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因素思考论文_石晓玲

习近平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因素思考论文_石晓玲

石晓玲(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高职思政课的信息化是当前的趋势,然而如何信息化需要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共性与高职思政课的特性。高职思政课信息化的推进因素是由其特性决定的,也是其信息化的出发点和依据。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推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17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书记的讲话明确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同样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高职思政课的信息化也是必然选择,然而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教育教学,要取得实际效果,需要深入探讨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克服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推动思政课信息化深入发展。

一、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建设的教育政策因素

我国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的重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培养的性质和质量。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项的推动,都离不开党的指导和引领,而党的指导、引领体现在国家相关的教育规划和政策当中。

教育信息化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即明确提出。《纲要》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同时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2012年针对“教育信息化”专门制定《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6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8年更是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的更高要求。

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谋篇布局体现在这系列宏观政策的制定上,勾勒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也被制定出来。

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通知中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升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丰富职业教育学习资源系统;培训3000名职业院校校长、6000名职业院校教师。

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制定,阐明了“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当下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同时表明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普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

二、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建设的教育发展规律因素分析

教育的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的发展制约的。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系统相应的完成了由家庭作坊式的“私塾”、规模化培养的学校再到个性化发展推动力量的转变。在存在着阶级的社会,教育主要是培养“才”而非培养“人”的,统治阶级自身传承的是管理机器,被统治阶级则被培养成社会实际运行各环节的工具甚至“零部件”。在农业社会,知识的绝对“私有化”无限放大了教育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至于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反倒成了副产品。由于社会选拔人才标准的刻板性导致了所有受教育者的学习是同质化的,无论形式、内容还是目的无根本区别,尽管中国的先贤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深度还是广度都是极其有限的;工业社会是以机械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对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劳动者有着巨大需求,学校教育为了追求大量培养劳动者的效率,忽视作为个体人的主观能动性,标准化、精确化的培养方式对个体人的情感性、主体性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不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需求,教师的主体性也往往被忽视;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以信息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生产方式,彻底打破了知识的“绝对私有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拓展了知识获取的途径,个体接受教育的时空限制大大缩小,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借助信息化足以成为推动个人主体成长的重要手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型,必然也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存在形态、社会地位并不一样,但是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是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建设的教育实践因素分析

高职思政课的运行与发展尽管在价值取向上应该具备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思政课保持同质、同向,然而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也使得高职思政课具备共性之外一些特性因素。

1.教学内容

高职思政课程的开设跟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因为学制的原因,高职思政课一般开设三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政策》,以较短的时间、较小的容量完成与本科院校没有质的差别的培养任务,难度较大。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纯粹的公共基础课,不同于本科院校还要开始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在这些专业当中,思政相关课程是具有专业课地位的。

尽管有着不同,但是高职思政课也具备相当整体性,这个整体性包含着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要要尽量以有限的平台把三个层次的内容展现给学生,因为思政课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学习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担。

2.师生与教学组织形式

(1)学生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招生途径多元化,学生层次复杂,个体之间差异极大;高职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受社会环境、职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动手意愿、能力比较强;一般高职学生在传统学业成绩表现、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等方面会存在较多的问题。

(2)教师的特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构成复杂,在年龄结构上两极分化严重,导致了教学方法和对信息化的态度也是两极分化,难以用统一标准要求整个教师队伍。

(3)教学组织形式。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师生的特点,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教育主体掌握教育客体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资源,造成了对信息资源的垄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单向传授为主,不重视角色之间的双向交流。”[2]

(4)经费及建设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仅仅一门课程,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到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购置无不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或者基础教育学校,经费的分配很难大量投入到课程信息化建设上来。

高等职业院校多数专业是工程类、技术类等可视化、可操作性强的专业,它们信息化建设的标准类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对简单;这样的标准放置于思政课的建设则显得要求过高。

四、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研究

高职思政课的信息化,要充分分析各影响因素,扬长避短推动课程的信息化深入发展。首先要学精学透国家相关政策的精神,当然宏观政策基本不会涉及到具体的操作流程,这其实是非常大的优势,留足了各院校自由发挥的空间;教育发展的规律需要高职院校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比如建构主义,不能只是学习操作流程,还有深入进行哲学反思;对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要坚定信念,尽管要思考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纯理论性质的基础课和基本素养课是否适合信息化建设、能够信息化到什么程度、如何测定信息化建设之后的教学效果等等问题,但是事实也告诉我们:“信息化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方式、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方式以及学校生存环境等都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推进高职思政课信息化,要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1.课程内容信息化

课程内容的信息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都要能够信息化。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建设要尽量适合移动终端的特点,评价方式也是可视化移动终端的标准化测验,要能体现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在十九大召开前的教育信息化1.0时代,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由精品课程到教学资源库的转变。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将课程内容多媒体化,建设好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文本、课件、视频、题库等教学内容的资源,可以将课程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地展示给学生。

2.教学组织形式信息化

在所谓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其中自然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解决了教学内容呈现的问题,有的教学内容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呈现或者呈现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某段讲话,无论授课教师的表达能力有多强,仅靠教师的语言形容,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绝对比不上制作习近平总书记一段原话对学生的影响力大。还有微课、慕课、VR、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课堂派、云墨蓝班课、雨课堂等等平台的搭建等,方便了教学资源的存储与呈现、师生能够更好的交流协作。

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思政课必须有师生的现实交流,“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面对面与学生接触、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这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的普遍规律,思政课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4]也就是说不能迷信信息化,要合理运用。

3.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通过各种平台提高自己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还要能够制作信息化教学内容、具备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最核心的就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信息化教学将相当比重的课程内容放置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需要学生以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较多的精力关注于信息化教学内容的学习。

作为课程建设中人的要素,要提升信息化能力,要从理念改变抓起继而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进入21世纪之后,课件的普及已经让教、学双方均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与便利,继续深入的信息化建设不难在师生中唤起共鸣。

4.制度建设

一门课程的信息化需要学校制度体系的保障,按照国家政策的引导,可以构建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教师评价制度,以信息化教学能力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结合对信息化平台的使用情况,无论课堂表现、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都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清晰地记录,作为过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2]王福胜.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灌输型角色预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3]高涵,唐智彬.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13(9).

[4]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论文作者:石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习近平新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因素思考论文_石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