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思考:面对无用的阅读理论_读书论文

阅读与思考:面对无用的阅读理论_读书论文

阅读和思考:直面“读书无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面论文,无用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虽然报刊、媒体和网络上关于读书之好处的文字呈压倒性优势,但是,私下里,甚至经典著述中关于“读书无用”的论调从未停止过。关于“读书”,社会上普遍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二是,指阅读别人写下的文字。社会上盛行的关于“读书无用”的论调,多半特指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却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物质收益。而学界有关“读书无用”的论调则多半指的是阅读过程中“尽信书”有可能使我们丧失精神或者思想的独立性。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甚至说:“因手拿书本阅读而赶跑自己的原创思想,不啻是冒犯神灵的罪过。”抛开“读书”的第一种理解不谈,单纯从阅读的角度而言,“读书无用论”的源头是什么?“读书无用论”的本质又是什么?阅读和思考到底是什么关系?阅读是思考的“大敌”?抑或阅读和思考是“共生”关系?

       “读书无用论”的哲学源头

       基于“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和论断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阅读是思考的“大敌”。叔本华在其晚年著作《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大谈阅读和思考的对立性。他认为单纯的阅读有损人类精神的独立性;而独立思考才是精神独立性的保障。他把阅读看作是外来思想对自身思维系统的某种强加甚至入侵:“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他指出,阅读是精神或者思想独立的“大敌”:“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阅读只是自己思考的代替物。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有鉴于此,叔本华的结论是:考虑到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独立思考,故“一个人也不应该读书太多”。仔细阅读叔本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的立论基础是理性主义。

       基于理性主义,经验和理性不但是完全割裂的,而且是全然对立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或者理智是超验的,和人类经验无关。换句话说,理性被看成是先天的、纯粹的、自在的和无限的,而经验则被看成是后天的、材料性的、依附性的和有限的。叔本华关于阅读和思考的观点完全符合理性主义立场:叔本华把阅读看作是外在经验的强加甚至入侵,其本质上是把阅读看成单纯的经验;他把思考看成是原创思想的生发,本质上是把思考看成纯粹理性;他把阅读看成思考的“大敌”,本质上是把经验看成理性的对立。基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叔本华“阅读无用论”的哲学源头是理性主义。

       阅读本质上是“介入性”思考

       有鉴于“阅读是思考的‘大敌’”这一论断是理性主义视角下的产物,因此,它本质上并非是一个真理性论断,而是一个条件性论断。若我们从与理性主义对立的经验主义出发,我们得出的则是完全不同的结论:阅读是思考的基础或者源泉。而若从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美国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共同提出的、有别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体验哲学”出发,我们得出的结论则是:阅读本质上是介入性思考。

       “18世纪末,康德将哲学史概括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斗争,理性主义追溯到柏拉图和莱布尼茨,经验主义则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洛克”(哈特费尔德,尚新建译,2007:34)。到了20世纪80年代,从“身—心一体说”出发,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开始挑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两分对立传统。他们认为理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且理性本质上不是超验的,而是具有感知运动基础和互动体验特征。从互动体验视角出发,他们在回答“理性到底是天生的还是源于经验的”这一导致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分野的经典论题时,跳出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窠臼,而给出了第三种答案——理性虽可能具有先天认知成分,但其本质上是体验性的。严格来说,这一回答既不属于理性主义也不属于经验主义范畴,他们将之称为哲学上的“第三种解决方案”。该方案为第三种哲学立场——体验哲学——的诞生奠定了哲学基础。

       基于体验哲学,阅读本质上不是外在经验的强加或者入侵,而是自身经验与外在经验的一种互动性精神、理性或者认知体验活动。有鉴于互动特征对互动双方的介入性、参与性、塑形性以及各种潜在的相互影响,阅读本质上是外在经验对我们概念系统的介入、参与甚至是塑形。基于此,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或者说认知体验活动。基于体验哲学,思考本质上也不是原创思想的生发,而是一种具有体验性经验基础的精神、理性或者认知活动,其本质上是通过运用诸如概括、总结、提升或者升华等理性或者认知手段,得到合乎体验本质的概念化结果。因此,基于体验哲学,阅读和思考并无本质的区别,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精神、理性或者认知体验活动,所不同的是:阅读本质上是一种介入性认知体验活动,而思考本质上是一种原生性认知体验活动。

       阅读和思考共生

       关于阅读和思考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哲学思想或者不同的理论出发,我们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基于理性主义,阅读和思考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阅读只是借“别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精神材料”,而思考才是精神的本质。叔本华指出,单纯的阅读和单纯的经验一样,并不能取代思考:“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犹如进食之于消化吸收的关系。当经验吹嘘说只有通过它的发现,才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时,就像是嘴巴扬言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劳。”从经验主义哲学思想出发,读书和思考也是两个层面的东西:前者是具有指导力量的经验,而后者是理性或者认知活动。若从体验哲学出发,读书和思考则是同一个层面的东西:前者是一种介入性认知体验活动,而后者是一种原生性认知体验活动。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基于不同的哲学思想,阅读的认知地位大为不同。基于理性主义,阅读的认知地位最低,它被贬为单纯的非批判的精神材料;基于经验主义,阅读的认知地位有所提高,它被看作是具有指导力量的经验;而基于体验哲学,阅读的认知地位得到更高的提升,它被看作是一种介入性认知体验活动。

       基于体验哲学,阅读和思考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狭义的“共生”指的是两种不同生物或者有机体之间所形成的、建立在相互依存基础之上的互助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共生双方的生存都以对方的生存为基本条件。阅读和思考的“共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别人的思考使我们的阅读成为可能。众所周知,我们阅读的东西都是别人思考的成果和产物。若别人不思考,我们的阅读就无从谈起。

       其次,阅读作为一种介入性认知体验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原生性思考。著名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乔姆斯基在《权力系统》一书中说:“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意味着翻书。它意味着对其进行思考,挑出你想回头再读的部分,探问如何把它放置于一个更大的语境,追求思想。如果你让书页从你眼前翻过且十分钟后就把它们忘干净了,那么读书就毫无意义。阅读一本书是一项学术练习,它激发思想、问题和想象。”

       再次,从哲学的角度而言,阅读和思考都是我们获取意义的方式。所不同的是:阅读借助的是一种介入性驱力,而思考借助的是一种原生性驱力。

       最后,作为一种介入性认知体验活动,阅读可能会误导我们,把我们带离我们既定的思维轨道,甚至使我们误入歧途。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思考对阅读过程进行认知干预,并不断修正我们的阅读理解。乔姆斯基在《权力系统》一书中说:“对你在阅读的东西,你必须要愿意去思考。你可能会被带到错误的轨道上。你可能会被欺骗。在科学当中也是如此。你可能正在追求一些你真的认为激动人心的想法,并为之付出极大努力,得到了看起来像解释的东西,然后你发现你正在努力的方向错了,你不得不原路返回……但是,如果你不停下来思考,反思并找到一个语境,那么你的努力就会白费。你可能还不如不读书的好。”

       同为认知体验活动,阅读和思考在认知上都有着先天的缺陷:两者都不是自足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介入性”认知体验活动,阅读需要依赖思考将“介入性”思想融入我们固有的概念系统。而作为“原生性”认知体验活动,思考需要借助阅读扩大我们固有的概念系统的疆域。有鉴于此,阅读和思考本质上是“共生”关系,两者共同构建我们的概念系统。

标签:;  ;  ;  ;  ;  

阅读与思考:面对无用的阅读理论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