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汉语,而不需要教学_学习习惯论文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何教学生“会学”语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需要论文,是为了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升学率迫使中学教学几乎完全成了“应试教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这种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就在于突出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得”,只求高分,忽视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各异,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教学生会学,使学生学得更好。本文试从语文教学方面,谈谈如何教学生“会学”的一己之见。

关键词 动机 知识 习惯 方法 能力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也有人预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是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应试教学”。由于社会、家长、学校甚至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升学压力的作用,“应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强化,考什么则教什么,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反而模糊了;同时,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平时教学“满堂灌”、考前复习“题海战”,便得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吕叔湘先生十多年前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如何摆脱这当前的窘境?笔者认为要做的事情当然很多,但最为紧要而又最为见效的,当是正本清源,端正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生会学,培养起学生会学语文的能力。道理很简单:大人扶着、牵着教小孩学步,目的是为了不扶、不牵,让小孩自己能走路。那么,如何去教学生会学语文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

我曾在教初二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时问学生说:“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自然界的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南风、北风,春风、秋风。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在描写自然景观时几乎没有不写风的。谁能说说他们是怎样描写风的呢?”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南风拂面”,有的说“北风刺骨”,还有的背诵起古诗句来。我抓住时机追问道: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里写了什么风?有变化没有?它与文中的一件小事有什么关系?”课堂顿时又安静下来,学生都把眼光转向了课本。由此,我感悟到:一个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必然要通过他的大脑,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动力,无心向学。学习动机包括兴趣、爱好、情感、欲望等心理因素。教师要教学生会学,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发兴趣,变苦为乐。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努力做到艺术施教,追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从而创造平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缓释学生学习的心理重负。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也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当然,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不能完全代替语文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教师还必须把趣味性和知识性融合起来,精心施教,用循序渐进的诱导指引学生登堂入室,用日积月累的知识使学生逐步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用途,体验到学习语文成功的喜悦,并由此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变畏学、苦学为乐学。

(二)培养情感,激励追求。情感是对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积极追求的态度,使人产生一种热情。热情具有巨大的动力,一个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饱满的热情,要想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可能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一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寒问暖,帮助其克服困难;二是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三是教学民主,以理服人;四是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五是教师率先垂范,在学生面前精神振奋,富于感情,给学生以感染。总而言之,就是爱护学生。当教育的期待激起学生热情时,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尊重迁移到对教师所教语文学科的厚爱上来,激发起求知欲和上进心,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语文知识。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辅以基本知识

毋庸诲言,除重点中学外,普通中学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视学习语文为畏途,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甚至没有信心,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语文基础功底太差,所学的知识如过眼烟云,日积月累,弄不明白学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语文教师就要针对这一情况,耐心地、系统地、适当地帮助学生补缺、补漏:

(一)过拼音文字关,学会使用工具书,丰富词汇量:

(二)过语法修辞关,借以剖文明句,准确地表情达意;

(三)过朗读背诵关,锻炼语感,深化理解,发展记忆力;

(四)过基本写作关,掌握读书笔记和写人、记物、叙事、说理的基本写作要领。

只有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过关,学生才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不断地向新的高度进军。但要注意的是,补缺、补漏不能太多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否则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三、培养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炼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但是,目前为数不少的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良好的习惯:写字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使用标点符号,钢笔尖一点到底;读书心不在焉,不知是他在读书,还是书在读他;作业练习,不看课本,不翻笔记,不查字典;作文来了,“怕”字当头,一拖再拖;课堂答问,垂头拱肩,声若蚊蝇;遇上疑难,羞于启齿,不敢问人,等等。在如此不良的习惯下学习,语文教师教学的效益何在?差不多全成了无效劳动。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只顾讲课教书,一定要花力气去抓学生学习语文的十大良好习惯的培养: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②遇到疑难时,有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的习惯;③写字工整、笔画规范的习惯;④课堂上大胆质疑,大声答问的习惯;⑤坚持说普通话的习惯;⑥作文有先构思,再写提纲,然后写草稿、修改、成文的习惯;⑦订正作业的习惯;⑧做单元学习小结(按知识点制成表格)的习惯;⑨坚持看报纸、听新闻广播、多看课外好书的习惯;(10)做读书笔记、写日记的习惯。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语文教师本身做起,师有所行、生有所仿,教得规矩,才能学得规矩。学生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也就进入了学习语文的最佳状态,学习语文的能力也就必然会获得极大的提高。

四、教给学习方法

方法是入门的向导。一些学生勤苦读书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不得法。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非常重视方法的作用,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师要教学生会学,就应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古往今来,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都应努力做到眼看、脑思、手写。这里主要谈谈“五字阅读法”和“设疑找答法”。

“五字阅读法”即“审、查、找、辨、品”的读书方法。①审:审察标题,弄清题意和课文体裁;②查:查课文注释,查工具书,查有关资料,弄懂生字生词的音形义、疑难句段、与课文有关的史地科技等问题;③找:找课文组织材料的线索、顺序,找课文内容转换的过渡句段,以便理清课文层次,理解作者的思路;④辨:辨清课文所用的材料,以便归纳中心思想;⑤品:品味课文语言和写作特色,以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如读高三册《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标题中把“忘却”与“记念”两个反义词放在一起,看似矛盾,实则寄寓着作者要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难烈士的深刻含义,又由于是“记念”,文中就必然要以写烈士生前有关情况为主,这就决定了课文是一篇记叙文;文中的“偈子”、“涅”、“解往”、“缁衣”、“人心惟危”、急于事功”、“拳拳的心”等生字词要查注释、查字典才能明白其音义,而左联五烈士的生平概况和方孝孺、高僧坐化、向子期《思向赋》等三个典故,都需要查资料弄明白,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全文五部分以悼念烈士为线索贯穿始终,由回忆作者与白莽的交往而写到柔石,写到烈士的被捕、遇难,再由往事的回忆过渡到写作的当时,这样写来,使文中片断的回忆,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浑然融为一体。

“设疑找答”法,即是带着疑问去读书、思考,寻求答案的学习方法。“设疑找答”,可根据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思考,寻求答案,也可自己去设疑找答。如读初三《故乡》一文,既可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去释疑解惑,也可提出这样一些有意义的疑问作进一步的读书深思:①课文前面说“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故乡,可后面写“我”离开故乡时却又为什么不感到留恋呢?②课文写润土前后的变化已足以表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破产的情景,为什么还要写上杨二嫂?③写宏儿和水生对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说明上一代人身上发生的事情还会在下一代人身上重演?读了一篇课文,能设出几个有意义的“疑”,也说明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如果读书无疑,不妨多问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这样构思?为什么用这种表现手法?哪些论述最令人信服?哪些描写最生动?甚至还可从相反的角度设疑:课文观点站得住脚吗?这样的写法是最好的吗?名家名篇都是完美无缺的吗?等等。总之,读书只有动了脑筋,常思常问,深入求解,才会学有所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活动而发生作用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与其教会学生,不如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握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知识和智慧宝库的大门,由入门渐进到登堂入室,由曲径通幽到豁然开朗,从而实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教学生“会学”语文,意义实在重大!

标签:;  ;  ;  

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汉语,而不需要教学_学习习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