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萍[1]2001年在《我国旋转餐厅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旋转餐厅是一种将餐饮经营与旋转景观、高度优势相结合的商业设施,其经营过程与普通餐厅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而,了解与把握旋转餐厅经营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旋转餐厅确立经营理念、制定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自首家旋转餐厅——金陵饭店的璇宫开业至今,我国旋转餐厅已走过十八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经验的不足,专门的理论总结的欠缺,加之自身营业条件的限制,我国旋转餐厅的经营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与障碍,制约了我国旋转餐厅整体经营业绩的提高。根据自身营业条件与经营环境的不同,因时因地制宜,确定经营理念与经营策略,是我国旋转餐厅成功经营的必由之路。 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旋转餐厅的概述。界定旋转餐厅的概念与内涵,总结旋转餐厅的特征与类型,并分析其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效用。第二部分为旋转餐厅的经营理论。首先,分析旋转餐厅经营的优劣势,阐述旋转餐厅经营理念的内涵与确立依据;其次,分析我国旋转餐厅所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最后,总结旋转餐厅经营决策的特点与内容;旨在为我国旋转餐厅的经营活动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第叁部分为旋转餐厅的经营实践。首先从整体上分析我国旋转餐厅的发展现状、经营误区与经营障碍,提出我国旋转餐厅的发展对策;其次,就京沪两地旋转餐厅的经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其经营成败的原因,探讨旋转餐厅经营的地区差异;再次,对青岛叁家不同类型的旋转餐厅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旋转餐厅的经营优势与经营劣势;最后,对福州、厦门两地旋转餐厅的经营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旅游环境的差异对旋转餐厅经营的影响。
宁致璇[2]2008年在《浅议我国旋转餐厅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旋转餐厅经营过程的分解,探讨我国旋转餐厅经营理念、经营决策的制定过程,分析其经营误区与经营障碍。在理论方面,总结我国旋转餐厅经营成败的经验,为旋转餐厅的专业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武文捷[3]2013年在《电视塔建筑设计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播和电视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信息获取途径。作为广播电视的载体,电视塔建筑应运而生,并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城市是广播电视信息受用的主要核心载体,为使广播电视信号覆盖面广,减少障碍物干扰电波能量损失,广播电视塔一般都位于城市的重要地段,建筑体量巨大、高度超高、造型个性化特征明显,使其成为城市中不容置疑的标志性建筑景观,并统领着城市的制高空间,形成城市天际线的核心。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电视塔建筑的形式也随着其功能的需求以及建筑技术的革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电视塔既要满足广播电视信号发射的需要,又同时负载多元功能,兼有城市旅游观光、餐饮消费、文化休闲等多重综合用途。广播电视塔具有景观和观景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节点,同时又是观览城市景观的平台。电视塔建筑及其环境景观的塑造与表达,对于体现城市文化品味、提升城市可认知形象、表现城市景观艺术审美、强化城市空间节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于世界电视塔建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建立起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以德国斯图加特电视塔为模板所建立的广播电视多功能综合塔。与此同时,探究了电视塔建筑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历史缘由。之后主要从城市层面探讨了电视塔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从电视塔在城市中的地位和意义、电视塔与城市的相关系统理论以及电视塔建筑对于城市整体空间形象的影响叁个层面层层递进,分析了电视塔建筑作为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物对于城市环境形象的统领作用。然后阐释了电视塔建筑的设计理念,并以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广播电视塔为例,从规划选址与外部空间设计、功能组织设计、形体设计以及照明设计等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了电视塔作为一类特殊的建筑类型其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最后对两个最先进电视塔建筑实例——日本东京晴空塔以及广州新电视塔的设计和建造特点以及创新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于日后我国的电视塔建筑的设计起到点滴参考作用。
