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现代技术的不但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智能化建筑成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智能建筑区别与传统建筑包含许多的专业设施,更加安全可靠。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建筑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智能建筑中的智能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电气施工技术上,电气施工是整个建筑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电气施工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施工技术
1.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系统概述
目前智能建筑又称为“5A建筑”,主要包括办公自动系统(OAS)、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防火自动化系统(FSA)、安保自动化系统(SAS)。因此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自动化为智能建筑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系统之一,是采用具有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微处理机通过通信网络对整个建筑物的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通信、防盗、巡更等众多设备进行实时测量、监视和全面监控,随时掌握设备状态及运行时间、能量的消耗及变化等。
2.智能化建筑中的电气施工技术
2.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电气安装技术人员首先要熟悉电气施工图纸,并会与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对土建施工图与电气施工图进行核对,明确交叉施工的部分,并确定配合时间,防止遗漏和发生错误。也就是说要根据土建施工的进度计划,排出交叉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此外,在施工中往往难以分清强电和弱电的施工设计界面,为了避免扯皮现象,让强电方施工有所依据,要求施工单位要仔细审图,及早提出问题,并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修改。
对于跨专业之间的施工与调试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安排,使各专业的施工都能协调进行,并能够逐步适应计划,确保工程能够高质量的完工。因此,在进行土建施工时要使暖通、水、电等专业做好配合,并制定好局部的施工进度配合计划,使每一步琐碎的施工工序都能很好的配合主体的施工。总之,为了做好智能化建筑电气的施工,要求甲方和监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现场,掌握各专业的施工进度,搞好各专业的协调与配合。
2.2智能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要点
2.2.1线路敷设工艺
导线敷设的方式及各部位代号分别是:SC-穿焊接钢管敷设、CT-桥架敷设、FC-地板内暗敷、CC-顶板内暗敷、WC-墙内敷设、ACC-吊顶内敷设、SR-钢线槽敷设、CE-顶板面敷设。在进行配管加工时应严格按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下料配管,并由专业监理工程师严格把关。其具体要求是:明配管只有一个90°弯时,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四倍,有两或三个90°弯时,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六倍;暗配管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六倍;埋入地下和混凝土内管子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外径的十倍。内径不小于32mm的钢管用液压弯管器;镀锌管和薄壁钢管内径小于等于25mm的可选用不同规格的手动弯管器;PVC 管子根据内径选用不同规格的弹簧弯管,内径不小于32mm的管子应煨弯,如需大量加工时,可用专制弯管的烘箱加热,做到管子弯曲后,管皮不皱、不裂、不变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配电设备安装工艺
在工程中,配电箱的型号复杂且数量多,大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专业的控制,因此箱内的原理复杂、设置严格。由于配电箱是电力负荷在现场的直接控制器,因此它关系到工程中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否正常工作。在电气工程中要求所有配电箱不打开箱门时的防护等级不小于IP40,打开箱门后的防护等级不小于IP20,并要按现场情况采用上进上出或下进下出的接线方式进行制作安装。
2.2.3开关插座的安装施工工艺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进行插座、灯具开关、吊扇钩盒的安装工作,使其符合相关安装图纸的要求。其具体要求是:开关盒与门框的距离一般为150-200mm,左右、前后的盒位允许偏差不大于50mm,同一室内成排布置的灯具和吊扇的中心允许偏差不大于5mm。要特别注意的是预埋安装的施工过程,一般来说,要根据现浇板的厚度来进行吊扇钩的设置,同时,应把圆圈与钢筋缓缓地折成90°角,插入接线盒底的中间位置,然后再根据板厚把剩余钢筋头折成90°角,并在板筋上将其焊接牢固。
3.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
不同于一般的建筑,智能化建筑中的线缆密布且系统设备繁多,微电子装备复杂,同时防护能力不强。因此,为了保证智能化系统和电气设备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行,就必须采取专门、特殊的安全防护措施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
3.1抗干扰保护措施
众所周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脉冲干扰和电磁干扰,因而,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无法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因为强大的脉冲干扰会导致 电子器件或设备的损坏,而电磁干扰虽然不致破坏设备与系统,但会使智能化系统设备产生误码、错码现象,最终会导致产生误动作,使信号系统受到污染,所以抗干扰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措施。实际应用中常见的防干扰措施主要分为主动治理和被动治理两类,具体来说,主动治理针对的是干扰源本身,而被动治理是通过使用外加滤波器来保护建筑物不受干扰的措施。
3.2接地保护措施
常见的智能建筑接地保护系统是TN―S系统,它是三相四线加PE线的接地系统。为了排除干扰源,该系统可独立接地,从而同防雷接地与直流接地和保护接地区分开来。此外,为了安全起见,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绝缘电阻应在2MΩ以上,接地电阻应小于4Ω;第二,接地系统的距离一定要大于20m,且要保证接地极与地线之间是绝缘的。
3.3防雷保护措施
要设置天线防雷措施,将天线装置建筑物顶部,必须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而且连接点一定不要少于两处,如果天线的突出部分超过了大楼的防雷范围,要装设独立的避雷针,避雷针要与天线避雷接地装置进行可靠连接。为综合防雷,天线宜装高天线馈线系统避雷器。此外,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电缆、引入线应在进出处与大楼防雷接地装置相连;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口处,将电源金属外皮、钢套管等与电气设备接地相连。如电缆转换成架空线,应在转换装置避雷器;对于信息系统和电源系统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分级别保护。
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工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安全运行和使用功能。所以,在施工中必须要掌握智能建筑的相关施工工艺,并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做好电气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肖凡.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门窗.2014.
[2]李晓丽,宋孝洋.智能化建筑电气中关键技术探索[J].科技风.2014.
[3]曹李锋.智能化建筑电气安装工程的技术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论文作者:苏志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系统论文; 建筑论文; 电气论文; 智能建筑论文; 防雷论文; 措施论文; 天线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