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外开放与民族工业的发展_民族工业论文

论对外开放与民族工业的发展_民族工业论文

论对外开放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民族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总的趋势是经济生活日益走向全球化,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愈来愈广泛和深刻。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并没有缩小而是在相对地扩大。现实生活中这种全球化和差异化并存的局面,说明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民族性或国家性问题并没有消失,对外开放条件下民族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一、开放条件下民族工业的基本概定

从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观察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明显的趋势,即经济运行的趋同性和经济利益的差异性。前者是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不同国家在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愈来愈接近。这是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既使得现代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在国家之间广泛传播,也使得不同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后者则是在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不同国家总是作为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而存在,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国家之间的经济总量和国民福利差距也在相对地扩大,即经济生活的民族性或国家性并没有削弱。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的趋势,在可以预见到的时期内这种局面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因此,尽管世界各国日益广泛地实行对外开放,然而民族工业并没有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国际贸易尤其是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它所改变的只是各国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环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各国经济发展方面客观存在的利益独立性,这就如同在国内经济生活的市场化不会消除个人利益的独立性一样。确切地讲,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建立起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目的是为了增进本国公民的经济福利,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一国的经济发展如何,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看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事实上,当今发达国家之所在经济上发达,基本的标志在于它们本国的企业(关于本国企业的定义我们在下文讨论)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不是依靠外国的投资者来在本国经济生活中唱主角。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过靠依赖外部力量而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例。

有人认为,在当前世界经济日益开放的条件下,再提出民族工业这个概念已经过时,甚至认为它代表着一种落后的意识观念,这是值得认真商榷的。诚然,民族工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传统意义上用来划分民族工业的某些标准在今天已经不再具有实际的意义,但对民族工业我们应当从本质上看问题。一切经济活动都要由特定的经济主体来承担,其目的是服务于特定经济主体的利益,并由此而产生出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特定控制方式,进而把国民经济区分为不同的经济成分。民族工业是在经济生活国际化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必要的划分,其核心或实质在于本国是否对生产经营具有实际控制能力,这既是面对殖民主义势力之所以提出民族工业问题的起源,也在当代开放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换言之,本国享有实际控制能力的工业即是民族工业,依此类推我们可以对民族经济来作出相应的界定。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空前地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一点在各国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更加明显。然而,不管分工和交换关系多么复杂,人们在对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方面是从来不模糊的。国内经济的市场化没有消除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界线,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也不可能使民族经济失去存在的独立性,所能改变的只能是表现的形式。无疑,在生产国际化已经相当普遍的今天,企业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资金、技术、投入品和市场等往往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来进行考虑,然而这一切都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主体来进行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应当是没有国界的,但企业的所有者则无疑有明确的国籍。比如,跨国公司总有一个母国,母公司对子公司总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具体经济运行过程控制权不可能处于真空状态,是否属于民族工业不难区分清楚。

具体地说,生产国际化条件下的经济控制权问题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资本的所有权;二是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三是产品的商标权。现实生活中造成人们对民族工业不易作出判断的重要因素是跨国投资企业的大量出现,但如果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我们应当还是比较容易作出明确结论的。比如,在合资企业中基本的决定因素是各方所拥有的资本股权比例的大小,它是企业经营权利分配的基础,对技术的采用和产品商标的使用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在资本股权比例方面占有较大份额,就可以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第一个方面应当是主要的。但是,也可以通过对技术的垄断或对商标的使用来取得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在许多场合企业控制权的转移正是从后两个方面开始的。在市场经济中,没有自身的技术知识产权和商标权,企业迟早会被别人所控制。因此,把上述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为民族工业的判断标准是较为合理的,也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民族工业这个概念在开放条件下具有特定的含义,它不能够也不应当用国内工业的概念来替代。所谓国内工业,是在一国境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工业,它为部分不赞同民族工业这一提法的学术界人士所肯定和使用,意思是说民族工业讲不清了,政府应关心和鼓励的是国内工业的发展,而国内工业则是一个非常清楚的概念。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这里单纯从学术上对事物进行合理概定的角度来考虑,国内工业这一概念就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跨国企业进行的生产经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东道国政府的控制,把它们一律称之为国内工业未免有些牵强,把它们同民族企业等同起来更只是主观的想法。二是,如果本国企业到国外去开展经营,还算不算国内工业呢,应不应当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明显不合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则必须要对这一概念作出修改。而只要对民族工业的概念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问题就都不会存在。

