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领导集体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表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邓小平理论也在继续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建立之日开始,就致力于在新的实践中作出新的探索,总结新的经验并逐步使其上升为理论,从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了系统概括
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四条基本结论,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需要统一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在此后的两年间,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形成了两个对丰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重要意义的文献。一是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二是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述两个文献,总结了十多年来国内国际的经验教训,排除了“左”和右两方面的干扰,对十三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基本理论观点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展开,划清了最基本的是非界限,从社会形态的主要方面勾画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轮廓,为十四大比较系统地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初步的准备。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谈话,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重要发展后,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学习、研究了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进一步理清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思路。6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作了重要讲话,精辟地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中心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及时回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概念,并提出了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的决策措施。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和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十四大定下了基调。
党的十四大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大会为丰富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我们党第一次对邓小平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评价,大会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第二,从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表明我们党对这一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在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同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作用、运行机制、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等,作了明确的理论阐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为一个有着严密逻辑的科学体系。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二、从十四大到1997年初,围绕着全面的制度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后,改革进入到全面制度创新阶段,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三代领导集体着重在五个方面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第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阐明了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十二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和各项任务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辩证关系。
第二,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路。同时,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改革这个理论上的难点和实践中的重点作了大量论述,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一整套基本方针政策。
第三,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等九条重要方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把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提到了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的位置。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形成了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四,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作了全面概括,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解决的三大历史性课题,更加全面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系统阐述了它的基本任务、基本要求、方针原则和主要政策措施,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跨世纪行动纲领,把邓小平理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进一步系统化了。
第五,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全面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思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的执政党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来规划和设计,系统提出了各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特别是对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开展党的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等问题作了大量深刻的论述,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
此外,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还确定和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方针和“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提出了处理双边和多边国际关系、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原则和主张。这些都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三、十五大前后,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逝世。党中央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献,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和建立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的品格风范,系统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邓小平同志在其中的重要贡献,提出了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的基本要求。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化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成果。同年5月29日,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极端重要性,表明了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坚定决心。同时,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针对面临的种种矛盾和疑惑,对当时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并且存在不同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有力地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全党认识的统一。这些都为党的十五大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在党的十五大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汇集成为一个新的极其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新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绩,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概括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四大新贡献,进一步阐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重要结论,并在党章中更加鲜明地规定邓小平理论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报告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关键性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证了它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报告从九个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发展过程,比十三大的概括增加了四个方面,对其他五个方面也作了重要的修改和完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准确,更加重视社会各领域和各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在整个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报告还第一次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一基本纲领总结了20年来的最主要经验,简明扼要又全面完整地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概括了我们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其中每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概括、新的提法。
第四,第一次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且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科学地界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主体地位,并对公有制的性质和实现形式作了区分,从基本理论层面上回答了怎样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难题,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扫除了思想障碍。十五大报告的这些新认识,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理论,有利于形成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此外,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对依法治国和共产党执政作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作了新的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报告第一次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原则,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之一,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世界意义。报告还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的重要地位和相互关系,对知识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了全面阐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十五大报告还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阐明了我们致力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丰富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十五大报告把党的建设概括为加强三个建设、三个根本要求和充分发挥三个优势,阐明了反腐败斗争中教育、法制、监督三者的相互关系,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
由此可见,十五大文献是集中体现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的杰出典范。
十五大以来,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作出新的理论建树。例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管理的经验,吸取了现代金融理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制和金融管理的理论;针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提出了适应新形势的认识和解决思路;研究农村进入小康社会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等等。这些都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建设“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特点。
在199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从11个方面对20年来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作了精辟的阐述。这是对邓小平理论所作的最新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系统的理论概括。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也必将在这一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实践中继续丰富发展,不断谱写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