:整合同化、自动争源、差异驱动。两个方向理论支撑的交集、最优化的结合点就是——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理论模型是:通过整合同化的方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通过自动争源实现办学过程的效益最优化;通过差异驱动,以名校带动普通学校,实现优质教育的平民化,最终达到教育公平。
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实现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杭州实施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概括起来有四个特征,即“目标均衡化”、“模式多样化”、“运行扁平化”、“发展区域化”。
本研究认为,推行名校集团化办学,要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即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以扩大优质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实现优质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关键要在“化”字上做文章,即要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模式;重点要在教育集团内部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即要构建科学、有序、快捷、高效、安全的管理体系;核心是要提高教育集团各个成员单位的教育质量,要在确保量的扩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并不断培育“造血功能”,保障优质师资队伍的有效供给。名校集团化办学,最重要的是要明确目标指向,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优质教育需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水平、促进师资整体提升。
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实现方式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办学模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研究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各个个体情况,可以发现其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从内部结构组成看,有“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名企”、“名校+农校(农村学校)”等模式;按形成途径分类有连锁式、加盟式、合作式、嫁接式等;按办学性质分类有公办、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民办、混合制等不同属性;按运行机制分类有紧密型、松散型、混合型等几类;按办学层次分类又有同层次、跨层次、跨类别、跨区域等形式。然而,不管模式如何,其目标都是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本研究把名校集团化办学方式概括为“大道无恒——大道归一”的发展模式。
所谓“大道无恒”,就是每个事物的发展与成功都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可以在杭州各名校在集团成功办学案例中得以印证。各名校集团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发展背景、资源配置、文化特色、师资状况及利益关系等都是有差异的,它们在各自固有的名校文化的引领下,利用品牌特色,按最优化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模式,在社会和教育市场上取得相对竞争力优势,从而顺利地完成名校集团的建设和发展。
所谓“大道归一”,就是指相关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共同规律。解读杭州市成功运作的各个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范例,其共性在于:在政策扶持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名校品牌和市场机制,不断发展集团的相对竞争力,赢得教育市场,扩张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从而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本研究认为,杭州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各个学校所探索的是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城乡学校的结对互助活动,丰富了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内涵,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教育资源共享、干部教师培训、小班化教育、新课程改革、贫困生帮扶等方面结对互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从城市向农村薄弱地区辐射,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这是值得大力推行的。
三、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模型
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关键所在。解读杭州名校集团办学的成功实践,可以发觉,这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运行机制,可以用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三维运行机制(见图1)来诠释。
1.模型说明
(1)“滴水”的组成(内因)。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内因包括名校文化、目标定位、组织设计、制度建设、教育资源和质量体系六要素,以名校文化为核心。其中,名校文化的传播是集团发展的灵魂;基于准确目标定位的集团战略选择与特色发展是集团优质教育资源扩张的基本途径;名校集团的组织设计与制度建设是名校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教育资源的专业化经营与教育质量的系统管理是名校集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张的基本方法。
附图
图1 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三维运行机制(滴水模型)示意图
(2)“水面”。隐喻名校集团化办学所处的市场环境。同样的“滴水”在不同条件下的“水面”上所形成的扩张力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名校集团化办学运行中,应注意采用“市场细分”策略,依据名校本身的特色,在行业的空白点或以行业最高水平切入相关的教育市场。
(3)“滴水”的高度(势)。隐喻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发起者(名校)在内因六要素方面的成效。成效越大,滴入水面所引发的扩张力度也越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事实上所有学校都含有内因六要素,为什么只有名校有扩张的可能?那是因为名校在这六个要素方面更具优势,更富有成效,更能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4)“三个维度”(外因)。有三个变量自始至终影响着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这三个变量是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信息技术因素。三者在名校集团化运行过程中既可能促进办学,也可能制约办学。
总而言之,名校集团的运行机制是一种“三个维度”与“六个发展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机制。
2.模型的运行过程
在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运行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经历“扩张→竞争扩张→跨区域扩张”三个阶段,对应的市场运作行为是“立足市场→争取市场→扩大市场”。
(1)立足市场。这是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初始阶段。名校处于绝对的“卖方市场”地位,在社会上和教育市场内拥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在名校的“光环效应”和“马太效应”帮助下,名校在集团化办学运作中可以选择最优化的组合对象(学校或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办学所需的各类硬件配置和资金供给,最快最好地积聚优秀人力资本。
