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的选择与积累--兼论文献综述中当前政治热点的利用_文综论文

深基坑的选择与积累--兼论文献综述中当前政治热点的利用_文综论文

选准 深挖 累积——谈文综复习中时政热点的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时政论文,选准论文,谈文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文科综合测试(以下简称文综测试)对一些老师和考生重点准备的时事,如“沙尘暴”、“新世纪四大工程”、“9·11与阿富汗问题”、“台湾问题”、“印巴冲突问题”等没有涉及,而且采取隐性介入的方式考查了经济全球化问题(以欧元流通为背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以洞庭湖区的古今变化为背景)、对外开放问题(以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桥为背景)等时政热点。这种隐性介入时事热点的方式给备考的老师和学生一种错觉。有的考生感叹道:“准备过的没考,没重点准备的倒考了,白忙了。”有的文综教师很迷茫:“热点不热,冷点不冷,对时政热点真是没底了。”其实,文综测试从来不回避时政热点,而是瞄准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文综测试不是考不考热点的问题,而是采取什么方式来考查的问题。文综测试采取两种方式反映时政热点:一是直接方式。2002年文综测试对欧元流通(1~7题)、城市环境问题(13-14题)、入世后产业结构调整(27题)、退耕还林还湖、农民增收问题(38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9题)等的考查属于这种方式;一是间接方式。2002年文综测试对“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桥的比较”的考查反映了“上海合作组织”、“‘东突’问题”、“对外开放”等时政热点,通过“清政府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异同”反映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时政热点,这种方式是间接的。文综的命题指导思想是能力立意,以社会实际材料为素材。这里的材料,主要是重大的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因此,不是文综测试不考时政热点,而是我们没有吃透文综测试考查时政热点的特点。笔者认为:在文综复习中利用时政热点,要做到选准、深挖、累积。

一、要选准时政热点

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要掌握和利用每一个时政热点是不可能的。所以,选准时政热点是有效利用时政、有针对性备考的前提。选什么样的时政热点作为文综复习的材料呢?总体来说,有四条标准可供参考:

一是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因为文综测试是以问题为核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中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如我们应关注西部大开发、反腐败和党的建设问题、“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党的领导,等等。

二是带有战略性的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如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精神、和平与发展主题,等等。

三是既能从社会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的相关知识的时政热点,这样的热点容易形成大综合题。如与对外开放、国家主权、经济结构调整等相关的热点。

四是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时政的新提法、新理论。如江泽民“5·31”讲话中的“劳动力价值理论”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材的理论范围,不宜将它作为时政热点使用。

只有同时体现以上四条中两三条的,即社会热点、教材知识与政史地学科知识的结合点,才是我们应重点关注的时政热点。热点取材时间周期要长些,不能局限于一年。很多老师选取热点时,往往只搜寻一年内的重大时事。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指出: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我们不仅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且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

选取时政的地域应以国内为主。文综测试越来越偏重于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国内一些持续性热点,而国际热点考查较少,这反映了“以我为主”的原则。

二、要深挖时政热点

怎样将时政热点转化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利用时政热点的关键,也是利用时政热点的目的所在。

1.从角度上深挖时政热点

热点、冷点问题实际上是角度问题。分析时政热点既要有传统角度,又要有创新角度。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挖掘时政:

(1)选取时政热点本身角度。从这个角度,要全方位地了解该热点问题的总体背景、成因、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在学科内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学科间进行适度的综合训练,以巩固教材的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高考着重考查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反映出来的带有一定普遍规律的问题,因此,我们对时事本身可作一般了解,把重点放在深化认识、回归教材上。

(2)选取时政热点边缘事实角度。为了反猜题押题,文综测试越来越多地选取时政热点的边缘事实角度:不选取大家一致认为非考不可的热点,而选取与此相关的、相类似的或带有共同性的“准热点”。2001年的重大时政“中非合作论坛”在文综测试中没有出现,代之的是其边缘事实——非洲殖民地的历史变化过程。2002年文综测试第40题丝绸之路的地理状况、历史变化、地方机构设置与欧亚大陆桥的政治经济意义,不是当年的时政热点,但与当年热点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等相关。这要求我们在利用时政热点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将热点适度延伸、扩展,多考虑与热点相关、相似或带普遍规律的、长效的非当年热点。

(3)选取热点材料的非热点设问角度。这种角度是指引用热点材料,但设问的角度却不是热点,是过去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或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或是用历史、地理知识来分析政治热点,用政治知识来分析史地的热点。如2002年文综测试使用欧洲货币这一热点材料,但从非热点角度(政体知识、欧盟的性质等)来设问,对欧亚大陆桥的考查则是从政治角度考查历史问题。这要求我们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平时自觉进行综合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2.在利用的过程中深挖时政热点

选好角度后,如何有效地挖掘时政热点的价值呢?

(1)开好口子。考生是考试的主体,高考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热点为背景的试题的命题角度很小,往往是从某一点出发(当然也有例外),所以切入点宜小不宜大。如果理论性的东西太多,教条的东西太多,空泛的东西太多,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统一起来。时政热点的切入点途径可以为:

(热点)——(小角度切入)——(设问回归教材)热点背景材料——区域典型案例——教材。

(2)“加热”热点。利用时政热点最忌材料罗列,而不引导学生去揭示材料文字背后看不见的东西。利用时政热点的本质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学科知识的时效性,更是为了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判断、综合分析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永远是高考的基础。

(3)回归教材。综合测试以能力立意,但不能离开基础知识。高考题的情景是新的,但设问时的答案取向是回归教材。因此对任何时政热点的分析最终都必须回归教材、落实教材。要防止时政热点和教材两张皮的现象,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探索时政教育与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结合方式。

(4)巧设练习。能力培养应贯彻时政热点教学的全过程。而适当的练习是落实教材主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保障。应根据热点材料的特点设计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引导学生把握新思路、新角度、新视点、新信息、新方法。练习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度进行跨学科综合训练。练习要注重创新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要累积时政热点

任何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和发生作用的,它必须经过长时期的积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因此,工夫要下在平时。

1.要拓宽视野。平时教师和学生应有意识地阅读报纸、杂志,看电视,如《瞭望》、《半月谈》、《新闻30分》、《新闻联播》等。特别应关注专家的分析,做些记录,深刻理解,激活自己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看新闻会耽误复习知识的时间,划不来。其实,平时关注热点新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感、文综兴趣,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落实基础知识,“活”用知识。

2.要关注和利用身边的新闻(即“乡土”时政)。国家和国际的大事是时政热点,本省和本地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和热点同样是时政热点。有人认为:高考是全国高考,利用“乡土”时政是没有备考意义的。其实,文综测试已涉及到“乡土”时政。2001年文综测试23、24题西湖布局、36题学校周围交通,2002年文综测试39题古城开封都属于“乡土”时政。由于“乡土”时政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所以,它更能激发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更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经常利用“乡土”时政,在利用中渗透能力培养与方法传授,高考下的新情景、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不要猜题押题。猜这个热点会考,那个热点不会考,是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这样会误导复习的方向,会影响高考的结果。其实,文综测试一直在想方设法反猜题押题。我们在备考中利用时政热点不是为了猜中多少高考题目,而是为了煅就学生扎实的基础和过硬的能力。扎实的基础和过硬的能力是高考取胜的法宝。

标签:;  

深基坑的选择与积累--兼论文献综述中当前政治热点的利用_文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