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齐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 辽宁 116000
李会营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第一中学 河南 453000
摘要:东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连绵不断,而《太平经》被农民起义所利用,一直以来,普遍认为《太平经》是代表了农民的意愿,是农民起义的思想纲领,然而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认为《太平经》其实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言论,在此进行浅要分析论述。
关键字:《太平经》 性质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受阴阳家、道家、黄老思想、儒家等思想的影响,《太平经》在宫崇献给顺帝时,已有完整的一百七十卷,正式名称是《太平清领书》。其成书于东汉后期,特点为“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1],该书在当时被襄楷等看做儒家经典,因《太平经》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其政治思想也是儒家思想。
《太平经》为农民起义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模式,东汉末年社会危机逐渐加深的时候,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越来越迫切,他们所提出的理想社会模式,正是人民所期望的,所以他们聚集在“太平”的旗帜之下,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
《太平经》作者把社会分为三个等次,即太平、中平、不平。“逢其太平,则可安枕而治;逢其中平,则可力而行之;逢其不平,则可以道自辅而备之。”[2]认为太平才是最完美的社会。然而,太平是什么呢?作者指出“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下居,主执平也,地之执平也”。[3]可见,太平就是指事物以自己应有的状态生存,相互间发生关系,彼此和谐发展。人人平等相处,都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各个阶层利益互不侵犯,官不扰民,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太平的理想状态。
然而,《太平经》中所论述的理想状态只是一种空想,而且究其本质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太平经》宣称,人世间的一切是由气直接决定的,天地间有帝气、王气、相气、侯气、微气,因此世间才有帝王、将相、臣民、奴婢。帝王气“最尊无上”[4],“夫王气与帝气相通,相气与宰辅相应,微气与小吏相应,休气与后宫相同,废气与民相应,刑死囚气与狱罪人相应”。[5]《太平经》认为这个尊卑等级制度是不能违背的,人的命运由上天的气决定的,违反是大逆不道,要受到上天严重的惩罚。
《太平经》的作者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都是与自然界的现象相对应,自然界有“天地合”,与之对应的就是家庭的父母子,国家就是君臣民。“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6]天父君,地母臣,和子民构成一个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和谐结构,所以人民必须遵从这个法则,社会才会有序进行,否则就是陷入动乱。《太平经》鼓吹三纲,“夫为人臣子及弟子为人子,而不从君父师教令,皆应大逆罪,不可复名也”。[7]认为臣子、弟子、人子必须遵从君父师的教诲,不然就是大逆不道,社会也会动乱,这是让人民遵从三纲的约束,明显是为封建统治者所服务的。
《太平经》还鼓吹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其实这是一种对农民的欺骗。《太平经》所论述的“太平”思想,避开了土地兼并和商业盘剥这一实质问题,只讲求“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不过是要求统治者清平廉政,依法办事而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宣扬“种善得善,种恶得恶”的理论,要求人民行善举,做善事,这样就会有好的回报,善恶的标准就是三纲六纪等封建法纪,总之就是要求农民遵从封建法纪,用这种理论,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太平经》号召“阴阳者要在中和”;提倡友爱、仁慈;君、臣民“合成一家”,“并力共忧”[8],“并力同心,共成一国”。[9]完全是为了销蚀农民的反抗意识,巩固腐朽的封建统治。
《太平经》有些思想,表面上看是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其实不然,例如“天道助弱”思想,表面上看是说上天会帮助弱小的群体,也就是弱小的农民阶级,其实,它所谓的弱,是指帝王和少数的剥削者、统治者。《太平经》记载:“夫弱者,道之用也;寡者,道之要也。故北极一星,而众星属,以寡而御众也……是故国王极寡,而天下助而治,助寡之效也。父母极强,反助婴儿,是强助弱之效也。上善之人寡而弱,不善之人强而众;众则寡矣,强则弱矣。故君子求弱不求强,求寡不求众。故天道祐之”。[10]受压迫的农民大众被认为是强而不善的,帝王等一小部分剥削压迫者被认为是弱而寡助者。天道助弱,显然,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说的,面对汉末强大起来的农民造反力量感到恐惧,才会提出这种思想。而《太平经》中有很多类似于墨子“兼爱”的思想,例如“此不成善人,自成盗贼,死尚成恶鬼,用力强梁,其死皆不得用”。[11]又如“勇于则行害人,求非其有,夺非其物,又数害伤人,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君子为仇,帝王得愁焉”,[11]其中还明确指出“夫以严畏智诈师罚胜人者,是正乃寇盗贼也;夫寇盗贼亦专以此胜服人,君子以何自分别,自明殊异乎!”[12]这都说明《太平经》的手法虽然类似于“兼爱”思想,但是实质确实反对农民的斗争和反抗。
又如“周急济穷”的思想。表面上是要求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和富人要慈善布施,光散余财,以保障社会下层贫苦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过上安稳的生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但是实际上,这是作为“六罪”中的一罪提出来的,与其并列的“五罪”,不仅全部是为了维护封建阶级的利益,而且五罪中的一项,还是反对周急济穷的。它说:“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各当随力聚之,取足而不穷。反休力而不作之自轻,或所求索而不和,皆为强取人物,与中和为仇,其罪当死明矣。”[13]就是说,谁要是向财主提出“周急济穷”的要求,就是强取他人的财物,要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太平经》中“仁爱”的说教,是十分空洞的、贫乏的、虚伪的。
在每一个朝代末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面临深刻地社会危机时,都会提出一些政策来缓解矛盾,周急济穷、减免租税、节力爱人、限田均田等政策,都是为了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而提出的,《太平经》宣传三纲,维护君父师的权威;宣传封建的伦理道德,以忠、孝为首要义无;宣传仁爱、仁政等,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所服务的,其中某些“均财”、“均化”、“济穷”的口号,也只是空洞的呼吁,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东汉】班固,《后汉书·襄楷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3][7]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5][8][9][10][11][12][13]《太平经》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 《某诀》,卷十八至三十四《行道有优劣法》.卷四十七《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卷十八至三十四《和三气兴帝王法》,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诀》.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卷四十七《服人以道不威诀》.卷六十七《六罪十治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论文作者:陈宝齐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太平论文; 封建论文; 社会论文; 思想论文; 农民论文; 帝王论文; 统治者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