(2)争取市场。这是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发展阶段。由于各名校看到了名校集团化办学所带来的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纷纷加入集团化办学的行列,并由此引发了教育市场的竞争局面。特别是处于同一类别和相同层面上的名校,相互间的竞争更为突出。这一阶段如何利用自身的品牌特色,获得相对竞争力的优势是名校集团化办学成功的关键。
(3)扩大市场。这是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成熟阶段。随着各名校集团化办学深入和规模的扩张,在同一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域内,教育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市场在客观上会限制名校集团化扩张的进程。“地盛物有限,而人之欲无限”,因此名校应不断开拓集团化办学的市场空间。
“上善若水”。在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三维运行机制(滴水模型)的调用和运作过程中,实践者应灵活掌握,不可固守教条。总的来说,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进程的外因力量是政策因素、市场因素、信息技术因素的总和。其中,政策因素的开放和扶持是前提;市场因素的调节和运作是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因素的运用和支持是架构。这个合力的起点就是名校集团的内在“六要素”。至于这个合力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水波”的扩张有多远,要凭实践者的勇气、眼光和智慧。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三维运行机制还可以用图2更直观地来展示:
附图
图2 名校集团化的三维运行机制图
四、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初步成效
从总体上评价杭州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其最大的成效就是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概括起来是八个方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了“择校之风”,满足了不同的教育需求,创新了办学体制,盘活了国有教育资产,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了办学效益和水平,推进了城乡共同发展。本研究认为,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可以达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更多学校和社会各界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缓解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提高中小学的整体办学效益和水平;有利于发挥优秀骨干教师更大作用,加快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利于满足更多的人民群众及其子女“上好学”的强烈需求,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
如果从政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角度来分析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初步成效,那就是:
1.历史性的突破
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教育发展的创新,是对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新尝试。
2.破解“择校之风”
据了解,杭州市下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张最快,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这一区域受益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也在根本上缓解了优质教育的供需矛盾。另外,杭州市区参加民办名校初中电脑摇号派位的学生,其报名人数与最后录取人数的比例已由当初3.5:1下降到2005年的2: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行的成效。
3.创新教育体制
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改变了公办学校单一的办学体制,打破了多年来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的格局,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杭州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引入市场经济的理念,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了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一是扁平化管理。二是网络化管理。网络化管理是指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远距离的时空管理。三是全面质量管理。以教育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以学生、家长满意为目标,以全员参与质量管理为保证,确保了名校教育质量“牛奶不被稀释”。名校集团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标准和制度,根据不同岗位执行落实各项制度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多项工作制度,细化了每个教职工在工作岗位的职责,标明了集团内成员的“责、权、利”,使管理标准切合岗位和责任需要,从而使集团内部管理更加专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制度化。
在创新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的同时,通过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还盘活了教育资源。名校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已不再只是单位资源、部门资源、个人资源,还成了国家、社会特别是家长、学生的社会财富,成为一种大众的、普及的、平价的公共资源。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把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课改成果、师资优势、社会影响力等教育资源配置到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逐步实现了公共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五、名校集团化办学面临的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
教育集团离不开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名校集团化办学要遵循集团化办学的特有规律,其前提是集团内部人权、物权、财权、事权的统一,真正让新的学校处于名校的管理下,而不仅仅只是挂一块牌子。但是,目前在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个集团、多个法人的现象,使原有集团内部的“父子”关系转变为“兄弟”关系,阻碍了集团的人、财、物、事的统一配置,直接影响了名校在集团化办学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名校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主导地位。如某些集团内部有多个直属主管部门的法人主体,分校长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这就削弱了龙头学校统一管理和统一调控的作用,使分校与龙头学校在师资、经费等方面形成了竞争关系,增加了集团内耗,甚至出现输出资源被分割的现象,严重的则名校自身资源被弱化。因此,教育集团的成立,除了要达到一定规模外,还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教育集团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其前提是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
2.资源配置问题
