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论文_陈爱龙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论文_陈爱龙

陈爱龙

南京市高淳区永丰中学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原来,习大大不但喜欢足球,还深爱着中华优秀文化,要转播中华优秀文化在座的各位任重而道远。近日,教育部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做出指导和部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对青少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主题和使命之一。笔者就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历史课堂》这一课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我国文化之悠久,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被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入侵”。我们的青少年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西方饮食文化的熏陶下长大;孩子们熟悉米老鼠、唐老鸭等国外卡通形象,却与卡通花木兰相见不相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超人、蜘蛛侠,追逐影视歌星,却没有了岳飞、文天祥、刘胡兰、董存瑞、焦裕禄、孔繁森等这样的民族英雄。在校园里,“另类”童谣满天飞,已成为一些小学生的“时尚”,他们却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名人知之甚少,对于优秀的中华经典文化知之甚少。

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沉溺于网吧,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和警觉?

2、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流失;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色的重要内容,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而历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历史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强调熏陶渐染在母语习得中的巨大作用。读讲究吟诵涵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多年来,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恰恰缺少的是对文学经典的诵读和积累。

历史课大多数还是以硬性灌输为主。课本上的范文被我们肢解得支离破碎,讲解得味同嚼蜡;讲课几乎占用了全部课内时间,课外时间又几乎全被大量重复的训练题挤满。强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大多没有实际用处。在历史教学的纯工具性训练下,学生不仅知识面窄,而且也不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课堂上,学生经常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对学习历史的厌倦情绪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

二、我们的目标

1、开发教材;

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目标,改变历史教学封闭、单一、僵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

3、课堂渗透,让经典丰富我们的知识;

经典就是民族永远的根,具有永恒的魅力。《论语》便是其中之一,我们要求学生历史课课前背诵一句论语,即为中学的古文学习奠定基础,又把东方文化的仁爱原则、人伦价值适时地传递为学生。同时,教师又将我们开发的教材中的“声律启蒙”运用教学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戏曲和古典音乐欣赏利用早上和中午时间由校园广播定期播放的基础上,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音乐的韵律和内容。我们还把中华传统文化教材中“剪纸艺术”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探究课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课堂上,传统文化迅速传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知识领域。

4、吟唱经典,让韵律充实我们的内涵;

为深入开展我校德育特色工作,我校还积极开展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涵。学生每个月到图书馆做一次小小图书管理员,使学生更加爱书、爱读书。并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价值;用吟唱的方法背诵古诗词,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精神成长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那音韵极美的《渔歌子》、《游子吟》、《将进酒》、《静夜思》等古典诗词和着悠扬的乐曲在稚嫩的童音里启迪着智慧、荡涤着心灵……

5、传统节日的作用;

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对于培养爱国爱乡的情感,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建议将其列为法定节日,提升其文化内涵,注重发掘其中蕴涵的精神资源、传统美德的因素;同时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生活,更加吸引青少年。

三、目标的可行性

1、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已为该课题研究确定了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区历史教师近几年在新课改的培训中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师正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开放而有活力的历史教学新途径。一线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将会为课题研究提供成功范例。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当代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并逐步深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方面基本内容。通过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是一座需要不断开掘的精神宝库。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种人伦观念,熏陶和培育了历史上众多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品格高尚、精忠报国的仁人志士和英雄才俊,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

4、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政治的多极化、思想与文化的多元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不被同化,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操日渐增强,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坚持“从娃娃抓起”的方针,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学校、社区、家庭多种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举办讲座、经典诵读、戏曲欣赏、演讲比赛、礼仪学习等活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作为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教育帮助初中学生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而奋斗的理想;注重每一个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初中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核心价值基础,使初中学生能够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论文作者:陈爱龙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论文_陈爱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