其实,关于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要不要坚持经济的民族性问题,是经济理论研究中一个古老的话题。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在鼓吹自由贸易政策时,就极力主张各国应当最大限度地实行国际分工,以尽可能地提高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生产总量并从中分享到最大的消费福利,而不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则敏锐地指出,英国自由贸易理论所主张的是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它否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实际上只是适合于处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国家或民族。今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步子日益加快的条件下,某些西方经济学家更是大讲特讲经济运行过程的全球性,有意或无意地不谈经济利益的民族性和差异性,所带来的结果客观上只是有利于发达国家,对此决不可盲目地全盘接受。

还应当看到,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并不意味着平等互利,更不是后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充分保障。毫无疑问,后进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有效地推动本身的经济发展,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必然会形成经济上与其他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局面,并且也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形成一定的制约。但是,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开放条件下的相互依赖性而忽略经济发展方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高度重视保护与争取本民族的经济利益,在国际竞争中以放任自由的态度来听从无形之手的支配,则必然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在当前的形势下提出民族工业的发展问题,并不是要否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这里涉及到的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对此应当作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不应当只是简单地进行指责和否定。

二、民族工业与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勿用讳言,发展民族经济是后进国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挑战。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中国家由于本身的工业化进程起步较晚,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往往不强,因而在形成本身具有控制能力的产业时通常面临严重的外部压力。一般而言,开放对发达国家主要意味着抢占国际市场,而对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加快国内的经济发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民族工业的发展有着全局性的影响。发达国家并不是没有或不需要本民族的工业,而是其民族工业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因而不需要特别当作一个问题来考虑。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着重解决的还是实现本国的工业化问题,开放的动机也往往来源于加快本国的工业化进程,民族工业的发展自然应当是后进国家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

笔者认为,民族工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意义,仅仅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来加以解说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幼稚产业保护论指当一国需要发展的某种产业在国外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状态时,政府就应当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来加以扶持。这里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对幼稚产业投资往往上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效益,而保护实质上是将社会效益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幼稚产业只能是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保护的期间也不宜过长。显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民族工业决不局限于幼稚产业的范围内,也不能只是一种短期性的方针或措施。后进国家需要通过发展民族经济来支撑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这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原来国内没有的新产业,而更重要的应当是在主导产业领域保持本国的控制能力。发展民族经济的措施也不仅仅是实行贸易保护,更主要的是强化制度创新,培育和提高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以从根本上为平等地实行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后进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依托。在当代日益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非常频繁,这的确为后进国家加快本身的经济成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选择。比如,积极引进外资已被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是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但如果把成功全部归功于外部生产要素的流入则显然是过于夸张,在这方面是存在一些并不准确的解释。其实,如果把经济增长率分解为外部因素引致的增长率和内部因素推动的增长率,则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后者必然大大高于前者,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长过程也能证明这一点。应当指出,民族经济不仅从数量上看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体构成部分,更重要的发挥着一些外部经济成分所没有的重要作用,对于启动和维持一国的社会和经济进步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民族工业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强,稳定性比较高。现实生活中,外部投资是依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决定是否和如何进入一国市场,外部拥有控制权的企业这一方面的行为特征相当明显。因此,它们往往是选择进入特定的行业,并且具有高度的国际流动性。而民族工业则往往会采取全方位发展的策略,更为重视长期的发展,是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础。比如,当一些工业部门的发展对经济成长具有重大作用但在短期内不能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时,外商通常不可能作为主体来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这方面所能依靠只能是民族工业。许多民族工业的投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却为其他行业的发展创造出必要的条件。简单地说,外商投资更多地是如何利用一国已有的工业生产能力来获得效益,而真正能为一国工业化奠定基础的则是民族工业。(2 )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经济发展从来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近代工业文明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而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又与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对工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其实,当代的跨国投资也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它在某些方面也是代表着一种较为先进的文化,但往往并不能很好地与当地文化融合起来,或者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同时这里还存在着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比较敏感的问题。没有一个国家只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不需要维持其文化方面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特别的优势和作用。一方面,民族工业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另一方面,民族工业的发展又能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物质基础。具有深刻文化内含的经济才能具有长久的活力。

