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_苏文弟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_苏文弟

苏文弟

天津市第一医院 天津市 300232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道微生态与机体的代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致病以及病情发展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尝试从微生态角度去探寻更加积极有效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方式。本文对近年来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微生态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提供理论参照。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发达地区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高达15%,并且在未来10年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肝病,因此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4]。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以及后续病情的发展均跟肠道菌紊乱和肠壁通透性增强均有密切关系[5-7]。为了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寻非酒精性脂肪肝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对近些年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进行综述如下。

1 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肠道微生态是以细菌为主的大量微生物菌群微生态系统,据相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菌群类型多达1000多种[8]。如果患者发生病变,体内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便会发生失衡,具体表现为肠壁通透性增加以及有害菌数量增加等[9]。近年来大量的医学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中的菌群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基于动物和人体试验显示,在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后,肠道的通透性以及肠道内的菌群数量明显增加,肝脏处于大量细菌的包围之中,促使肝脏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从而导致肝脏细胞发生炎症反应和纤维化[10]。还有的学者选取了肠道菌群内的厌氧菌,需氧菌以及二胺氧化酶、D⁃乳酸的变化作为研究指标,对健康人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和内毒素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以及肠杆菌等在菌落数量上均有显著增加,同时二胺氧化酶、D⁃乳酸证实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通透性确实发生了明显改变[11]。这表明肠道微生态系统中菌群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具有密切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程度跟患者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失调以及菌群代谢功能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菌群类型上瘤胃菌和拟杆菌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纤维化程度具有明显的关系,基于此,可以采用益生菌疗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12]。

国外研究表明益生菌能够有效降低肝转氨酶、总肝固醇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数量[13]。黄红丽等人通过对大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内的有益菌群,如乳酸杆菌等,明显少于正常大鼠,这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内确实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以及益生菌数量的减少[14]。杨文等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口服益生菌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服用益生菌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有效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和迁移,对肠粘膜屏障进行有效包括,降低患者对于毒素的吸收,抑制肝内促炎因子的分泌和表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促使有益菌群的发展,阻止病原菌的繁殖,对于肝脏病理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5]。

3 结束语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致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确认的认识。肠道微生态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虽然现在有些认识还不够成熟,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方案。

参考文献:

[1]吴莹,徐维田. 肠道微生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5):849-851.

[2]刘文静,胡晓娜,保志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5):280-283.

[3]张淑文,李异玲. 肠道微生态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36(9):758-761.

[4]郭珊,舒赛男. 益生菌在儿童肝胆疾病的应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2):110-114.

[5]池肇春.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17,5(2):1-6.

[6]梁荫基,王少娜,王琳,等.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健康管理策略[J]. 护理学报,2016,23(8):23-26.

[7]郑啼婴,李瑜元,聂玉强,等. 肠道菌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变程度的影响[J]. 广州医学院学报,2016,44(1):9-13.

[8]骆庆玲,周永健. 粪菌移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与思考[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6):647-650.

[9]陈雨,郑少雄. 肠道菌群与内分泌自身免疫病[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2):361-363.

[10]侯艺鑫,王宪波,杨玉英,等. 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4):785-789.

[11]赵庆卫,吕道仙. 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干预作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8):29-33.

[12]吕梅,郎旭龙,王飞,等. 微生态制剂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6):1073-1075.

[13]李秀侠,文雪华,王燕平,等. 果寡糖对水飞蓟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增效作用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7,33(11):1535-1541.

[14]袁桂林,黄紫庆,沈薇. 微生态制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的meta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2):1782-1784.

[15]黄红丽,周永健,郑啼婴,等.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J]. 广东医学,2016,37(9):1283-1286.

论文作者:苏文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_苏文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