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1]2004年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发病率逐渐上升。在上述脂肪代谢障碍的病理情况下,人体容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脏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我肝病研究所致力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 IETM)在各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20余年。肠源性内毒素通过过度或持续活化枯否细胞(Kupffer cell, KC)在导致各种急、慢性肝脏疾病的慢性化、重症化乃至肝功能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体在发生NAFLD时是否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特别是在脂肪肝向NASH的发展过程中有何作用和影响,至今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了证实IETM在NAFLD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故设计下列诸多实验,同时由于甘氨酸可降低肠源性内毒素水平,并能阻断内毒素生物学效应的发挥,因此,从另一方面进一步证明肠源性内毒素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实验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复制的研究第二部分 玉米油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机制及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的影响
袁红娟[2]2005年在《玉米油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通过含20%玉米油的混合饲料喂养Wistar大鼠,建立NAFL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其机制,以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模型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以普通饲料+20%玉米油组成的混合饲料喂养Wistar大鼠,并设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作为对照,在实验1、3、5、7、9、11、14周末分批收集标本,测定血脂、血清转氨酶、血浆透明质酸、血浆内毒素和肝匀浆脂质水平,并通过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和苏丹Ⅳ染色及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结果] 含20%玉米油的全价饲料喂养大鼠14周。血清学变化如下:5周末开始血浆内毒素水平持续增高,11周后达高峰点直至第14周;7周末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9周末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α,TNF-α)开始升高,11周末达到最高点,14周末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9周末动物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开始升高,14周达到最高点:9周末,动物血清与肝脏脂质水平、血浆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开始增高,持续至实验结束。肝脏组织学检查提示:5周末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7周末形成单纯脂肪肝;9周至12周已过渡为脂肪性肝炎;14周出现早期脂肪性肝纤维化的改变。 [结论] 用含20%玉米油的全价饲料分别喂养Wistar大鼠7周、9周、12
徐立, 符晶, 方芳, 陈良臻, 庄桂凤[3]2019年在《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肝功能、血脂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3例患者按SAS软件生成,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非药物干预。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茵陈五苓散内服,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行治疗前后腹部CT和B超检查;检测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进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肝/脾CT均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疗效优于对照组(Z=1. 955,P <0. 05);观察组患者腹部CT疗效优于对照组(Z=2. 002,P <0. 05);观察组患者腹部B超疗效优于对照组(Z=1. 961,P <0. 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NAFLD患者的肠杆菌、葡萄球菌均明显增多,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 <0. 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杆菌、葡萄球菌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多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加味茵陈五苓散能保护NAFLD的肝功能,调节脂代谢,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临床上治疗NAFLD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D]. 李夏. 山西医科大学. 2004
[2]. 玉米油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D]. 袁红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05
[3]. 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 徐立, 符晶, 方芳, 陈良臻, 庄桂凤.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
标签:消化系统疾病论文; 内毒素论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肝病论文; 玉米油论文; 健康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