民族工业的成长是后进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等价交换,国际经济大循环同样不是单向的援助或赠送。一个国家能否在开放过程中真正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格局,或者说能否在当代相互依赖的世界上具有立足点,关键要看民族经济的发展程度。可以说,没有民族经济的良好发展,就必然出现单向依赖别人的局面,这最终总是要落空的。实际上,开放也往往是相对于民族经济的发展而言的,比如开放度实际上就是在一国经济总量中民族经济所占有的比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直接影响对外开放进程的重要现实经济因素,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来说明:(1 )民族工业的发展制约市场的有效需求。后进国家在经济上的实际开放程度一方面是取决于开放的决心,另一方面则要取决于实际的市场吸引力。比如,外商进入发展中国家投资是典型地以市场为导向的。没有民族工业的发展,公众就不能形成相应的购买支付力,社会就缺乏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能力,怎么可能有效地吸引利用外部的资源呢。这也就是说,从有效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吸引外部资源、技术和商品的重要条件。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一国本身的民族工业发展得愈好,外商要求进入市场的意愿也就越强烈。同时,民族工业的发展还能为进入本国的外国投资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供给,这也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2 )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从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来分析,影响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因素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比如,外资是否流入某个发展中国家,首先会直接考虑的一个方面是该国的外汇储备状况,然后会接着分析影响该国国际收支的各种因素。而在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候,其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都会受重大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在国际收支方面保持比较良好的状态,关键还是要靠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取得平衡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国际收支的长期变动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后进国家的民族工业发展得愈好,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就愈有现实的可行性。

概而言之,民族工业是后进国家经济成长之根本,对外开放之基础。民族工业的地位和功能不可能由受到外部控制的经济来替代,没有民族工业的成长,发展中国家就很难在社会和经济方面获得实质性的进步,也就没有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民族经济发展得愈好,后进国家对外开放的空间也就愈大,在开放过程中也就越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脱离民族工业来考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三、深化开放和我国民族工业的成长

中国近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促使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有显著的提高。经过近20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从高度的自给自足转向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国际贸易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利用外资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开始日益增大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能够获得如此卓著的成效,这里有很多的因素在发挥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所奠定的物质基础。建国以后通过艰苦奋斗而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渐地释放出自身的生产效率,近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迅速增长就是具体的例证,同时,民族工业也在对外开放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然而,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前正面临特殊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原来在相对封闭的体制中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遇到的外部挑战愈来愈激烈,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暴露得愈来愈明显了。比如,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开始时只是在国内市场上起补充的作用,现在则与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形成竞争的态势,可以预期竞争的激烈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由于制度创新不足等原因,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往往是处在相当不利的位置上。二是对外开放加快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步伐,在总量扩张基础上一个新的结构转型阶段已经到来,民族工业在资金积累和技术储备等显得准备不足,大型跨国公司在这方面享有较大的比较优势,然而它们在中国市场上扩张时明显地偏向于保持自身的控制力。可以说,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方面受到的竞争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

