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地方作文教学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纵观新课标初中语文作文标准,主要是以掌握常见的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为重点,为此特提出“理顺一根藤,开出两序花,浇好三次水,最后结出四季瓜”的四步作文教学法,以期快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规划 意识 选择 步骤
现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种不可阻挡的主体潮流,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据笔者十几年来从事教学一线的观察与总结,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在作文教学上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一、重视有加,但教学无法,只能四面出击,增负低效;二、畏难回避,少讲少写甚至不写;三、信马由缰,随意布置几篇应付检查。面对现状特提出以下“四步作文教学法”,坚持总体布局,分工合作,循序渐进的原则,向管理要成效,向课堂要质量,力求切实有效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理顺一根藤
(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大量的调查走访,了解到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工作都是由各个任课教师自己定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心情去确定作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这种各自为政,四面出击的办法,往往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混乱局面。大家像一只只无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撞,表面上看来所有的老师都在训练这些知识点,初一如是,初二如是,甚至到了初三全面总复习的时候还在强调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又由于时间紧任务多,往往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足够的例子、充分的训练和细心修改来保证学生的理解和落实,效果不好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为此,建议各校必须首先理顺写作教学这根藤。
所谓“理顺一根藤”,就是要立足全局,三年规划,理清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步骤与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初中三年,六个学期不同时段的具体教学任务。初中作文训练主要还是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三年下来只要学生能够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记叙文,那就是烧了高香了。有了这个大方向,我们再进一步化整为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很清楚什么样的学生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一篇好的作文。从总体上要中心明确,结构紧凑,语言流畅优美;从局部上要有出彩的得分点。比如描写好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写好人物个性化的外貌,再现人物的特色语言,模拟人物的经典动作……说细了还有很多,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主要是上述几点,并且不能要求面面俱到,但求有其中一到两个闪光点就已经足够了。因此学校的整个语文科组,要有一个系统、条理的计划和安排,要将这些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由浅入深地分散到整个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去。每学期就专门反复地通过讲解、阅读、写作和批改来掌握和强化这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一学期完了,再进行下一个目标的训练。这样一来将整个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连成一根线,形成一个系统化条理化的有机整体。运用前文的比喻说法,这就是先从总体规划上理顺一根藤,只有瓜藤长得粗壮结实,才有可能在三年之后的中考中结出又大又甜的瓜来。
(二)开出两序花
理顺思路,明确任务,扎实训练,这是埋头拉车,辛勤付出的过程,要想尽快收到实质性的进步,还得抬头看路,看清两条妙笔生花的提分之路。
第一序花是指我们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技巧意识。
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力求达到让每一位学生一拿起笔,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老师所教的写人记事的技巧。只要一动笔就能够下意识地去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环境或者是场景等细节描写。即技巧先行意识。不论运用得好与坏,但是人人都会有意识地去想去用。这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成功了。有人可能要提出批评,认为此观点过于偏激甚至反动,而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作文的事例、素材往往大同小异,而分数或水平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之上。有技巧的学生,平淡的事情也能写得生动具体,亮点突出;没技巧的学生,事例再好行文也是干瘪晦涩,大计流水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讲方法的时候,如数家珍,一旦考试写作,就全部抛之云外了。故而能让学生养成写作的技巧意识,简直可以说是枯木逢春明艳动人了,把它称作是“第一序花”毫不为过。这一序花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刻意训练之后应该应该是可以如期绽放的。
