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的两个层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导向论文,试论论文,层次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十八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然而时至今日有关这一理论仍存在相当大的争议,直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众多发展中国家仍信奉着“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进入八十年代随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受选择“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并取得杰出经济增长实绩的亚洲“四小龙”成功经验的启发,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贸易模式的大调整,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得到了普遍的接受。本文将就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的两个层次作粗浅的论述。
一般而言,贸易模式主要有“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之分,所谓“出口导向”是指发展中国家立足本国比较优势,主动积极地生产国际市场适销产品,努力扩大出口,争取多创外汇,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长期贸易战略;而进口替代则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手段,努力发展本国需要进口或者是具有潜在进口需求的产品生产,从而获得经济发展的长期贸易战略,其侧重点表现为尽量减少进口,“以国货取代洋货”。本文在肯定“出口导向”更为可取的同时,认为出口导向贸易增长战略首先应是基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初级出口导向,其次再推进到创造性的、积极的高级出口导向阶段,后者的成功通常可以标志发展中国家经济工业化的初步实现。最后本文将讨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有机联系。
一、初级出口导向——基于要素禀赋优势
基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初级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本国既有要素禀赋优势,积极、主动地多出口、多创外汇,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的贸易战略。它是出口导向经济增长贸易战略的初级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①此时发展中国家刚刚步入经济工业化的进程,缺乏生产多样化及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与熟练的国际市场经验;②出口产品主要是密集使用本国富有的自然资源要素的初级产品及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更多地表现为其自然形态,其加工深度及资本、技术含量很低;③专业生产出口产品的部门或企业没有或非常薄弱,本国需求之过剩产品在总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基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出口导向是其既合理而又无奈的选择。其一,此时发展中国家仅有初级产品及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而稍高层次产品的生产能力则几乎没有,因而难以出口创汇;其二,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是从初级产品及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而开始其对外贸易活动,并逐步深入国际市场的;其三,几百年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非经济势力的垄断下,受传统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当今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而进口发达国家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的全球贸易格局。初级出口导向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①本国比较优势的产品易于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所创外汇可以弥补国内资本积累之不足,并引进本国经济发展所急需之先进技术、设备与原材料;②出口的增长不但直接导致国民经济的扩张,而且通过其对非出口部门的示范效应”,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亦具有强烈的间接作用,上述“连锁效应”将随出口的扩大而迅速增强;③通过扩大出口将获得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及生产技术的改善,从而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深度,与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后劲;④除了上述收益外,发展中国家在开展出口导向贸易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还可以获得很多无形的收益,如国际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甚至是思想观念上的进步。
二、高级出口导向——创造性地迎合国际市场
所谓创造性地迎合国际市场是指发展中国家为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创造性地利用本国要素禀赋,尽可能地扩大出口产品品种、产品加工深度,争取多创外汇从而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贸易战略。这里所指的创造性,其特点如下:①为适应出口需要,出口产品已不再主要是本国需求之剩余产品,而更多地表现为为出口而出口,为扩大出口而大量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产品等,发展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如何紧跟这一变化并从中获益。传统的内向型企业也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面临国际竞争,如何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等国际化问题;②出口产品加工深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迅速扩大;③开始与发达国家争夺新产品国际市场。新产品市场向来为发达国家所垄断,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及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深入发展,其出口产品的产业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将逐步缩小,最终开始与发达国家争夺新产品的国际市场。可以认为,这一阶段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成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工业化的初步实现,亚洲“四小龙”正是这一成功的典范。
积极的创造性的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后期阶段的合理选择,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强。首先,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其出口创汇能力增强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出口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大大增强。其次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迎合国际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迅速地实现经济结构的改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家能够及时准确地淘汰本国之夕阳产业,发现新兴产业并正确地加以发展,同时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势必产生了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动力,有利于生产技术的迅速更新;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出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并通过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示范效应”而提高非出口部门生产率。第三,积极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有利于引进外资,特别是伴随生产、技术与管理知识同步引进的直接外资,这无论是对该国之再出口还是对其国民经济发展的乘数作用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活动,有利于加速增加一国国际“信息资本”的存量。所谓信息资本,是指一国在参与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更多、更好的国际接触、国际信息与联系渠道。信息资本有利于减少国际交易费用。相比之下,初级产品出口所获得的国际联系则要单薄得多。
虽然创造性出口导向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具有关键意义,但往往只有产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是以进一步实现创造性出口导向,而是以实现进口替代作为其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导向为主要目的的缘故。
三、进口替代贸易战略之定位
长期以来有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贸易模式的争论主要是指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谁优谁劣,虽然自八十年代以来出口导向贸易增长战略已得到较为广泛的接受,但仍不乏支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观点。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其经济增长贸易战略应及时由基于要素禀赋优势的初级出口导向直接向创造性高级出口导向推进,进口替代只应充当配角。首先,进口替代具有“时滞效应”之不足,当一国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商品的生产到其最终完成需要一段时间滞后,而世界经济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获得迅速的发展,进口替代使得发展中国家永远落后于世界经济的主流,永远只是以落后者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进口替代经济发展贸易模式代价高昂,通常一国需要大量进口的商品主要是其国内生产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要实现进口替代必将放弃部分本国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而使有限的资源流入缺乏效率的进口替代部门;虽然贸易保护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技术,但一般地由于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很难改变其比较劣势的地位,因此,根据罗希津斯基定理,上述技术进步只能进一步劣化资源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替代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的,因而常常不能实现产品生产的规模效益,生产难以达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有关支持进口替代贸易模式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类:①“进口替代有利于保护本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等,这类观点与其说是经济主张,倒不如说是出于强烈的政治意识。②认为“需要实行一段时期的进口替代为进一步的出口导向打下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一观点颇具代表性,看起来也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也不能成立,首先,我们认为,出口导向为主并不排斥进口替代,只是认为进口替代应在不损失对国际市场的参与的前提下进行。当然,退一步讲,如果进口替代贸易模式能够顺利地推进到高级出口导向的话,上述观点亦不失其可行性,但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其一,进口替代以满足国内而不是国际市场需要为目的,使得发展中国家缺乏主动大力发展多样化出口产品的动力;其二,进口替代具有较强的惯性作用,长期的进口替代通常意味着长期的政府保护,那些“温室”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将难以迅速适应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三,进口替代意味着“国际信息资本”的相对萎缩,而这种萎缩难以迅速得到恢复与增强。
回顾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借助于初级出口导向来加速实现本国经济的进口替代,从而更有利于高级出口导向的实施,并最终实现经济工业化。这种愿望当然无可非议,但实践表明,仅有少数发展中国家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以实现进口替代作为其发展初级出口导向的主要目标,并且过份高估了进口替代对其扩大再出口能力(即高级出口导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