于皓[4]2013年在《黑龙江广播电视塔景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1889年建成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为标志,广播电视塔的建设历史可谓悠久,在广播电视的节目传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广播电视技术日新月异,广播电视塔的经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的跨越式发展。广播电视塔经营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着名高塔,黑龙江广播电视塔以旅游为主的产业经营近些年取得了稳步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广播电视塔景区经营的可持续增长,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塔的经营公司必须回答的战略抉择。本研究以广播电视塔的景区经营作为贯穿全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框架为:首先在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综述和说明,然后从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个方面对黑龙江广播电视塔的景区经营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接下来对黑龙江广播电视塔的景区经营的内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SWOT分析的结论提出了黑龙江广播电视塔景区经营的新模式及具体实施措施。
王宇, 张力, 温喜春[5]1996年在《地震区旋转餐厅的设计》文中认为拟就旋转餐厅结构设计的有关问题,结合工程设计的实践作一探讨,并叙述地震区旋转餐厅的计算方法,根据结构形式,制定相应计算原则。
恽佳俐[6]2016年在《创新扩散:节能新品“K膜”整合数字营销传播策划》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而建筑能耗占世界终端能耗总量的35%,是最大的终端用能部门。建筑节能形势严峻,需要进行改造的建筑数量大、建筑节能市场潜力巨大,并且国家在节能环保领域改革的步伐迫切。但是,但在实际营销工作中,K公司高效节能新品——“K膜”在推广的过程中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本文基于对于K公司营销人员和消费者的深度访谈,并且基于创新扩散的理论模型,认为,“K膜”作为高新技术产品,在创新扩散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叁点障碍:不是刚需、品牌知名度低、公众节能意识低。本文以K公司为对象,以K公司的玻璃贴膜产品——“K膜”为例,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客观分析了“K膜”产品在建筑贴膜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分析“K膜”产品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模型综合分析,认为“K膜”应该避开工业品市场的红海,而通过大众消费品市场与其他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本方案的目标是利用网络科普营销、体验式营销和病毒式营销形成优势互补关系,创新性地解决“K膜”的创新扩散中的叁个障碍,并且解决“K膜”作为高科技产品,如何在市场导入初期,调整产品营销策略,克服传播障碍,使得产品在销量、品牌知名度上都能够在短期内得到较大的提升。
周永平, 常全文[7]2005年在《高层旋转餐厅悬吊架设计施工》文中研究说明甘肃中邮信息大厦工程,旋转餐厅改造原外装修需拆除重新装修,此时下部装修已完成,从裙房屋面向上搭设外架不可能实现,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塔楼上部搭外装悬吊架满足外装施工要求。塔楼标高84 1~95 2m设旋转餐厅,小屋面顶标高105m,旋转餐厅最大
张小薇, 黄富先[8]1999年在《某商业大厦增建顶层旋转餐厅的结构设计》文中提出1 工程概况及增建要求惠州市商业局商业大厦主楼为20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从建筑功能上分,l~6层为商场,7~19层为旅业服务用房,建筑平面形状以前后两个背向的圆弧组成,圆弧半径80m,形成一个两头宽中间窄的建筑平面,如图1所示.建筑物楼顶标高67.7m,柱网尺寸7.6m×7m及7mx×8.8m~11.8m不等.设计于1992年中完成并开始施工.1993年当建筑物施工至16层时,建设单位提出在大厦的顶层加建一层旋转餐厅的要求.拟建的旋转餐厅周边为圆形旋转观光餐厅,中间为歌舞娱乐等用途.按使用要求,本工程选用轨宽3.5m的旋转环道,包括8a、9a、10a轴以内区域,形成一个外直径30.5m,内直径22.7m的大圆环旋转平台,圆环内地面以下安装两圈圆形轨道,轨道上架设木地板,在一小型动力牵引下,地板沿轨道以每小时一周的速度缓慢旋转.
龚纹[9]2004年在《小鸟也喜欢在旋转餐厅用餐》文中提出中午,金金吃完饭,和妈妈一起来到花园里散步。忽然,金金叫起来:“妈妈,快看,有两只小鸟在大转椅上吃米呢!原来小鸟也喜欢在旋转餐厅用餐!”“是吗?我看看……”
马家骏, 针家奇, 何建平[10]1998年在《电视塔设计回顾及建塔经验教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简述了世界和我国的建塔概况,论述了我国已建广播电视多功能综合塔一系列复杂技术难题的探索与解决的方法,通过电视塔设计的回顾,为电视塔建设单位提出了合理建设电视塔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 我国旋转餐厅经营研究[D]. 陈秋萍. 华侨大学. 2001
[2]. 浅议我国旋转餐厅的发展[J]. 宁致璇.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
[3]. 电视塔建筑设计研究初探[D]. 武文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 黑龙江广播电视塔景区经营模式研究[D]. 于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5]. 地震区旋转餐厅的设计[J]. 王宇, 张力, 温喜春. 低温建筑技术. 1996
[6]. 创新扩散:节能新品“K膜”整合数字营销传播策划[D]. 恽佳俐. 南京大学. 2016
[7]. 高层旋转餐厅悬吊架设计施工[J]. 周永平, 常全文. 施工技术. 2005
[8]. 某商业大厦增建顶层旋转餐厅的结构设计[J]. 张小薇, 黄富先. 广东土木与建筑. 1999
[9]. 小鸟也喜欢在旋转餐厅用餐[J]. 龚纹. 启蒙(0-7岁). 2004
[10]. 电视塔设计回顾及建塔经验教训[J]. 马家骏, 针家奇, 何建平. 广播与电视技术.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