名校的基础是有一支一流的教师、管理队伍,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集团化过程中,名校大量输出了管理、教学人才,在实现优质资源扩张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以教师的流动为例,对龙头学校而言,优质人才资源是在做“减法”,但要保持龙头学校的名校地位,就必须保证龙头学校的人才队伍优势。目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教师的流动很困难。一方面,名教师不愿离开名校,即使要输出,也要求其身份必须保留在原名校;另一方面,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就必须以教师的流动为前提,合理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公办学校教师与民办学校教师在身份上有区别,特别是当名校与民间资本合作办学时,教师职数配置难以随集团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这必然会阻碍名校集团化的发展。 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与有限是一对矛盾。即使母体实力非常强大,如果不能合理配置集团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是困难的。
3.动力机制问题
目前对龙头学校的管理、考核、奖励仍是老办法,龙头学校的管理者承担了巨大的压力、责任,但是没有增加相应的激励。一个名校长不去实施集团化办学日子可能会更好过些,而实施集团化办学,带来的却只是辛苦和负担。名校长是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动力,现在许多校长都是抱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实现优质教育普及化、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的理想,进行集团化办学实践的。要将名校集团化作为一个战略来抓,仅仅依靠校长的理想、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在动力机制上解决“名校为什么要集团化办学”这个问题。
4.其它担忧问题
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还可能产生其它问题,如:盲目扩张是否会减少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牛奶稀释”和“金字招牌”含金量下降;让优质学校连锁办学,是否会导致校园文化雷同,学校缺乏个性,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公办学校举办教育集团,办学性质是否会异化,失去公益性,带来新一轮的择校现象,造成不规范的收费问题,等等。
六、对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要解决名校集团化办学中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指导,根据教育集团运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确保集团化办学顺利进行。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制定规划,宏观调控
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主要是学校之间的关系,但作为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领导、科学论证、宏观调控。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的进程,切忌行政干预,乱点“鸳鸯谱”,搞“拉郎配”;要有效掌握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的节奏,防止盲目扩张,无序争夺资源。
2.分类指导,一校一策
针对集团化办学的多样性,要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名校创新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多形式、多类型的集团化办学。名校是各具特色的,每个名校在实施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发展模式,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因校制宜,分类指导,实行“一校一策”的办法,鼓励各个集团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
推进集团化办学要根据实际,既可在同一办学层次的学校之间实施集团化办学,也可在不同办学层次学校之间、不同区域学校之间实施集团化办学。职业学校还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实施集团化办学。
各级政府及教育等有关部门对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在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可予以优先优惠政策。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含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可以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学校(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当地财政应给予经费投入;为政府分担较大办学责任且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奖励和补助。对实施集团办学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科学的收费体制,凡归并到名校集团的所有公办学校,按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收费标准收费。归并到名校集团的民办学校和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其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应保持不变。
4.人事配套,培养名师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落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人事配套制度,在教师选任或调动、教师培训、评比先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输出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名校,公办教师编制和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数可适当增加,输出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人事关系可保留在原学校;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的教师身份和待遇应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民办学校中具备教师资格、签订聘用合同的教师,可实行人事代理,并按事业单位人员政策,按时、按标准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在结对的农村学校支教且取得成效的中心城区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其支教经历在申报评定中学高级职称或小学的中学高级职称时予以认可。
5.规范管理,有效经营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集团化办学的管理制度。对加入教育集团的各成员学校,必须实施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教育集团及其成员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促进名校集团化办学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办学质量和效益。区、县(市)属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的,由区、县(市)教育局审核;跨区、县(市)实施集团化办学的,有关学校分别经主管教育局同意后,由龙头学校主管教育局审核,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直属学校及城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应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要确保国有教育资产保值增值。教育资产不仅要强化管理,更要做到有效营运,教育行政部门既要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承担政府管理者的责任,还要担负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角色和责任。各地通过成立教育系统国有资产营运管理中心,盘活国有教育资产,确保教育领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教育领域国有资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