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进程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0]05—0015—03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定位是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依据。
一、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出现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为了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必然冲破地域、民族、国家界限,开拓世界市场,因而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力量自发作用的结果。有人把经济全球化的萌芽追溯到15世纪,认为它发端于1492年哥伦布航海大发现,“西方人从它获得了好处,获得了比其它文明更为优先的发展,并迫使其它文明统一于真正单一的世界范围的社会中。”(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12期,杨雪冬、王列文《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但那时资本主义在欧洲还处于萌发状态,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18世纪以蒸汽机和电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西方产业革命的兴起,加上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形成了世界市场,从而使世界经济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特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经济全球化首先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扩张的无限性所决定的。本质上,它是资本的无限增量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
本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金融、贸易信息、技术等全方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速了。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冷战结束,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两极格局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竞争从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推动了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决定因素。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在90年代全面展开。1993年美国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方案。随后,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等也纷纷制定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网络技术跨越地区、国家等空间障碍,触及全球各个角落,它使各国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交易、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加快的内在动力。
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当代科学技术主要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握,因而,发达资本主义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但这只是相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而言。相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说,“历史的终结、全球西化”都是违背历史客观发展趋势的错误结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仍在继续,力量的消长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趋势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全球社会主义、全球共产主义。
首先,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更大范围以更加复杂尖锐的形式出现。当前,资本主义面临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三重危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的发展,使资本主义这些危机也成为世界性的了。由于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能力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不再表现为生产过剩,它突出地表现在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以及广度、深度的加强。如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并严重冲击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经济全球化使以往一国范围内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演化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南北方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也造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的环境,把污染严重、资源消耗严重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国家,扩大到全球,从而使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演变成全球性危机。可见,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自身对抗性的基本矛盾,相反它在全球更大范围内加剧。
其次,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以迅速增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地启示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形态转换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最终决定于由科技革命所引导的生产力发达程度。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巨大发展,知识经济对工业经济的代替,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消灭三大差别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足够的、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和应用。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测。这表明,新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当代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更近了,而不是更远。如:国家垄断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出现和加强,股份制的空前普及,社会福利政策的广泛实施等等。因而,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266页。)随着经济全球化向前推进,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日益成熟。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形态,它在不断地对自身进行修正、完善的同时,也为另一种更优越、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不自觉地构筑着经济社会关系的基础。
再次,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发展壮大,昭示了全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邓小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卓越的洞察力,深刻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382、383页。)并进一步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6页。)正是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为指引,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的蓬勃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和愿望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同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相联系的。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伟大理论。
前苏联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的最终解体,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僵化造成的。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思想观念僵化,无法使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进入本世纪70年代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80年代前半期更加恶化,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新理论的诞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顺应潮流而产生,其立足点是“中国实际”,但它同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的判断”,“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注:《中国跨世纪发展的行动纲领 学习十五大文件》199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透过时代的表层,从整体和宏观上看,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着决定意义的事实,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两个并存”,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两种社会形态并存。在每一个并存中,对立的两种势力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趋势为这种相互依存下了最好的注脚,这是世界历史的辩证运动在当代的生动表现。经济全球化最显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极大开放性,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离开世界,画地为牢,孤立自己,这同时就引出了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全球性的交往中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如何通过经济全球化发展壮大自己,而不是丧失自己国家、民族的独立性,甘受或屈从资本主义逻辑的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便是根据中国国情,顺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愿望和要求的最优化的生存和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导引着中国人民以改革、开放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巨大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一面鲜明的旗帜。列宁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注:《列宁全集》第28卷第163页。 )列宁的这一论断,深刻地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脱离民族实际,不能没有民族特色,它无论在体制模式还是在道路模式的选择上都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这是社会主义生命力之所在。但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列宁的这一论断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是在当代日益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的,而且集中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保证了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胜利前进。它指引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强了中国在全球化大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回应资本主义挑战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借鉴。当今,全世界渴望人类共同进步的人们,几乎都把目光投向中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保加利亚前领导人日夫科夫1998年8 月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特作用正在于此。中国领导人的智慧,中国人民的天性,曾不止一次地在人类历史上走在进步前列的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文明传统,使中国没有像戈尔巴乔夫及其莫斯科蹩脚的‘改革者’以及其他许多前社会主义国家那样铸成大错。我从未放弃共产主义理想。在攀登更高一级文明的座座高峰的新长征中,中国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地位将是无与伦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思索和寻找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符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提供了借鉴,更增强了信心。另外,对尚未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探索适合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实践运动,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考察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为全面深入地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
中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但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没有“必然”地把中国引向近代的辉煌,而是日渐地走向了衰落,最终在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落伍,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从鼎盛到落伍,偶然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由一个古老的文明中心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纳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这一阶段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处于受控于强大外力的扭曲变形,低度发展的状态。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是中国共产党效仿苏联模式探索脱离并抵抗不平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辩证地看,这种脱离与抵抗也是一种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为营造一个较为公平的参与环境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虽自觉主动但充满曲折反复,带有明显的探索性。第三阶段始于1978年至今,并将持续下去。该阶段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国主动地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中。“改革开放”是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是中国全面加入经济全球进程的基本战略,因此,这一阶段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开拓与创造。从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三个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可以看出,从参与的水平、程度来看,第三阶段才算是真正加入。起步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但同时又促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前车之鉴和“跳板效应”加快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一,改革开放二十年,为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千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5倍,居世界第7,1998年,外汇储备146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2。 中国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世界500强企业,有300多家在中国投资。1998年底,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是2900亿美元。这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使中国经济更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许多国际专家和舆论认为,正当国际金融风暴在亚洲大部分国家肆虐之时,中国却犹如一块磐石屹立在波涛之中,显示出中国已成为稳定亚洲经济的决定因素。总之,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和平力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精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便是追求公平、平等,因而中国作为一支坚定的和平力量,在当代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一是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而且“永不称霸”。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公平、平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先哲老子曰:“自知者明”,我们只有客观认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位置,才能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客观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光明未来。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改革开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