所以七年级这一年的教学任务就是不断地反复强调描写意识。可以通过范文朗读,情境写作,然后评议批改的的方式进行训练和强化。在这里要重申的一点就是作文教学它是一个缓慢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做到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至少要花上6-8个课时才能达标。这6个课时具体该怎么运用呢?举个例子:拿训练学生外貌描写的意识来说。首先,第一节课,老师从理论上讲清楚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从心里认同人物外貌描写的重要性。这叫深入,光深入还不行,还要浅出,教师还要例举古今中外名著中的经典片段,通过幻灯片放给学生看。讲讲那些作家作品为什么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这方面花了多少功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外貌描写可以讲讲鲁迅文章当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细脚伶仃的圆规”,“孔乙己身上又破又烂的长衫”、“阿Q乱蓬蓬的头发和身上密密麻麻的虱子”、朱自清《背影》当中的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等。光举名家的例子还不够,还要联系实际,从一些作文书刊、报纸上找相应的文字念给学生听一听,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如何下手。念完文字之后,就给出一个情境,让学生口头描述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能否将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别人的爸爸妈妈区别开来。第二节课则可以给出一幅经典的强调人物外貌的图画,让学生进行描写训练;第三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作文参照老师的评分标准和上节课的训练要求进行自评自改,并写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学生同桌交换批改,给出批改的意见和评语,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两到三篇优秀作品当堂朗读。第四课时,老师拿出事先批阅过的学生作文,再次讲一讲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第五课时,让学生就同一主题,采用原来的题目或者换一个题目,结合上次作文的成败得失,再写一篇作文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第六课时则再次交换批改和评讲。这样操作下来,知识点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今后每次作文都能成为闪亮的花朵。
第二序花则是指从机械的“描写技巧”升华到有意的选择与创造。
在七年级的训练要求中,我们只能够培养学生机械地学会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但不一定能够做到有选择性的,不一定能够做到为中心服务,主题思想服务。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知道怎样描写,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去描写。这就是八年级的任务了,学生不仅要熟悉如何去写,还要做到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去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比方说写外貌,以前可能会不分青红皂白,凡是一个人物都是从头到脚进行全面的描写,那么到了八年级就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去描写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性的外貌特色。比如说要表现母亲辛勤工作,就不要将母亲的脸写成“白里透红与众不同”,也不要将她每天悉心打扮的过程写出来了。这样就叫做有选择性的去描写。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能够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出一定的画面来。
(三)浇好三次水
在此要论述的“浇好三次水”,是从操作方法这一角度来说的。具体的步骤在前面的六个课时分工安排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在这里再作一个系统的整理:
“浇第一次水”是指要浇好“阅读”这一幼苗期的定根水。在明确每一次训练重点之后,一定要给出具体的例文让学生阅读,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概念。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给出名篇名著的精彩片断和优秀范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做“外貌描写”,怎样进行外貌描写。这就好比瓜秧刚刚种下去要浇水定根一样,先在心里定下一个大概的轮廓。如果是训练记事作文,则可以灵活地变通,让学生当堂快速阅读作文书,并用专用的笔记本记下所看到的有趣的、感人的、生动的事例,然后互相念一念交流交流,这样可以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写作作好准备。
“浇第二次水”则是指学生的动手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片段作文,给出了训练重点和例文之后,让学生模仿写作,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知识。光有片段还不够,还要进行全篇写作训练,但训练的重点就是贯彻和应用当次学习的内容。训练外貌描写的课堂,在文中就要有传神的外貌描写,训练心理活动的课堂,就重点关注人物细腻合理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批改的时候对于相应的知识点也应该有所侧重,注重知识运用,不求面面俱到。
“浇第三次水”是指学生的自批自改和互批互改。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自批改的体验过程才能够将某一意识在大脑中扎根,学生在指出他人问题的同时,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四)结出四季瓜
前面讲的是七八年级的作文训练方法,到了九年级以后就应该统筹兼顾,综合各方面知识体系,从语言、形式、篇章结构以及不同文体等方面下功夫,开始有针对性的应考复习了。因为初三的时间紧任务重,不能够再像七八年级一样慢慢磨了,所以必须做到快速高效。让学生快速作文,快速朗读或者阅读,对不同的文体和形式进行多样化的训练,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做到了这几步,再加上前面两年的基础强化,三年下来就可以做到不管是春夏秋冬,不管是记叙、议论、说明,学生都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了。这也就是所谓的“结出四季瓜”了。
以上就是对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浅见,虽然方法并不新鲜,但是主要强调的几点做法还是非常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最重要的是能让老师从错综复杂的方法寻觅过程中解脱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从茫茫书海当中解脱出来,祝愿所有的老师教得愉快,所有的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陈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2017.02.
2.胡玉静. 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初探[J]. 教育现代化,2017,4(50):192-193.
3.宋佩群.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障碍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247-248.
4.黎爱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
论文作者:马仁伍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学生论文; 外貌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人物论文; 课时论文; 意识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