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国
湖南省湘阴县人民医院 414600
摘要:目的: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在育龄期、有哺乳史的女性中比较多发,且单侧发病率高于双侧发病率,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表现,皮肤红肿、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表现发生率次之,少见乳头凹陷现象。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不明确,且包括多种临床表现,容易反复发作,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与患者临床特点相结合,制定对应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点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在非哺乳期出现的一组炎症性病变,该疾病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属于难治性反复性乳腺病变,严重损伤患者的乳腺功能,以如乳头脓性溢液或血性溢液、乳腺包块、非周期乳腺疼痛、乳腺红肿、乳头凹陷等临床表现为主,因此需要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1]。基于此,本文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20岁,年龄均值为(35.3±10.8)岁。
1.2方法
所选患者均接受乳腺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肿块大小、病变范围、有无液性暗区、回声、患侧淋巴结等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在育龄期、有哺乳史的女性中比较多发,且单侧发病率高于双侧发病率。见表1:
2.2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分析
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为常见临床症状表现,皮肤红肿、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表现发生率次之,少见乳头凹陷现象。本研究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51例出现乳房疼痛症状,发生率为63.75%;50例出现乳房肿块症状,发生率为62.50%;49例出现皮肤红肿症状,发生率61.25%;9例出现发热症状,发生率为11.25%;8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症状,发生率为10.00%;6例出现乳头溢液症状,发生率为7.50%;2例出现乳头凹陷症状,发生率为2.50%。
2.3非哺乳期乳腺炎检查情况分析
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52例有乳腺肿块;34例有液性暗区;37例有乳腺导管扩张;16例患侧淋巴结肿大。
3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不明确,且发病概率相对较低,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相关,也可能与外伤性脂肪坏死相关,另外还可能与乳头畸形或内陷相关,除此之外外伤性脂肪坏死也会导致该疾病,授乳困难也是该疾病的发生原因之一,因免疫受损、全身虚弱、外伤、吸烟等因素会增加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概率,主要致病菌为厌氧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症状及病史不明确,通常以疼痛、脓肿、无痛性包块、皮肤破溃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X线片检查结果上,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相似之处,因此易被误诊为乳腺占位性病变。同时,针对乳腺炎患者,可以通过超声图像进行观察,可观察到其不同病理过程,这一方式也可以作为该疾病诊断的重要方式之一[3]。本次研究中,乳房肿块症状发生率为62.50%,容易被误诊为乳腺癌,且乳头局部红肿、疹管型皮肤容易被误诊为乳腺paget’s病。从治疗方面来看,其与哺乳期乳腺脓肿一致,即可以通过切开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或可以通过反复抽吸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后如果临床症状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或影像学表现无变化,则可排除为乳腺癌的可能性。据相关学者指出,乳腺导管疾病系列事件以肉芽肿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为主要病理类型[4]。据相关研究指出,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在年轻妇女中多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育龄期患者占比为82.50%,且75.00%的患者有哺乳史,91.25%的患者为单侧发病。
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乳管扩张、乳腺胖乳腺炎作为两种疾病,因非哺乳期乳腺炎出现的慢性炎症可能会表现出乳头旁疼痛症状,还可能会出现乳头溢液等表现,因受到导管纤维化的影响和作用,乳晕下将会变硬。另外在导管缩短的影响下,乳头将会出现回缩问题,早期表现为乳晕附近红肿,但乳晕内部不会出现红肿问题。在炎症症状发展中,炎症症状均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约为1-2周,且与抗生素治疗之间无显著联系[5]。如果炎症不断进展,使得病灶受到感染,进而形成瘘管、脓肿,则需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针对脓肿症状,可通过超声检查进行辨认,此种辨认方式比较容易。同时,炎性乳癌很少与脓肿症状同时出现,另外炎性乳癌也很少会发展为粉刺型导管内癌,所以可利用乳腺靶向检查患者情况,之后再进行引流,确保获得足够活检组织,使临床诊断结果更加可靠。
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而言,若出现早期硬化,且无波动感的患者,则可先口服抗生素治疗,如头孢类或红霉素类,并选择合适的内衣,定期热敷。定期复查(1次/周),待无临床症状2-4周之后接受治疗;若患者为急性脓肿,且有波动感,则需先行手术切除治疗,对脓液进行厌氧菌培养与需氧菌培养,并口服头孢类或红霉素类等抗生素治疗,对脓肿予以充分引流。引流术4-6之后,对主要的乳晕下导管予以全部切除,切除乳腺区域,并行腺体成型一期缝合术,以纠正内陷乳头。另外,可通过全部乳晕下导管切除术进行治疗。总之,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复杂,且症状多变,若处理不当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应以手术为主,不仅需要将瘘管切除,还需要将受累导管切除,另外周围炎性组织也需要尽可能切除,以确保治疗效果。乳腺区域切除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病灶切除,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痛苦程度减轻,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6]。
结语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原因不明确,且包括多种临床表现,容易反复发作,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与患者临床特点相结合,制定对应治疗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夷泽君.3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病理及诊治探讨[J].医药前沿,2017,01(17):12-13.
[2]樊旭,刘建国,岳萌,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0):62-64.
[3]方建禅,李魁,周敏敏.6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08(05):39-41.
[4]文扬,刘君.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临床诊疗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32):134-135.
[5]刘璐,周飞,于理想,等.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07):774-777.
[6]张景辉,曾锦生,余春英,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原学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04):274-275.
论文作者:周治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3
标签:乳腺炎论文; 哺乳期论文; 患者论文; 乳腺论文; 症状论文; 乳头论文; 导管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