正确地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的确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其实,在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有庞大的和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有效地支撑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一点是与亚洲那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不相同的,全部依靠别人来搞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只有依赖民族工业的发展来进一步培育市场,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从而在深层次上优化投资环境,继续保持对外部资源的强大吸收力。否则,外商投资等会迅速地转移其他国家。如果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搞得比我们好,国际资本就会自动地流过去,这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控制得了的。同时,如果中国已经创立起来的民族工业不能在发展中求得生存,失业等问题就会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可见,民族工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全局,关系到对外开放的全局,不可不倾全力而为之。

发展民族工业,摆在我们面前的基本选择不是实行保护,而是必须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来促进民族工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单纯实行保护政策,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最多也只是一种局部性的举措,而从消极的意义上来看,则可能在现实中造成相当不良的影响。民族工业的生命力取决于其国际竞争力,而后者则来源于经济运行过程的高效率。整体上看,我国民族工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需要重点突破结构升级这个难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换。当前国有工业的困境主要是由于机制落后,而非国有民族工业则主要受到技术和规模因素的限制。要解决这一类问题,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是明智的选择。比如,实践已经证明利用外资不仅能带来资金和技术,也对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里需要很好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将扩大对外开放与加快民族工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毫无疑问,为了促进我国民族工业更好地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作出艰巨的努力,然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应当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在今天的时代里,民族工业必须要放到开放性的国际经济体系中来考虑,特定时期内实行的对外开放举措是否适当,对于民族工业成长的影响往往是显著的和长期性的。当我们在肯定中国前段的对外开放取得惊人成功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是有不少的地方值得改进的。从更有效地推动民族工业成长的角度来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在深化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处理好几个问题:

首先,大力改进利用外资的方式。应当说,目前和今后对民族工业冲击最大的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此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重新实行封闭政策,而是应当改进利用外资的方式。在这里片面地从数量上来考虑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争取实际的经济控制权。如果能够在我方的主导下来使用外资,则引进外资的规模越大,民族工业会发展得越快。因此,中国今后要继续大量吸引外商来投资,但应考虑在两个方面加强政策导向。一是主导产业部门尤其是高科技的主导产业,要以民族工业作为主体,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以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成长开辟空间。二是在企业层次上的合资等过程中,应当尽快改变偏重于资金吸纳和实物投入的传统思路,把重心转移到技术创新和商标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上来,巩固民族工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其次,在增加市场准入时注意适度保护。降低关税总体水平,减少非关税避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把国际竞争更多地引入到国内经济生活中来,对促进民族工业的成长无疑利大于弊。然而,中国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应当要坚持适度保护的原则,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实行适度保护的重心是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幼稚产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幼稚产业相对地多一些,需要通过适度的保护来为新生产业提供生存条件。二是在一定时期内进行适度的贸易保护,为国内企业形成规模经营创造必要的环境。前者是国际上已经普遍接受的准则,我们应当用活用好。后者是近年在西方国家兴起的战略贸易政策理论的一个重要主张,已经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应当很好地加以借鉴。

第三,深化对外开放重在实行平等竞争。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政策上实行差别待遇起步的,这是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然而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原来的一些推动对外开放的政策就逐步地表现出较多的消极影响,出现超国民待遇而造成不平等竞争,这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其实,最彻底的开放是实行公平竞争,它也是最有效率的对外开放。因此,中国今后的对外开放要把重心放到实现市场接轨方面来,从而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第四,鼓励民族工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开放经济在本质讲是双向的交流。从请进来到走出去是后进国家在开放方面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民族工业要真正培育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就应当也必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为锤炼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在这方面,有效地开展海外直接投资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此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提供了充分的证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物质条件日益成熟,民族工业应当通过海外投资来争取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进一步改进对外部资源和技术的利用效率,分散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风险。假以时日,中国的民族工业就会在国际上形成重要的影响力。

标签:;  ;  ;  ;  ;  ;  

论对外开放与民族工业的发展_民族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